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犯古与点化     
自书其诗以呈人,方用“两正”、“并书”,而某书家赠人条幅,录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一绝,末竟署“某某方家两正”、“某并书”,识者匿笑。《苕溪渔隐丛话》讥颜持约画杏花图,以罗隐诗题画,下署“持约”,然颜持约并未云“并题”,亦未乞人“两正”,既作画,又题画,署名不为过,唯未注明所题乃罗诗耳。  相似文献   

2.
题画词是指为特定的画面而题跋,咏叹或唱和的词,可分为自题词、他题词、跋画词、咏画词及同题画相关的唱和词五种。宋代约有题画词人60余家,题画词作160多首。从题材内容上而言,宋代题画词主要可以分为题人物画词、题山水画词和题花鸟画词三大类。宋代题画词的兴起、发展乃至繁荣是宋代尚文重画的社会风气,词由应歌向纯文学演进和题画诗文等因素交错渗透影响的结果。探讨宋代题画词的融通与开拓,有利于加深和丰富我们对宋词乃至宋代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清初“四王”是清代题画诗流变史上一个重要的题画群体。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画学背景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和处世态度,使这个题画群体的创作在主题取向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抒发易代之痛,表达厌宦之情,享受田园之乐,映衬风雅之致,宣扬绘画理念。较之前代题画诗尤其是画家题画诗,“四王”题画诗以其强势的实指性或者说丰富的思想性,牢牢占据了诗画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得画作必须依靠诗歌才能获得完整的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诗为画余”的传统观念,强化了题画诗的表现机制和思想深度,同时也拓宽了绘画的抒情渠道和精神内涵,为后来小四王画派、扬州画派,甚至是近代以来的许多画派都树立了较好的题画典范。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形容一个人会办事情,往往爱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考虑,各种情况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清郑燮《题画·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相似文献   

5.
姚燮作为道咸时期的文艺巨擘,其题画词在道咸词坛上颇具典型意义。姚氏题画词以抒情为主,涵纳了人生失意、爱情追思、山水情怀、文艺创作等深刻丰富的思想意蕴,在艺术上亦臻于清空醇雅、微婉含蓄、词画通融的骚雅微婉之境。姚氏的题画词创作,对晚清东南及京师词坛的题画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与画的融合在唐代取得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进展,唐代题画诗集中反映出了这种进步。它开创和奠定了题画诗的基本体例,使题画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品类得以成立。唐代题画诗的开创之功主要表现在:它拓宽了题画诗的诗体范围,各体齐备,改变了前代仅局限于以四言和五言诗的画赞、咏画诗题咏的局面,尤其是以律诗评画,对诗与画的结合有重要的意义;在题画方式方面,出现了自画自题和画上题诗的题画方式,并基本完成了评画赏画手法上的探索;从题画诗人来看,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和刘商为后人树立了三种不同意义的典范。唐代题画诗对题画诗本身的发展和中国文人画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终其毕生以艺术实践反对泥古,主张革新,并以第一个明确提出“用以慰天下之劳人”的艺术创作目的而闻名于画史,其艺术风格与思想影响至今。但是,郑板桥并没有专文论述过自己独到的文艺思想,他的艺术见解大多在题画、家书之中简洁地阐述,意义深远。因此,文章就以板桥题画、家书作为出发点,从思想、社会、文学、哲学的角度再次深入诠释郑板桥“画以慰天下劳人”这一伟大艺术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历史价值及影响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苏轼文人集团诗词书画的综合艺术观念深刻影响了宋代题画词的创作,“诗画一律”的思想促进了宋代题画词的兴盛,而诗词的体制分野、“墨戏”思想的流行也使宋代题画词的画作题材选择、内涵挖掘、人文意象的象征意义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从另一个角度发现诗、词的不同风格体制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轼文人集团诗词书画的综合艺术观念深刻影响了宋代题画词的创作,“诗画一律”的思想促进了宋代题画词的兴盛,而诗词的体制分野、“墨戏”思想的流行也使宋代题画词的画作题材选择、内涵挖掘、人文意象的象征意义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从另一个角度发现诗、词的不同风格体制特征。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过:“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诚然,把“画眼睛”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一种手法,这无疑是没有错误的。但鲁迅关于“画眼睛”艺术的意义远非如此。他强调要“画眼睛”,而反对“画头发”,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要严格区分本质与非本质、典型与非典型,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鲁迅提倡的“画眼睛”,就是指一种白描的艺术手法,即用最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和主要精神特点。鲁迅以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11.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形式。自唐代起,文人骚客便已兴起为画题诗之风。但真正把诗题在画上,使诗、书、画浑然一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却是宋朝以后的事。宋元以来,题画之风大盛,甚至达到每画必题的地步。题画诗得之不易,欲精就更不易。它不是简单地用文字描摹画中之意,而贵在用诗传画外之意。有些好作品,一经款题,如画龙点睛,成为千古绝唱。如明代唐寅的《画竹诗》:“一林寒竹护山家,秋夜来听雨似麻。嘈杂欲疑蚕上叶,萧疏更比蟹爬沙。”此诗以生动的比喻,将画面雨竹的形象,扩大到对竹林萧萧的感受,大大地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使…  相似文献   

