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立足于当前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和个体化背景,以涂尔干的《自杀论》为代表的传统范式其治理的有效性及路径理应被再诠释再反思,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主体危机视角正是对其的有力补充。网络“约死”的戏仿化特征,其所具备的非传统的嬉戏特质与仿效特质,既是对抗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方式,又是生命价值全面物化的一种表现,这也正是当代青年将自杀行为工具化、私人化和享乐化的主体危机体现。同时,正是其背后呈现的网络场域的“空间-幻象”二重性,一方面其空间实在性是私密交易与互动关系的技术基础,又是缺场经验对在场支配的合法性可能;另一方面,网络场域的幻象性更是享乐本质的“真实”,二者通过主体认同的纽带进一步扩散,才得以形成对自杀话语的响应并促使“约死”群体的自我确证。因而,想要治理这一消费生命的时代病症和吊诡逻辑,就必然要回归主体意识的治理,积极开展对抗“平庸之恶”的行动和持续进行哲学家式的“苦行”。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国道德状况处于“道德失范”的特殊阶段,“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中国道德传统两重性的负面影响,文革后期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影响,转型期不公正现象和社会流动性增强带来的道德失范。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应采取以公民道德为基础,建构有层次的道德体系;道德与制度建设、管理方式相配合;加强道德意识中健康的心理引导等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赵刘洋 《天府新论》2016,(5):127-138
本文聚焦于“道德的法律实践”两种类型即“滞后道德”的法律实践与“超前道德”的法律实践对妇女自杀的影响。前者将对妇女贞节道德的要求纳入到法律中,具体包含三种机制:法律鼓励妇女贞节道德受到侵犯时选择自杀;法律对妇女的保护与贞节道德联系起来;法律惩罚违犯贞节道德的行为,妇女因选择受限而趋于自杀。后者则关于法律对妇女超前性别道德的追求,具体包括法律对激进性别平等和离婚的鼓励、道德从法律退出后道德约束力的弱化、法律对权利的强调导致妇女对权利的片面理解。两种类型的实践与具体社会实际存在诸多冲突,都造成妇女自杀,因此,法律对妇女不切合社会实际的道德规定促使妇女趋于自杀。法律实践应根据社会实际以实用的方式调整权利与道德的关系,现代法律尤其要处理个人主义与家庭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自杀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有其特殊性,具有预防的可能性,可以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心理危机预警咨询网络、心理危机自杀干预预警网络、心理危机救助干预网络、心理危机补救后干预网络等方面来构建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5.
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实现自杀的外显行为。以大学生中自杀意念预警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发现:内外向、神经质、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显著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通过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高建平 《学术月刊》2022,(3):183-192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依照理性来实施行动,而应该理解为“感性活动”。最后,“新感性”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它既不能变成“理性的感性呈现”,也不能看成是原始本能的激情迸发。“新感性”是感性经验的积累,感性生命力的焕发,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成龙 《兰州学刊》2009,(1):127-129
从时代特征上看,网络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解构性文化,网络文化的时代特征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从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上看,网络文化包含道德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伦理价值意蕴。网络文化品性蕴含着新的时代精神气质,影响着社会道德氛围,决定着社会道德资源的增减,反映着社会道德变化趋势。道德力量制约着网络文化的传播和扩散,并对其进行纠错,使之更加符合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也使人类社会道德能够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念作为确定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尺度、作为人们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向导、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和道德选择的依据,其离散、混乱、冲突和失序,会造成一个社会的人们出现“理想丢失”、“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价值取向困惑”等状态,进而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加强“网络社会”道德建设,还人类一个健康、清新的“网络时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尊重游戏活动规律是幼儿全面素质提高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游戏始终就是孩子特别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社会对幼儿实施教育及幼儿个体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在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中不仅表现了他们强烈追求、模仿成人世界的愿望,而且必然地表露了人类所特有的想象和创造本能。因此,幼儿游戏不仅是模仿、学习行为,重要的它还是培植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原始”温床。毫无疑问,游戏活动是幼儿获得全面素质的必要条件。一、重视游戏的自然属性是幼儿通过游戏使各项素质得以提高的基础理论界早就发出这样的呼吁:游戏是幼儿整个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幼儿活动的规律就是游戏的规律。许…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控制的悖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社会问题刚一出现 ,人们就开始运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对网络社会进行控制 ,由此产生了许多悖论。网络社会控制需要技术 ,但技术控制不可能非常完善 ;法律具有滞后性、不完备性、惩处比例小 ,其在网络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有限 ;道德具有软约束性 ,网民离“慎独”的境界还很远 ;在网络社会控制中 ,通过日常社会的控制占了很大比重 ,它们并不在“网络”之内 ;最后 ,对开放的网络进行“控制” ,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自杀研究的两条原则是同批人的原则和生命全程发展的原则。把个人置于同批人与“同批人格”的背景中有助于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其自杀行为。此外 ,通过研究生理遗传、心理发展、认知能力与习惯 ,以及来自环境的压力、挑战和机遇 ,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3.
