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人。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元好问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与他的身世和经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他生活在金朝濒临灭亡的变乱多事之秋,几乎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困扰窘迫的岁月中度过。笔者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着重对元好问在山西的行踪及其创作活动作粗略的述评。据《金史·文艺传》本传与郝经《陵川集·遗山先生墓铭》记载,元氏一族本出自鲜卑族拓拔氏。西晋时,鲜卑族各部先后在今华北及西北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是雄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学术泰斗,诗、词、文、论、史,无不名列前茅。然而,文革前与文革中,学术界对他研究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9月间,在元好问家乡—山西省忻州市召开了首届全国元好问学术讨论会,会后组建了元好问研究会,创办了会刊《元好问研究信息》,联络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开创了元好问研究的新局面,造成了从文学、史学到哲学、篇有、教育思想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全面研究的新潮。短短五年间,据知,在国内发表的研究文章百美学余,出版了山四省古典文学学会、元好问研究会所编的《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山版社出版)降大任所著的《元好问新论》(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贺新辉辑注的《元好问诗词集》(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三本著作.朱东润先生的《元好问传》中部分章节于《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发表。此外,尚有姚奠中主持点校的《元遗山全集》,郝树候、杨国勇合作的《元好问评传》,贺新辉的《元好问诗词研究》,赵兴勤、孔繁华的《中州乐府笺注》等专著正在排印,将于近期问世。现就近五年来的元好问研究成果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一、《雁丘词》展开的话题 "走马黄河"一路,不断看到金元两代交替时期一代宗师元好问的诗词。在山西代州南楼,看到元好问《辛丑代州南楼》;在山西浑源县龙山,看到元好问的《游龙山》;在山西平陆虞板道上,看到元好问的《虞板行》;在黄河三门峡,又看到他的《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相似文献   

4.
奠定元好问在中国文论史上地位的是他在河南居留期间的论著。元好问主要的文论著作可以说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这些论著体现了元好问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研读这些作品对于理解把握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元好问在河南居留近20年,创作了大量诗文,也写下了不朽的文论著作。 继杜甫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后,中国文论史上最著名的论诗诗是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写作时年二十八岁,在三乡(今河南宜阳县)。当时,他结识了不少文友,也有机会研讨创作。  相似文献   

5.
“切切秋虫万古情”辨胡传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曰:“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该诗并未明言所评对象,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断言它“当指长吉”,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也认为宗氏所说“近是”,但用语谨...  相似文献   

6.
刘达科 《殷都学刊》2001,(2):112-112
清代人所编元好问年谱,以翁方纲《元遗山先生年谱》、凌廷堪《元遗山先生年谱》、施国祁《元遗山先生年谱》、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等影响较著。今人罢铖《元遗山年谱汇纂》比勘清人诸谱,兼采众家之长,广征博引,对谱主的生平交游、作品系年甚至文学思想都进行了精审详密的考辨,在整体水平上大大超过前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几种年谱,如日本小栗英一《元好问年谱》、陈斋《元好问年谱简编》、降大任《元遗山年谱要编》、郝树候和杨国勇《元好问年表》、李正民《元好问活动、著述与金蒙时政、文化大事对照表》等,或以简驭繁…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思问录》是王夫之三百多卷著作中的两卷。要弄清《思问录》中的哲学思想在他的体系中占什么地位,那只有在具体研究了他的全部著作并进行综合概括,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是,研究工作必须从具体入手,从局部入手。不管这些思想在王夫之的体系中占有何等地位;同时,又因本文对《思问录》中的缺点或糟粕,只是稍稍提及,所以题名为《王夫之〈思问录〉哲学思想探胜》。  相似文献   

