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后期文学思想演变的一个侧面——从屠隆到竟陵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研究者习惯上把明代后期以李贽、汤显祖、袁宏道等人为代表的文学思潮称为晚明文学新思潮。在这一思潮中,作为纯粹的文学理论而出现的,是袁宏道的“性灵说”。将“性灵说”的来龙去脉作一番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明代后期文学思想演变的过程,对研究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形成、发展和消退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是万历年间公安派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理论主张,四百年来,人们对这一理论主张品评各异,褒贬不一。然而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闪光的价值,对今人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袁小修曾说:“有作始自有末流,有末流自宜有鼎革,此千古诗人之脉所以相禅于无穷者也。”(袁小修《珂雪斋文集》二)小修所论,是文学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明初,三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7,(4):19-23
在刘宋孝武帝、前废帝时期皇权加强的背景下,出身高门士族的袁在朝廷受到皇帝的猜忌和寒人恩悻的排挤。从他讨好前废帝以及刘子勋的表现来看,他有谋求更高权势地位的动机。前废帝准许袁出朝外任有结援上游对抗刘彧势力的目的,但对袁而言,其出外并不仅是避祸自保,也隐藏着借朝廷内乱谋取政治利益的企图。刘彧即位后对袁的安抚并没有成功,其图谋上游兵权之举使袁深感不安。相比之下,袁选择拥立刘子勋能够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其在义嘉之乱前结好邓琬就已经表明了他反对刘彧即位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王阳明心学、佛教禅学、宗法伦理观念三个方面论证了明代文学家袁宗道思想形成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袁宗道内在的思想矛盾和人格冲突,对人们了解公安三袁之长兄的思想状况乃至公安派的文学思想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以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和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拉开了新诗现代化的序幕,"九叶"之一的袁可嘉不仅创作诗歌,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诗论体系.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袁可嘉的创作和研究兴趣从西方浪漫派诗歌转到现代主义诗歌,新批评理论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袁可嘉诗论中心"新诗现代化"入手,探寻新诗现代化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渊源,并讨论袁可嘉如何将英美新批评理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由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公安县共同发起的“公安派”文学研究会筹备工作会议,于一九八六年元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在公安县召开。十五日(古历乙丑年十二月初六)是“公安派”主将袁宏道(中郎)诞生417周年纪念日,会议举行了隆重的诞生纪念仪式,湖北大学张国光、华中师大黄清泉两位付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会议一致认为,晚明文坛上以公安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同为领袖,又以“三袁”家乡命名为“公安派”的文学革新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发生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公安派不仅在历史上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前进,而且他们追求真、  相似文献   

7.
袁宏道与袁枚同倡“性灵”,实有分歧。袁宏道从人之本性上理解性灵,进而形成其自适之性灵;袁枚从性情与灵机上阐释性灵,进而形成其才性之性灵。二袁的性灵之异,与多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清王朝在编修《四库全书》同时,曾禁毁大批所谓“违碍书籍”,造成一次焚书浩劫。近百年来,已有一些学者搜辑整理这方面史料,为研究这个问题作出贡献。但因“禁书”的界限本来就很模糊,而现存的禁书目录又比较杂乱,所以其中仍有不少讹误。袁中郎著作,就是由于后来一些误解而被传为“禁书”的。一九三二年三、四月间,周作人先生在辅仁大学作新文学运动讲演时说: “公安派的主要人物是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人。他们是万历朝的人物,……理论和文章都很对很好,可惜他们的运气不好, 到清朝他们的著作便都成为禁书了。’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把他在40年代关于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一系列诗论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论新诗现代化》,这本曾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学思想影响,同时又结合了40年代中国新诗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九叶诗人创作实践而形成的诗学理论,在9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袁可嘉本人则称之为"中国式现代主义",并从思想倾向和诗艺两方面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一突破为我们寻找到一个研究的出发点,即袁可嘉的诗学理论借鉴了哪些西方话语,同时又进行了哪些中国化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致力于反袁宣传,为护国战争作了思想动员;从外交上孤立袁世凯,减轻了护国战争的阻力;并参与了云南起义的筹划,加速了护国战争的进程,从而为护国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袁宏道诗文的排比对勘,对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任访秋《袁中郎研究·年谱》中部分诗文的编年进行了纠误补阙,对袁宏道“客吴”,游庐山,游玉泉山、太和山,主试秦中的时空进行了更为具体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使他由反动营垒向进步营垒回归。这是由梁及其进步党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梁的宪政思想与袁的帝政思想的冲突也是梁转变的另一重要原因,同时梁的转变与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有关。  相似文献   

13.
略论梁启超从拥袁到反袁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梁启超拥袁和反袁的相关史实,简要分析了他拥袁的目的和反袁的原因,指出在拥袁的过程中已隐含了反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袁宏道,湖北公安人,字中郎,号石公。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文学史上号称公安三袁。“二袁才名,在万历时几倾天下。”(《桃源县志》)袁宏道生于明隆庆二年(1568),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生只活了四十二岁。他从十六岁开始文学创作,“即结社于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袁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下称《行状》)但是,他正式从事文学活动,大概是举进士(1592),特别是令吴以后的事,从那时到死,总共不到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  相似文献   

15.
论江盈科参与创立公安派的过程及其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公安派酝酿准备、开宗立派、调整发展、矫弊救衰等四个时期的考察,一反过去以三袁兄弟为公安派领袖的传统看法,认为在公安派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江盈科实际上是作为这个革新派的副将而与主将袁宏道并称为“袁、江二公”;他的功绩与影响,仅次于袁宏道,而在公安派其他成员之上。尽管袁中道在袁宏道逝世后曾作为公安派后期的主将而矫弊救衰,但江盈科在生前乃至死后一段时间内的影响都在袁中道之上。  相似文献   

16.
袁宗道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之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使袁宗道形成了稳实平恕和狂放自适的内在的思想矛盾和人格冲突。重视袁宗道的思想人格研究,对人们了解公安派的肇兴乃至公安派的文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昌起义后,清、袁与孙处于敌对地位,势不两立,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他们由对立到妥协,这颇值得思考。关于辛亥革命中清、袁、孙之间的妥协,相关著述十分丰富,但也并非因此而无研究的价值,其中仍然有很多细微的历史末节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清、袁、孙之间的妥协并非以哪一派政治势力的意志而转移,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方理性认识时局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妥协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主观条件,还有积极促成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8.
焦竑是明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文章家、藏书家。他对公安三袁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三袁接受心学的来源渠道之一。袁宏道视其为师,并且,他的文学发展观、“性灵说”影响了袁宏道的文学观。同时,他和公安派重要成员陶望龄、黄辉友善,他们之间有一段为时不短的“谈道、论学”的交往。梳理辨析他们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对公安三袁接受心学的途径、影响程度、文学观的形成过程、明代文学思想的嬗变等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试谈公安派的性灵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公安派的性灵主张及其思想渊源和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笔者根据社会思潮的演变和袁宏道思想发展的轨迹,把性灵说分为前后两期,并对其功过得失作了科学的评价,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公安派是晚明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氏三兄弟,即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们从事文学活动时期,正值复古主义充斥整个文坛。针对时弊,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中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