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乐大典》“平声十九庚”韵“宁”字,卷之八千五百六《南宁府一》及八千五百七《南宁府二》,是今存最早的南宁地方志。清乾隆初,鄞县全祖望名其钞自《永乐大典》之《宁波府一至一三》者为《宁波志》①。清末,江阴缪荃孙尝名其钞自《永乐大典》之《顺天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八册,第213页所收《二圣庙碑》,题为"北周刻",无具体年月。细读碑文,发现此碑并非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所建,而应是五代后周建造,且有制作的具体时间。或许因首题有"大周潞州大都督府泽州陵川县龙川、普安、鸡鸣等三乡共造",编者遂误以为"大周"指北周,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3.
《新唐书·渤海传》:“扶余故地为扶余府,……鄚颉府领鄚、高二州。”鄚颉府与扶余府同为扶余故地,则二地邻近。《辽史》卷三八《地理志》二:“韩州东平军,下,刺史。本槀离国旧治柳河县。高丽置鄚颉府,都督鄚、颉二州。渤海因之。今废。”那么鄚颉府在辽时是韩州。萨莫额《吉林外纪》,卷九《古迹》:“道光元年,吉林将军富役在昌图八面城勘查地亩,得一土埋铜镜,其背面铸楷书‘韩州刺史’四字。”又,《辽宁史迹资料》:“在今昌图八面城镇,南面不远有座古城遗址。城址南北向,略成正方形,周长约二千六百米。残墙高出地面二至四米,有  相似文献   

4.
《新唐书·食货志》所载唐会昌年间官吏俸料钱数额可能有错误,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一文中指出的。陈先生说:“新志所载俸钱之数,为会昌时之定额,而白诗即作于会昌时,断无相差十倍之理,其为误记,尤显然易见也。”又说:“唯《新唐书·食货志》所记俸额,自太师起,至太子少傅止,较《会要》《册府》之数,多  相似文献   

5.
庄芸 《殷都学刊》2013,34(3):77-80
《哀江南赋》是庾信“乡关之思”分量最重的作品.陈寅恪先生认为沈炯《归魂赋》直接影响了庾信《哀江南赋》的写作,并认为《哀江南赋》作于庾信暮年(公元578年).笔者重新考察了赋中“天道周星”这一重要信息,认为推算的基点应当为侯景反、梁台城乱起之年(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南北通好、周弘正使周之年为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归魂赋》很可能在此时被带入北周,且该年距“大盗移国”正好岁星一周.故此,考订《哀江南赋》作于公元560年,庾信入北6年,距侯景叛12年,而非暮年之作.  相似文献   

6.
黄丽婧 《江淮论坛》2012,(4):177-183
《唐会要》是我们全面了解唐代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学界一般都认识到通行本(即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或出自殿本的排印本、点校本)《唐会要》卷七至卷十,是后人所补,非其原本。然而采用史源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避讳学的方法,考察《唐会要》阙卷文字来源,亦可证明卷九二之“内外官职田”类及卷九三所采文字与明本《册府元龟》一致,而与宋本《册府元龟》有异,当是抄撮明本《册府元龟》,卷九四则全抄录《通鉴纲目》。由于其补作方式与卷七至卷十迥然不同,而与原本他卷没有任何差异,后人多受其欺,故视之为伪撰。今人利用《唐会要》须谨慎区别。  相似文献   

7.
《家庭科技》2012,(4):30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相似文献   

8.
17.圜丘分十二陛。卷148、页2385绍兴十三年三月丙午(19日),“诏临安府同殿前司修筑圜丘于龙华寺之西。坛四成,上成纵横七丈,下成二十有二丈,分十三陛,陛七十有二级”。按:咸淳《临安志》卷3所载与《要录》同。而《宋会要辑稿》礼2之5、《宋史》卷99《礼志》所载圜丘之制度更加具体,其中“分十三陛”均作“分十二陛”。考宋代圜丘之制来源于唐,《唐会要》卷8所载亦作“十二陛”,唐代圜丘现在保存在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经考古发掘,证实确为12陛,与12时辰相对应则《要录》、《临安志》之“十三”乃“…  相似文献   

9.
污秽西门府,纯洁《金瓶梅》──《金瓶梅》斥淫描写辩正潘承玉(一)《金瓶梅》自问世以来,“贻讥于诲淫”①近四百年矣。“逢人情欲,诱为不轨”②,乃“市诨之极秽者”③的道学家津唾未已,又出现了现代学者“自然主义标本”的指责,称《金瓶梅》“过分重视细节描写而...  相似文献   

10.
王通生年考     
王通,字仲淹,谥号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是隋朝一位较有影响的思想家。关于王通的生年,学术界分歧较大,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另一种观点认为王通生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二说相差四年之多。大象二年之说和开皇四年之说都源于《文中子世家》。在《文中子世家》中有这样的话:“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王通之父王隆)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忧色,曰:‘通闻古之为邦,有长久之策,故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长一统也;后之为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通常认为,北周司会是负责财政或审计的官员,由西魏度支曹演化而来。实际上北周司会履行的是西魏尚书令、尚书仆射的职责,具有协助皇帝或大冢宰监察百官的权力,是降低了级别、取消了独立地位的尚书令或尚书仆射,不是单纯的财政官或审计官。西魏度支曹的长官是郎中,品位与北周下大夫相当,而北周司会府的长官为中大夫,地位相当于尚书,而高于郎中。司会并非由度支曹演化而来,度支曹在北周时已经并入民部,隶民部中大夫。  相似文献   

