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对藏族格言诗翻译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藏族文学的成就.藏族格言诗汉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萨迦格言》、《格丹格言》和《水树格言》三部作品上,主要汉译者是王尧、次旦多吉、耿予方等.藏族格言诗英译主要集中在《萨迦格言》,其英译者主要是国外译者并且都笃信佛教,以传播佛教教义为己任.《格丹格言》和《水树格言》尚未发现国外英译本.把藏族格言诗作为文学进行英译是一种翻译学术研究,也是一种对外宣传,还可以看作是文学外交,对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内外社会和谐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2.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流传甚广,其英译本就有五个。塔尔库的英译本虽然语言简洁,风格灵活,但受其自身身份、文化、语言以及翻译目的的影响,译本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萨迦格言》原文有457首格言诗,而塔尔库英译本《雅言宝库》只有234首。论文主要探究其译本漏译原因,从基于亚历山大节译本的改写、薄森完整译本传播的不广泛和塔尔库的身份及其翻译目的三个方面来推断,试图探求塔尔库英译《萨迦格言》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宗旨。  相似文献   

3.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但其英译研究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关学角度研究《楚辞》英译是可行且有意义的。翻译美学涉及神似和形似这对美学命题,具体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格律及风格等诸多方面。从卓振英译的《大中华文库·楚辞》中看出,“以诗译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为了全值再现原诗所蕴含的美,译者应该采取诗化译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统计和总结汪榕培、潘智丹的《英译〈诗经·国风〉》著作中所出现的植物名称的种类、英译的基础上,从训诂学、名物学、文学翻译等角度对其英译进行分析。目的是考证其英译和文化意象的传达,希望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首先分析《英译〈诗经.国风〉》共出现的79种植物英译,认为其中值得商榷的有"唐"、"条"、"黍"和"稷;"然后提出相应的更能"传神达意"的翻译,尤其强调传达原作中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还探讨了上述翻译欠妥的原因。最后文章简要说明了文化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并就《诗经》乃至典籍翻译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相似文献   

6.
个性化翻译是优秀译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许渊冲先生有着独特的译诗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从前后缀类词汇、词汇与短语、句法等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分类例释,并结合英诗例证,以期阐明许氏成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格言诗,是丰富多采的藏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珍宝。早经问世,并且脍炙人口、被人津津乐道的著名哲理格言诗集有萨迦班智达贡噶坚参(1182——1251)的《萨迦格言》及甘丹墀巴索南扎巴(1437——1554)的《甘丹格言》、贡塘·甘白卓美(1717—1786)的《水喻格言》和《树喻格言》(简称《水树格言》)、米帕嘉措(1846——1912)的《王道论》。但是,仅为少数人知其一斑而未亲窥其全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历来是困扰广大译者的一大难题。作为整部小说的文眼,《红楼梦曲》对"金陵十二钗"和四大家族的命运、结局作了一次暗示性的预叙,其翻译难度更是非比寻常。虽同属诗歌范畴,曲却有着不同于诗、词的特征,其翻译也有独特之处。通过观察分析法,同时借助语料库工具软件,从韵律、句式、语体、修辞四个方面,对《红楼梦曲》的四种英译进行对比赏析,探讨了诗歌翻译,特别是散曲翻译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所以唐诗英译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国内外翻译界的追求。而译诗即译意象,所以唐诗意象的英译直接影响原诗内涵的传达。通过学习与分析国内外翻译名家庞德、韦利、和许渊冲的译作来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在对文化意象转译中的表现,进而总结译者的翻译风格,能为今后的唐诗意象英译工作提供帮助,也能更好的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学与文化。  相似文献   

10.
庞德的《在地铁站》被公认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人们对该诗的赏析常集中于意象的呈现,而常忽视其音乐性。从前景化视角赏析《在地铁站》的音乐性及四首译诗,全面掌握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诗歌音乐性的理念,反思汉语翻译英语自由诗时如何保留和再现原诗音乐性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从事英语诗歌翻译和音乐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伯顿·沃森在中国经典英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译文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以他英译《楚辞》为例,从描写的角度,对原诗和译诗神话意象组合、香草与配饰意象组合、时间意象组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译法基本再现了原诗的美学形式和功能,但也有对原诗的文化误读和误译。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伯顿.沃森在中国经典英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译文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以他英译《楚辞》为例,从描写的角度,对原诗和译诗神话意象组合、香草与配饰意象组合、时间意象组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译法基本再现了原诗的美学形式和功能,但也有对原诗的文化误读和误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比较诗学入手,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英译在题材、风格、格律、句法、审美等方面对意象主义诗歌产生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比较 《游子吟》 的四种英译文, 主要从译诗的措辞、韵律和结构入手, 进而谈及中诗意象在英诗中传达的合理性, 以及英译中格律诗所应采取的形式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四篇要道》和《车哈雷凡速》都译自波斯语著作《率苏理》( Fals)。由于译作年代、翻译者汉语水平及翻译风格等不同,两部异译经在翻译形式和用词风格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中可管窥伊斯兰教异译经在考释词语、辨明通假、语意理解及回族经堂语词汇、语法等方面所反映出的语言学价值,补我国伊斯兰教典籍研究之阙。  相似文献   

16.
从诗歌翻译的形式问题出发,通过比较<长干行>的两种英译,考察两种译诗形式在处理诗歌的节奏、意象、典故、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和效果,认为两种形式都较成功地实现了原诗的传译.诗歌翻译形式虽然不同,但只要运用得体,都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中国画论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通过对《江雪》一诗的两种英译的比较和分析,阐述了画论知识、美学基础在诗歌翻译时意境的理解和传达方面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共时性空间表现手法是《红楼梦》创作的一大特色,对小说中场景意象的重建亦是其英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巴赫金的共时语境分析方法为《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以该方法分析两个英译版本中3个有代表性的片段,可以看出,译者在译文中对共时语境的重建直接影响着小说场景意象的营造、人物的刻画和作者意图的传达,进而影响着译文的艺术效果与思想性。  相似文献   

19.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20.
正确解读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准确翻译与有效传播。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深奥的宗教思想,英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解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格萨尔》的英文翻译长期以来难有大的发展。在《格萨尔》史诗的英译实践中,要准确运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正确解读史诗中的宗教文化意象是《格萨尔》史诗英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