王淑梅 《兰州学刊》2012,(8):99-102
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等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思想机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康宇 《学术探索》2008,(1):6-10
儒家道德学说具有一整套形式严谨、内容完备的理论建构,其以仁义道德的绝对价值为理论核心,形成了价值论;以德性与人性的相通为基础,形成了德性论;通过论证“德性所知”与“闻见之知”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知识论;通过论证人的本体实现,创造出目的论;为让人实现道德“自觉”,建构了教化论;为强调道德的合理性,建构了义务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形成,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儒家道德学说经历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历次变迁后,仍能对国人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于博瀛 《北方论丛》2016,(1):142-146
消费社会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征,早已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以体现。在实践维度上,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通过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正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导向作用可以分为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消极的导向作用。面对消费社会带来的信仰危机、生态危机,应积极倡导负责任的消费。负责任的消费,应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消费伦理。  相似文献   

16.
同为善行,孔子认为子路受牛“助善”,然而子贡拒金却“止善”。这一典故因其内在丰富的道德资源得以流传至今。细究两人行为之异,对优良道德规范的界定、建设与运用各环节有着重要启示作用。概言之,在界定标准上,优良道德规范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满足人的道德需要并增进社会利益总量;在建设环节中,优良道德规范在与经济基础、法律规范、道德实践相互促进中得以完善;在运用过程中,优良道德规范依托道德榜样、道德评价与社会风俗来发挥着现实效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全面来临,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愈演愈烈,并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特征,相应的研究也得以不断丰富。站在新时代,面临新形势,回应网络全息时代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新挑战,反思已有研究的经验和局限,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时代命题。在对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念性、描述性、影响性、相关性、对策性以及反思性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已有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在范式、视野、内容以及维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要不断深化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视野,实现学科融合;更新研究范式,拓展研究深度;丰富研究维度,加强比较研究,开创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新视域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张白茹 《学术界》2005,1(5):208-212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环境是青少年道德行为赖以形成的“德育场”,社会环境则决定着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以学校为基础,以现实为维度,与社会影响同步教育,充分实现青少年德育环境因素的功能耦合与提升,是当前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门豪 《天府新论》2022,(1):143-150
通过聚焦近年来异常火爆的互联网“吃瓜”行为,揭示其在现代系统逻辑支配下的矛盾定位。将“吃瓜”从个体零碎的情感行动上升至一般性“社会事实”,发现其在情感与传统支持以外的系统性生成机制。将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表层呈现与深层道德结合起来,探寻“江湖”文化本体之于网络表达的结构性限定,说明可能引发的秩序后果。研究表明,与传统仪式相类似,“吃瓜”打破了生产组织的单一逻辑而转向了激情的发泄与集体亢奋,使得单调沉闷的社会境况得到了暂时缓解,社会分散与个体化转而呈现出聚合状态。这种新的组织化方式与意义生产途径,较之于传统仪式表征的内涵更加复杂,与工具理性化亦存在本质差异,同时也蕴含了巨大的社会风险与弊端。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死亡道德是在批判继承中世纪死亡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调整资本主义社会死亡关系的主要行为规范,资本主义死亡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资本主义死亡道德中包含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在社会中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也预示了它为更高级的死亡道德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