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石刻唱和诗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刊行与流传,也是诗文唱和活动的凝定,它融人、事、景、情于山岩石壁,是“诗可以观”“诗可以群”的典型。石刻唱和诗文多以诗摹景、以景解诗,形成诗景互观的模式;石刻唱和诗文常借景联结唱和,以诗和群,唱和相勉;同时,将唱和刻之于石,使得“唱”与“和”相长相发,促进文学乃至文化的交流传承与生发。品评摩崖石刻中的唱和诗文,既能深刻体会诗中所咏所叹的景、人与文,也能感知文与景背后的石刻意趣与氛围。  相似文献   

2.
“互文”理论是一种后现代文本观念,它在立足文本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挖掘文本形式(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技巧及体裁)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固有联系;各文本之间存在着的平等交流对话关系,导致了对文本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性。而“影响”研究作为一种传统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它在研究方法、思路、重点、目的等方面与“互文”研究有很大不同。弄清这种差异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互文”理论观念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宋代理学家以道论诗,曾用“自成文”、“人心感物”或“天机自动,天籁自鸣”等说法,建构起一套诗学观,包括诗歌生成论、诗歌价值观及诗无工拙论等,认为最好的诗是圣贤摅发胸中所蕴,自然而然,非人力所可为.他们又以诗言道,诗就是道,不能载道的诗应当删去.总之,理学家所论并非文学意义上的诗.这些论调对传统诗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并导致宋诗的急遽衰落.  相似文献   

4.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手法,互文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的重要术语。二者虽然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它们对于文本的阐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阐释观念从“互文”到“互文性”的演进,反映了人们的阐释视野日渐开阔,并进一步认识到文本意义的本源不仅仅在于自身,还取决于他者对自身的映射。这种阐释观念的演进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在文本意义产生问题上对于自我中心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该文本观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阐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性特征,来揭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契合;最后,以<唐律>的翻译实例来印证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对中国古典法律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符号阐释是一种阐释者与设计者共同参与完成的互文性理解与建构的活动,着眼于符号文本的相互关系,从符号内在逻辑的角度,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同时,将互文性探索引向多元视角,探寻着符号意义的互文性痕迹,以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互文性系统。文章从互文之本、双重变奏、历时衍变和动态循环四个维度,论述互文性建构的规律及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7.
以互文方式拓展作品的意义空间是后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范式。互文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显性方式(如模仿、引文)和隐性方式(如改写、暗指)。《百舌鸟》充分发挥了两种互文方式的表意张力。一方面利用显性的互文标记,承续名著《杀死百舌鸟》的主题、人物类型和儿童话语;另一方面又利用隐性方式与其他文学文本构成互文关系。引文和暗指引领读者进行阅读联想,将阅读“前文本”的体会引入对“目标文本”的理解,使更多的意义联想在穿梭性阅读中生成,意义空间因此得到拓展。  相似文献   