12.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府,……;曰长岭府,领瑕、河二州。”“长岭,营州道也。”贾耽《道里记》(《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引)记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一般公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剑南诗稿校注》商榷唐鸿儒钱仲联教授所著《剑南诗稿校注》,存在若干错误与疏漏,本人曾撰勘误补正之文两篇(先后刊于《晋阳学刊》总第61、66期),言犹未尽,此再续之,以与钱先生商榷,并就正于专家学者。(1)第99页[桑]原注“”应作“蠡”,《佩文韵府》...  相似文献   

14.
2004年4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再次发现一座北周时期栗特人墓葬。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七座有围屏石榻或石椁的栗持人墓葬。出土围屏石榻一具刻图案精美,内容丰富。由墓志可知,墓主人名业,字元基,康居国王后裔,历任车骑大将军、大天主等职,卒于北周天和六年。墓志中的“康国”是汉魏隋唐时期昭武九姓胡国之一,都悉万斤,有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在栗特全境处于主导地位。志文中两次提到墓主任“大天主”之职,但史书中不见这一官职名称的记载。《北周书》中有“防主”、“副防尘”、“城主”、“军主”、“幢主”、“戍立”等官职。可以看出,“主”这类官职均为军旅的官职。志文中的“大天主”与此有何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先昌 《齐鲁学刊》2002,(2):118-120
苏威是北周和隋王朝的一位重臣,《辞海》、《中国人 名大辞典》等工具书对其生卒年的认定是错误的。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治史者对历史记 载的不认真考察,或者是对《资治通鉴》的语言表述、记事笔法的不甚了解。苏威正确的生 卒年应是公元542—623年。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李白的先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家世是个千古之谜。李自自称出自汉代陇西飞将军李广之后(见《赠张相镐诗》二);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李自传》都说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但自北朝至初唐一段的先世还是空白的。近来有人提出说李白是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支的后裔。也有人认为李白的先人  相似文献   

17.
宁夏设府,史载两次。一次是在明朝,一次是在清朝。明初将元所设宁夏路改为宁夏府,旋于洪武五年(1372年)废,洪武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对此史载无异。但清朝雍正年间又改卫为府,史载却不同。《宁夏府志》卷二“地理沿革”记载:“元灭夏置宁夏路,立总管府。明初设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后又增前后中左右共五屯,隶陕西行都司。国朝初因其旧,顺治十五年,并前屯卫入宁夏卫,并中屯卫入右卫,隶宁夏道。雍正三年,改为府县,领州一县六。”《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载:“雍正二年十月丁酉,陕甘总督年羹尧奏言:甘肃之河西  相似文献   

18.
卷七三《薛元超传》:“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三年,(元超)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州,旧制流人禁乘马,无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其年冬卒,年六十二。”(2590页)按:“三年”之前记“水微五年”、“明年”事,水徽六年已尽,此“三年”当冠年号。据新旧《唐书·高宗本纪》、《资治通鉴·唐纪十七》所载,李义府流州,事在龙朔三年;且“东台侍郎”之称,亦为龙朔二年所改之官名,是其上脱“龙朔”二字甚明。又《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云:“(光宅元年)十二月,前中…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易》学与《焦氏易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的梁国,即今中原豫东大地上,出现了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著名《易》学家和杰出的诗人,姓焦,名延寿,字赣。他留下了一部篇幅甚矩的不朽著作——《焦氏易林》。这部著作是按他参予新创造的“卦变”法撰写的一部大型占卜书,即《易经》六十四别卦,每卦除自身遇合外,还跟其余六十三卦分别遇合(术语曰“之”),每次遇合设一占卜辞,共得4O96首;每首皆用四言韵语写成,其中绝大多数是诗,有不少堪称优秀诗篇。由此,《焦氏易林》的出现和流传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易》学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奇书”;二是我国最早…  相似文献   

20.
福建建宁府在明代及清初是科举中等发达地区,在福建8府中位列第四到第五位。从建宁府士子在科举上的本经选择看,《易》是最受欢迎的经典,在瓯宁、建安、建阳、松溪4县都有极高的比例;浦城县士子则主要选择《尚书》,在受特定教学资源或家族传统影响时,《诗》也有一定的影响;政和县士子也主要选择《尚书》和《诗》两种经典作为本经;崇安县的士子,则相对均衡地接受《易》《诗》《书》三种经典作为本经。在明代士子较少选择的孤经《礼记》与《春秋》中,《礼记》在建宁府影响很小,但《春秋》在建安县却保持着一定的传统,虽不及《易》,却延续不绝。地域性的资源共享、元明以来的经学传统、家族内的经学传承、错位竞争策略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建宁府各县士子的本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