12.
一、“都是乾坤清淑气,兴来移入画图间” ——发人深思的文学现象 中国传统诗歌经历过唐代的高峰、宋代的峻岭之后,随即而来的便是元代的一片丘陵。以至于当今的文学史家们宁可将眼光投向那委巷比门的小曲,也不愿对元代诗歌示以青眼。然而,在并不引人注目的元代传统诗歌中,却出现了一种异乎寻常而又发人深思的文学现象,那便是在数量上空前之多的题画(含咏画)诗。  相似文献   

13.
“肯定”就是要承认,发现,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给予鼓励,不轻易地进行否定和批评;“肯定”式教学法就是在美术技能课中,教师一要“肯定”画,二要“肯定”人,三要“因材施肯”.“肯定”画,首先要善于鉴赏学生的画,其次发现学生的画有创见应给予“肯定”,再次学生的画很差也应给予“肯定”;“肯定”人一是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二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三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力量”,“因材施肯”就是根据学生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爱好,能力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似文献   

14.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到顾恺之的著作时说:“著《魏晋名臣画赞》,评量甚多;又有《论画》一篇,皆模写要法。”接着下面转载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的全文。这里“名臣”和“胜流”意义有些不同,也许就是同一篇吧。这篇文章的内容,顾名思义,本来应该是魏晋时代著名画家的画赞(画的评论),可是所载的却主要是关于模写的方法,一点都没有关于“胜流”画赞的事项。这就不禁使人打个问号,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开头第一篇《论画》,根据上面的引文,本来应该是关于“模写要法”的,可是这里转载的内容,却完全没有关于模写方法的事项,而是当时作家作  相似文献   

15.
齐白石六十三岁题画白菜时写道:“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齐白石的画中总是响彻着一种世俗的、生意盎然的愉悦情调,满眼天趣之中透露着对劳动生活的挚爱和信赖,俗中寓雅,雅中见俗。譬如矗立的半截荷梗诉说着莲蓬刚刚收获;偶尔立在梗顶的蜻蜓,昂头翘尾展翅之势,给人一触即飞的灵动感。即便是那些已离开泥土的白菜、萝卜,也都那么鲜嫩、水灵,仍然那么生机勃勃。就与他画的虾、鱼、小鸡一样,贯串着生命之歌;就像他画的篱笆、稻束、柴耙一样,让我们联想、思念着齐白…  相似文献   

16.
一、“画他的眼睛”“画眼睛”的手法是鲁迅先生在总结刻划人物经验时说的。原文是:“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赵树里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向来惜墨如金,可以说非点睛之笔而不运腕挥毫,“画眼睛”是赵树理刻划人物的第一个特色。例如在《表明态度》里对永富老婆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论唐代画诗沟通中的几个美学问题王启兴唐代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不仅激起众多诗人的欣赏热情,进而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题画、咏画诗,扩大了唐诗的表现领域,更重要的是画与诗沟通交融,促进了诗人审美观的变新,在诗歌表现艺术方面,也有新的追求。本文以宏观的视野,着重探...  相似文献   

18.
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集大成的明清题画有着突出的诗性本质、显著的散文对话功能和美的形式。从本体意义阐释明清题画的三大审美综合 :主情性、开放性与情致美  相似文献   

19.
元代山水诗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题材的开拓”、“少数民族诗人大量涌现”、“题画山水诗的兴盛”、“宗唐得古,风格多样化’等四方面,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元代山水诗。  相似文献   

20.
徐悲鸿先生说:“(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古今天才之难得者”。(郑板桥《兰竹石轴》跋,无锡市文化局藏墨迹)我想郑氏的卓绝天才主要表现在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方面。本文侧重谈他的艺术思想。郑氏的艺术思想很丰富,多是通过题画表现出来。尤其是题画竹部分,表现出他的进步的艺术观和精辟的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