8.
《老虎》与《羔羊》的创作思路,体现了威廉.布莱克颠覆西方传统思维模式,采取东方式心物一元化思维的策略。诗人创造了朴素、简洁而又具有深奥、奇诡、崇高特质的艺术风格,他是诗画互相文境界里走钢丝的艺术玩味者,也是东西方文化边缘的履冰者。对其《老虎》与《羔羊》诗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的互文解读,可以深入领会诗人的整体风格,挖掘其作品的隐文效果及其蕴涵的文本多元性和异质性。互文性文本理论,不但为这两首名诗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而且也使相关诗文得到再阐释,从而为步入布莱克诗的神秘之境开掘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老虎》与《羔羊》的创作思路,体现了威廉.布莱克颠覆西方传统思维模式,采取东方式心物一元化思维的策略。诗人创造了朴素、简洁而又具有深奥、奇诡、崇高特质的艺术风格,他是诗画互相文境界里走钢丝的艺术玩味者,也是东西方文化边缘的履冰者。对其《老虎》与《羔羊》诗进行对比分析和相关的互文解读,可以深入领会诗人的整体风格,挖掘其作品的隐文效果及其蕴涵的文本多元性和异质性。互文性文本理论,不但为这两首名诗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而且也使相关诗文得到再阐释,从而为步入布莱克诗的神秘之境开掘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欧阳修《诗本义》阐释实践为依据,详细分析欧阳修《诗》学重要范畴之一“诗本义”的丰富内涵,指出其主要有二个意义层次:“诗意”与“诗义”。扼要地阐明欧阳修《诗经》阐释学的宗旨与特点及“诗本义”二层论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宋代《诗经》阐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广告语篇借助语言、语体与传播媒介的互文性特征建构和延展了文本意义。从互文性的功能特征角度,广告翻译可在语篇建构的语篇互文性、文化互文性、话语媒介互文性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成功广告翻译案例即是译者作为广告语篇互文翻译的“协调者”,将源语语篇受众的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语篇受众的期待视野重合的互文性协调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一大热门话题,互文性理论强调不同文本互相影射,互相参照,形成一个庞大的符号辐射系统。互文性理论把文本研究放在一个更宽广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因而对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运用互文性理论对广告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广告用语多为指涉频率高的强互文性文本,互文语境大,联想意义丰富。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中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提出为了确保原文和译文的互文连贯,译者应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互文性理论作为一个文本理论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但作为一种方法论引入文学翻译,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它目前表现出来的状况.本文检查了互文性概念的生成背景、界定和影响,希望利用其合理部分为文学翻译服务.本文认为,互文性通过互文指涉和互文标志影响文学翻译.译文中的互文指涉越多,越能和源文达到功能对等.功能对等是文学翻译的理想境界.通过对互文理论的研究和开发,这种境界是可以达到的.本文以此为坐标,通过翻译批评讨论了互文标志和互文指涉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具有交互式、虚拟性、多媒体特征。它的共生性、易变性和实时交际性,以及互文活动中文本信息的断裂与缺失,无不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解构作用。正是因为网络文本独特的互文性,不同的文本建构起大不相同的话语强势,有的话语在网络中才更方便地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这又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每个文本都是作为一种源自其他文本的马赛克图案而建构,每个文本都对其他文本加以吸收和转换,所有涉及文化各方面内涵的“前知识”都构成互文性参照.翻译本身也是一个互文的过程.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根据其在翻译实践中可保留文化内涵的程度,可采取的翻译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翻译表达和间接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17.
兰花是中国古代诗画中反复出现的文学意象与文化符号。自宋以来,兰花成为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相应产生了大量以兰花为题的题画诗。特别是那些遗民画家和失意文人,兰花几乎成为他们书写自我、抚慰精神创伤、超越现实政治、寄托文化情怀的典型载体之一。他们围绕兰花创造了一系列文学母题、图像模式和思想结构,在以往以文字为系统表达形式之外,赋予了另一个以图像为核心的新系统,将孔子“空谷幽兰”和屈原“香草美人”的思想和情感表现传统与意义再生产机制推向了新的阶段。可以通过具体的兰花诗画作品,从图-文互文性角度梳理、解读这些审美、思想与意义系统,探讨其中蕴含的复杂的遗民情结、儒家人格理想与超越性精神,这是一条进入中国古代文人心灵和历史世界的通幽曲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简要分析回顾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互文性意识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例证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的互文性现象,并从学生自身和教师作用两方面提出了通过培养学生互文意识来提高阅读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海特姆和梅森建构的互文性翻译理论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互文性在语篇里的功用,帮助译者识别互文链,并在翻译过程中对互文指涉的转换作出调整。但该理论未谈及译文进入目标语文化系统后因调整的关系而导致目标语原有文化词语的互文渗透这个问题,在此略作补充。  相似文献   

20.
曼德拉逝世后,围绕其展开的相关话题一度成为国内外媒体和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在微博舆论场中,有关“曼德拉逝世”话题的相关文本,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各种观点交相竞递,多元交互,以多种互动模式和互文性手段,推动着微博舆情的演变。微博文本的互文性分析,对于探究微博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解析微博舆论的动态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