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为分析视角,通过分析信息化对当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深刻影响,认为信息化同工业化一样,具有社会范式转型特征。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和当代社会信息化飞速推进,使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早发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顺次进行不同,具有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交织的特征,即不仅要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工业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信息化,并把这一特征概括为社会范式双重转型。这一概括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而且更表明中国现代化实现发展道路创新的巨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迈向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迈向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发展王雅林本文认为,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过程。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文、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作者把中国现代化的具体涵义和任务概括...  相似文献   

3.
“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族性、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还要以世界眼光,从中国发展、中国奇迹、中国之治中提炼出可以与世界分享的哲理、道理、学理,提炼中国之治的核心概念,向世界传播中国之道。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上,从而使人们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艺设的战略目标现代化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在人们的眼中,现代化几乎是工业化的代名词,人们把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以为只要把经济建设搞好了,其它所有社…  相似文献   

5.
随着党的十四大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之而来的是社会历史性转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双重跨越.中华大地将发生自古未有的社会结构转换、社会机制转轨、社会利益调整等一系列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会出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西方道德的激烈碰撞与冲突.“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百余年间,世界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涌现了西方现代化、苏联现代化和拉美现代化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将古老中国拖入现代化的渊薮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之路。历经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成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高阶现代化、内生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现代化的新路,实现了对西方异化模式、苏联僵化模式和拉美依附模式的扬弃与超越,为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贡献了新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7.
黄义超 《社科纵横》2005,20(5):44-45
“两个务必”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不变灵魂,是党保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闪光灯塔,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永恒座标。我们只有牢记“两个务必”,才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党的“两个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传光 《唐都学刊》2006,22(1):105-108
风险社会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际遇,我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中。风险意识是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当代人最需要具备的意识观念。风险意识的精神实质是批判与超越意识。既是建构现代秩序的动力,也是规避因现代性内在冲突而带来的危险的自我批判的精神形式。对现代性处于生成之中的我国而言,在全球风险社会时代,更需要树立风险意识,并在对工业化的现代化的批判和超越之中建设现代化。我们需要引入现代性的精神和制度,又需要批判与超越现代性;要清楚地看到风险的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又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避免风险的威胁。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发达国家看齐,通过引进技术和制度来实现历史性的发展和超越。但就目前而论,真正拿到“毕业证”的不多,真正步人发达国家行列的更是少而又少。原因在于引进来的技术和制度水土不服,而不是技术和制度本身不好。努力为先进的技术和制度的生存提供土壤才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之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时间、空间、文明三重维度进行剖析,可以建立理解“中国之治”的跨度、广度和高度,秉持相应的眼光、胸襟和格局,并进一步构建当今“中国之治”的宏大叙事。“中国之治”以“道”为形而上依据,以仁政治理为理想境界,以“庶之”“富之”“教之”为治理的基本路径,以选贤任能为关键制度,蕴含着丰富的治道思想。“中国之治”是治道与政术的统一、传承与发展的统一、历史与未来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国内与国际的结合;是求大义超越逐小利的境界,是王天下超越霸天下的追求,其普遍性得以超越特殊性。“中国之治”不仅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而且对当代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之基础──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简论方民生“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国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和规律的新兴学科。在我国,发展经济学处于传播和创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经济发展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也为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具有重大意义。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着力点、战略协同性和过程包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持续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大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二是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协同性,通过促进城乡、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是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包容性,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重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以包容性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社会》2008,28(3):1-1
编者按: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过去三十年我国社会变迁的经验和教训,展望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蓝图和方向,是身处当今这个时代中的中国社会学义不容辞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有鉴于此,《社会》杂志会同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 研究院”,约请一批中年学者,组织了这一期“新一轮改革与社会建设”笔谈。笔谈的作者们在社会学学科视野下,分别从各自所擅长的中国社会变迁的总体特征、利益关系、转型社会学、社会分层、单位制、产权保护、意识形态、社会政策、民生改善、社会网络资本等角度出发,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就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方向和对策开展了深入探讨。如何解读三十年的中国改革,如何发现和研究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中国经验”,无疑是包括社会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形成具有解释力的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机遇。我们需要研究,在三十年的中国改革中,哪些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哪些领域的变化相对缓慢,哪些领域或许还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却可能正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源。人们也许可以从2000年以来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发现,中国的社会结构如同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一样,不是单一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结构形态所能概括的。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几乎跨越了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全部过程,并且是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多种社会发展阶段并存。中国社会结构也就表现得更为复杂,它也许是传统家国结构、再分配经济权力结构以及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结构的多种面向的集合。我们期望这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学更加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实践,发现真问题,寻求新视角,创造新理论,进一步推动自身的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双重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日本的现代化过程简直是以跳跃式的方式完成的。1853年开国。15年之后便实现了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从此走上了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道路。仅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就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立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肩负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7,4(1):12-16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工业文明中,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观念与意识形态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是人类文明转型与重建的先导。在世界的资本主义推进面前,中国的现代化篇章也“悲剧性”被拖入其中。中国人对进入现代化应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旗帜,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而且继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指导作用,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寻求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须在深层意义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启超《新民说》的理论依据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依据这种“-”之性决定群之性的理论地认为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仍是中国积弱“基因之重大者”。因此,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新民”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中国得以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皮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的整体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受“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梁启超得出“中国之勇由于民愚”的结论不免倒果为因。他离开社会的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来讲新瓦,势必不可能收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三个面向”是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这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提出的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它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民政专业课的教学,毫无疑问必须贯彻这一方针,因为二十一世纪将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化程度将大大提高,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人类社会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对我国社会、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