8.
夏承焘、张璋先生编选的《金元明清词》(一九八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为元代曲家、词人写一小传(以下简称小传),传曰:“白朴(1226——1307年),字仁甫,又字太素,号兰谷,重要的元曲作家。陕州(一作澳州)人,后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父华仕金为枢密院判官。幼逢世乱,父子相失,育于元好问家,受其指受,后迁居滹阳。及长,学问渊博,有名于时。元中统初,徙家金陵,与金朝诸遗老放情山水间,以诗酒优游,著书自娱。有《天籁集词》及杂居、散曲等传世。”这个不足一百六十字的小传,有多处提法不够准确,有的则有明显错误。  相似文献   

9.
赵树廷 《学术研究》2005,(3):143-143
《元史·阎复传》 (中华书局 1976年点校本, 第 3772页) 载: 阎复“七岁读书, 颖悟绝人, 弱冠入东平学, 师事名儒康晔。时严实领东平行台, 招诸生肄进士业, 迎元好问校试其文, 预选者四人, 复为首, 徐琰、李谦、孟祺次之。”按: 此文的“严实”为“严忠济”之误。首先, 阎复到东平府学读书是在严实去世之后。所据有二。 (1) 元好问《遗山集·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曰: 严实“庚子 (公元 1240年) 四月己亥, 春秋五十有九, 薨于私第之正寝。”可见, 严实卒于公元 1240年。而袁桷《清容居士集·阎公神道碑铭》曰: 阎复“皇庆元年 (公元 1312…  相似文献   

10.
韩婴     
韩婴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学者。《汉书》“韩婴传”及其他一些典籍,都记述他为燕队。乾隆《任邱县志·人物志》把韩婴列为“儒林”第一位,并明确记载:“邑城南有韩太傅祠。”任邱古为郑县,西汉时属幽州之涿郡;诸侯争雄的战国时代属于燕国。所以说韩婴为任丘人不无道理。 韩婴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当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方面的空前窒息。西汉统治者总结秦速亡的经验教训,比较注意了倡导思想解放、言论自由。起初,黄老之术受到重视,得以流行。后来,儒家逐渐活跃起来,他们以秦的速亡为借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大力宣扬,并屡屡向皇帝上书言治乱之道,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所以,在汉初的博士宫中,有很大一批是儒生,韩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儒生之一。他曾仕西权的文、景、武三朝。文帝时为博士,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在思想上对皇帝有直接影响。汉景帝明,韩婴迁为常山王太傅,故世人又称他为“韩太傅”。汉武帝时,几次召举贤良方正,策问古今治世之道。韩婴曾和著名大儒家董仲舒在武帝面前进行过一次辩论。史称“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汉书·韩婴传》) 韩婴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对《诗经》进行注释。“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从  相似文献   

11.
郭店简中有《唐虞之道》一篇 ,学界对其学派的归属 ,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根据荀子批评思孟“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 ,认为子思想信擅让制 ,而《唐虞之道》讲擅让 ,故应属《子思子》① 。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 ,擅让说在先秦非儒家一家之言 ,所以 ,《唐虞之道》讲擅让 ,不能据此定其为儒家书 ② 。仅据是否讲擅让 ,固不足以说明《唐虞之道》属于何派著作。但我们理解《唐虞之道》 ,应注重在其擅让说的理论内涵。从这一点上看 ,我们以为 ,《唐虞之道》的思想 ,与思孟是完全一致的。《唐虞之道》的擅让说 ,集中表达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我们先来看…  相似文献   

12.
俗传宋梁颢八十二岁状元及第,这个问题最早见于宋陈正敏的《遯斋闲览》。后来南宋时的《三字经》和元朝修的《宋史·梁颢传》也都这样说。《三字经》上写的是“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于是梁颢八十二中状元之事,弄得妇孺皆知。实际这是一种误传。南宋初年,洪迈在《容斋四笔》(十四)里已经予以驳正,他说:  相似文献   

