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徽州社会科学》2009,(9):35-38
古邑歙县,秦时建制,古称新安。隋唐以降,歙县一直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历代以来,在2230周年漫长的历史中,这里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渐江、汪道昆、王茂荫、吴承仕、张曙、黄宾虹等一大批旷世名人,点亮了由徽戏、徽墨、徽菜、徽派盆景、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及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文学等艺术流派交织形成的历史文化星河。  相似文献   

2.
《徽州社会科学》2005,(4):60-64
徽派建筑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徽派建筑工艺是徽州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何传承文明,保持地方特有建筑风格,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创造徽派新建筑,不少专家、学者和建筑师、规划师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由于徽州山区的地理环境,使建筑物与山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更为近来注重“人居环境”探讨与研究方面提供了真实的例证。近年来,在徽派建筑形式的继承和发扬方面,  相似文献   

3.
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美称,流派纷呈、各领风骚的徽文化灿烂夺目。徽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刻书、徽派建筑、徽派雕刻、新安医学、徽剧、徽茶、徽漆等代表了各自领域的精粹;朱熹、戴震、程大位、朱升、王茂荫、陶行知、胡适等一个个光彩照人的名字成为徽州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充满特色的徽州村落文化、水口文化、宗族文化、契约文化、徽州方言、徽州棚民等文化形象既具有典型性,又有着悠长的历史意味和文化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徽州人曾经创造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由于徽州山多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出外经商谋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市场上极为活跃,他们在获得丰厚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广泛接触和吸纳了各地的文化营养。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不同文化要素的融入,使得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徽州获得了孕育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的契机与可能。内涵丰富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工艺和戏曲,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祠堂、牌坊等大量文化遗存,数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和各类文献,既反映出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的繁荣昌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徽学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5.
《徽州社会科学》2008,(2):66-66
洪建华一九七一年生,别号徽洪、竹溪人,斋名:竹溪堂,安徽徽州人。16岁起投笔捉刀,秉承徽派传统雕刻工艺,从事竹刻至今,现为徽州洪建华竹刻研究中心主任;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竹刻专业委员会主任。2003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04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艺术委员会评为“德艺双馨民间一级雕刻艺术家”。2005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师。  相似文献   

6.
一 依托着雄奇秀美的黄山、山与云齐的自岳、如诗如画的新安江画廊这样的绝佳自然环境.数千年来栖息在这片热土上的先民们用劳动、用智慧、用心血、用生命建成了“桃花源里人家”美丽和融的“徽州”,铸就了“徽州文化”的历史辉煌。以传统徽派古建筑为突出特色的徽州古村落点缀在徽州水秀山青的大地,绘出了一幅幅清丽朴雅的“中国画”;  相似文献   

7.
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古称新安,自古就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社会习俗,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称。就在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而且浸润了“徽州腔”(即“徽剧”)的摧灿历史。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具体细微。近年,各地对徽州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涉及面广,课题浩瀚。大至程朱理学、书院教育、徽商经营、徽派建筑等等,小至一碗一盏、一张票据、一片册页等等,无不蕴藏丰富的徽文化内涵。前不多时。黄山市为徽州百姓所用的火火通召开了。徽州工艺(火火通)综合价值及应用学术研讨会”.从它的历史渊源、山地取材、工艺流程、科学原理、艺术造型、实用价值及能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果,从而反映它的徽州文化价值。无独有偶.黄山市还就。说鳖”这一徽州民俗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为《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的“徽州说鳖”专题栏目名称.刊载了不少徽州文化专家的一些。说鳖”名篇,如陈安生的《说“新安”》、老松的《释“徽”》等。这些“说鳖”,既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而又突显徽州地方物色,从而为徽州文化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增添了新形式,丰富了新内容。本人对此深感兴趣,因此不揣浅陋,也就。说鳖”这一课题,试以说鳖、说鳖。  相似文献   

9.
徽学动态     
我市21项徽州特色文化:徽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祁门红茶技艺、徽派盆景技艺、祁门红茶技艺、徽州版画技艺、徽州民谣、黄山毛峰技艺、新安医学、徽州漆器技艺、徽派建筑技艺、轩辕车会、徽州傩舞、黎阳仗鼓、屯溪绿茶技艺、松萝茶技艺、徽州祠祭、五福神会、徽州民歌、徽州楹联、齐云山道教音乐——已正式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徽州社会科学》2010,(4):87-87
唐模是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的典范,集水口文化,私家园林“江南水街于一体”,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誉,以“地灵三国宝、人杰三翰林“而闻名遐迩。这里汇聚了自宋、元、明.清以来十八位书法名家真迹碑刻:有古徽州水口园林的典作檀干园:有同胞兄弟翰林而受到皇上钦赐建造的冲天古石坊:  相似文献   

11.
徽州区是我市成立后作为“古徽州”域名的唯一传承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境内保存徽派古建筑300余处及众多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这里沿袭下来的徽派建筑风格,注重依山傍水,择形而建,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互为融合,不仅成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更彰显着浓厚的徽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1月5日,由黄山市政府主办,黄山市社科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承办,老街一楼实业公司协办的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古街文化论坛”,在屯溪老街隆重举办。来自省内外的徽州学专家学者,研究者约50多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古徽州几干年文明史。它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徽派建筑是古徽州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时空文化状态下造就出来的物质实体,  相似文献   

14.
对于“徽州”的文化定位,传统有“程朱阙里”、“理学故乡”、“文献之邦”、“东南邹鲁”等称谓,我过去称之为“文化部落”。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黄山旅游节和徽文化节,有机会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徽州文化,经过反复思考,笔者认为将徽州定位为“儒教圣地”似乎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9,(7):25-25
7月5日,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参观考察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考察中,吴仪副总理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深表景仰。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在开设徽州文化六个专题展厅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准备,最近完成了徽州文化非物质项目展馆的建设,“徽州三雕”等部分徽州文化“非遗”项目将在这里作展示性复活。  相似文献   

16.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8,(2):37-37
我市徽州民歌、齐云山道教音乐、徽州漆器技艺、徽州绿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派盆景制作技艺、徽派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等八项徽州文化特色活态文化入选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门口舞入选相关扩展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7.
微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名贤,灿烂史册。古往今来,竟有那么多的“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就出自徽州。紫薇之文,便以鲜为人知的史料话题,向我们展示了人杰地灵、888岁古徽州的诸般神奇。  相似文献   

18.
徽州古戏台作为徽派古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由于它是徽州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以及伦理、道德的产物,从而为我们研究和探讨徽州文化,尤其是古徽州的戏剧舞台艺术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山市前身为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耶县,至今已有2300余年。境内自然景观幽美秀丽.名胜古迹珠联玉缀。悠久的历史渊源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新安文化.形成了徽商、徽菜徽剧新安画派、徽派金石、徽派版画、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派建筑等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徽学与敦煌学、西藏学一起被公认为我国地域文化研究上的三大学派。  相似文献   

20.
“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印记中的徽州,粉墙黛瓦犹如掩面的琵琶,掩映在群山绿翠之间;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诉说着古老的过往;精雕细刻的门楼,彰显着先辈的辉煌。徽州区——让我们体味到了徽州过去的悠悠古韵,看到了徽州今日的富裕繁荣。眼下,一幅“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开发利用的壮美蓝图在徽州区大地正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