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道论的现代分疏与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老子的道论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其内在结构包括立道、遵道和修道三个层次。道概念分别有本原义、本体义、规律义、原则义、方法义和境界义,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子道论虽受历史条件限制,但至令仍是现代哲学与现代人的十分重要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道,首先被理解为一个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道为法则,而道则是一自然法则.这里所谓自然,不是讲自然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存在脱离人的单纯自然哲学.自然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词,而是一状词.物各任其天性,自然如此,不假外力的干预,即所谓自然.三十七章说,“万物将自化.”“自化”,即由其本性,自己化生,不假外力.这就是老子所谓自然的涵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从魏晋时期的大乘般若学发展到南北朝的涅槃与般若相融合以后,其哲学的中心就转到了心性论方面,由慧远、道生开其端,中国佛教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至隋唐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都把心性哲学作为其宗立论的根据,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这是中国佛教哲学有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小霞 《理论界》2023,(8):31-36
唐君毅先生认为老子哲学中的“道”具有六种含义,其中第二种形上道体的含义可以贯通解释其余五种含义;人是通过直觉的方式来领悟形上道体之存在的,而非信仰、理性推论等方式。袁保新教授对“直觉说”的成立基础与普遍有效性进行了质疑,他认为这种观点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心灵,且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无法证成形上道体之存在。通过分析老子哲学中的“心”的双重结构、《老子》文本中所示的修道工夫与体道经验可以知道,老子在其体验中所获得的真理与洞见是对每个人开放的,所有经由致虚守静的修养工夫而具有虚极静笃之心境与存在状态的修道者,皆能够获得“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体道经验。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道与心、工夫论、道与形3个方面探讨了司马承祯的道教心性之学,指出其坐忘主静说将重玄的心性论具体化为道教的修行实践,主张“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的形神合一论,对后世道教内丹和宋明理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二是指一种规律。检视《老子》“道”论,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思想的双重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达文 《中州学刊》2002,(1):144-149
老子哲学形上学具有本体论与本源论(宇宙生成论)的双重品格。本体论是借理性化、形式化的思考与反省架构而成的。依此而给出的本体概念“道”以“无”为规定性,在知识的意义上纯为一逻辑预设,后人则借老子的“无”的本体论,开出了无执无滞、空灵洁净的境界论。然而,老子哲学又依然不乏本源论的色彩。本源论显示,老子的思想仍蕴含有前理性的、宗教信仰性的因素。后人便借老子哲学的本源论,成就了具有实存论意义的神仙论。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以“道”为同心圆而展开。文章首先对老予以前道的涵义做了简单的梳理;其次探究了老子“论道”的三个主要方面:1.实存意义的“道”;2.运行规律的“道”;3.人生准则的“道”;再次探讨了老子“论道”脉络中的辩证思想。老子所建立的“道-物-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与他的辩证否定的思维方法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求真、求道两个层面重新审视了老子的人生哲学,认为老子的人生哲学积极有为,分析老子人生哲学之所以评价不高的原因,对老子哲学中“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概念也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罗伟 《船山学刊》2006,(3):72-74
老子的为道思想是一个整体性体系,既包括本体论上的探索,又包括由本体论引申出来的对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以及辨证的方法论体系,内涵深刻而博大。本文试从老子的“道”学产生的背景谈起,进而论述“道”论体系及如何为道。老子的为道思想虽产生在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是现代哲学和现代人十分重要的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11.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高秀昌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反”就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范畴。《老子》中“反”字共有4见: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相似文献   

13.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14.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朱晓鹏在哲学史上,试图对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发展原理作出哲学的解释,以探求多样性世界的共同的、终极性的基础,这就是大多数哲学都共有的形上学追求。道家哲学也不例外,其提出的“道论”就是一种重要的形上学模式。一、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论的人学深旨刘恒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散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老子散文的思想性《老子》,古人称为修道之书,今天,我们称它为哲学著作。其“辞简而要,旨深而远,包络天地,玄同造化”(?),是颇为费解的。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它又是散文著作,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颇具特色。从哲学方面来看,自古以来,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文章和著作甚多,但见仁者说仁,见智者说智,诸多说法,纷如聚讼。就解放以来的文章而论,有人说它是唯物论,有人则说它是唯心论,也有人说它主要是唯心论而有唯物论因素,也有相反的意见。其实,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就不难看到,老子的哲学思想主体“道论”,包括“天道”、“人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在谈到《老子》中“德”、“道”概念的时候说:“德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迄今并不清楚而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的原义显然并非道德”(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这个问题的确值得研究。《老子》书亦名《道德经》。其论“道”与“德”精妙玄奥,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认识论范畴。因司马迁为《老子》作者立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一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经营实践而形成的,既能反映企业经营特色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独特的管理观点。方法和风格。它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微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老子思想长期被人奉为高深的帝王之术,其实也就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思想,因此,我们要酝酿科学而有效的经营哲学是大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寻找智慧和启示的。一、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经营哲学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万章,以下引此书只注明章数),“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责,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道”继承了老子道的超越性,发展了道的内在性。“内在而超越”的道论与“或使说”、莫为说”划清了界线,表现出了中国哲学在本体论上的独特观点。而基督教神人关系是由超越向内在逐渐过渡但不废弃超越,表现在中心概念上就是由原罪说向三位一体说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6,(3):162-166
老子之道可以有“有”、“无”两个诠释的向度。而自“有”言之,《易经》机体主义观念则是老子哲学的“后设陈述”。根据《易经》,植物的体用成为理解自然万物的尺度。老子“道生万物”的过程思想以及对生命过程节律性的认识,即渊源于植物生命机体的出生性与生长性;老子尚柔守弱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观念则来自于他对生命活体的柔弱性状以及生命自组织化的自我完成性的体悟;而生命进行过程的强健,亦是生发老子崇尚过程之“中”思想的本源。当我们跳出了老子哲学而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后设上来观照老子之“道”时,我们便发现了那形下的真实、深厚的农业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