13.
吕才(公元600-666年),博州清平(今山东高唐)人,是唐初著名的学者。他的生平在新、旧《唐书》中记载得较为简略,人们无从了解其家世谱系。吕才少好学,善阴阳方伎之书。由于他多以儒家经义为据,指出诸阴阳术书往往事不稽古,义理乖僻,巫史的言说附妄凭妖,以售其术,比较充分地表达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所以受到阴阳术士的激烈反对。但也由于他对阴阳家的批判“颇合经义”(《旧唐书·本传》),故能见容于当世。吕才一生著述甚多,除见之于本传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外,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以及清人的考辑所著录,他的撰述尚有多种,但是除《全唐文》所辑录的八篇遗文外,其余均已散佚无存。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三世纪的中国大地上,继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崛起为大诗人的,毫无疑义应推生活于金、元之际的元好问为第一;但如果就文学理论(主要是诗歌理论)而言,则他和南京的严羽大致同时,其建树虽各有不同,而成就差可比肩,宛似双峰竞秀,并峙于南、北。元好问的诗论主要表述在他的代表性著作《论诗三十首》中。它写于三乡(今河南宜阳县西),时在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如果我们对照一下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就可发现它的写成竟早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先驱者但丁的《论俗语》近一个世纪;这便足够表明:我国文学理论的历史确乎是源远流长的。元好问著作中涉及到诗歌理论的还有诗、文多篇。这里不一一列举。它和《论诗三十首》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元好问诗歌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论诗三十首》理所当然地居于首要地位。因此,我们将以《论诗三十首》为主要部件,适当添用些其它材料,从中勾勒出元好问诗论的大致轮廓来。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与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元好问是金代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史学家。他晚年主要从事史学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对金朝的研究可与《归潜志》作者刘祁并称。现就与元好问史学有关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一、元好问的经历与史学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有二  相似文献   

16.
时代与元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好问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中,是一个时代的第一流人物。他的成长、造就和贡献.无不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清赵翼《题遗山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就是从元好问的诗及其同时代的关系讲的。对时代的分析,不能限于所谓金末丧乱所给予元好问的影响,更应从当时社会承先启后的整体变化中看元好问的地位与作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是金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晚年在《答聪上人书》一文中论及自己的文学道路,自称“学古诗一言半辞传在人口,遂以为专门之业,今四十年矣。见之之多,积之之久,挥毫落笔,自铸伟词,以惊动海内则未能;至于量体裁,审音节,权利病,证真赝,考古今诗人之变,有憨直而无姑息,虽古人复生,未敢多让。”可见他把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相比较时,对于后者的自信和重视程度。元好问的诗学理论,对诗歌传统、诗歌原理、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等诸多问题均有论述,且自成体系。本文仅就其诗歌批评论略陈管见。元好问的…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冠金元两代的诗星。他的诗,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柔靡雕琢,崇尚清淳天然,运用雄健的笔力,描绘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写出了亡国乱世的衰思。胸襟恢宏,想像高奇,意味醇厚,语言通俗,千百年来,深得人们的喜爱。元好问的诗,过去只有过几种版本,存诗最多的是清代施国祁编辑的《元遗山诗集笺注》,共存诗一千三百六十一首。建国三十八年来,广大读者都热切期望能编辑、出版一部较完全的诗集。中国展望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元好问诗词集》,正是为满足和适应广大读者的期求而编注的。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诗论的审美观张国荣元好问的诗论,集中地体现在他于金宣宗贞五年(1208)年作的《论诗绝句三十首》(以下简称(论诗》)中,在这组诗中他对自建安以来到宋代的重要诗人都作了比较系统的品评,体现出他独特的诗学观.本文拟就元好问诗论的审美观作些粗浅的阐析...  相似文献   

20.
松江回族考     
中国的回回民族形成于公元十三世纪的元朝时期。在元朝以前,是回回民族的萌芽时期。回族是由中世纪来中国的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军士、使节、传教士在中国定居,并与汉民族婚配而形成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五省(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云南、江苏等省均有回民居住。但在历史上,江南却是回族人数相当多的一个地区。宋末元初,周宓在其所著《癸辛杂识》中称:“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