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康德哲学是关于知识论的哲学。自我意识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概念,是知识的可能性条件和核心要素,是知识的根基。康德极为清楚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先验性、综合性、形式性、客观性、有限性等五个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康德恰如其分地定位了自我意识的先验知识功能、先验综合知识功能、知识形式功能、客观知识功能和知识范围功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2.
张相学 《学术论坛》2008,31(2):172-176
学校课程管理目的是指学校课程管理活动的意图,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是对学校课程管理"为何管"的理解与解释.因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不同.学校课程管理表现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或"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而管理"的目的观;就课程的信息来源而言,学校课程管理表现为"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目的现."主体发展"的目的观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对既有学校课程管理目的观的完善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科学知识"被笼统地界定为对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描述、概括、阐释和假说.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既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类所谓"实证知识",也包括数学、逻辑这类所谓"形式知识"), 是一个统一的体系,不论是从起源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可以归结为同一个本质;不论什么学科,其功能是一致的(比如在学校教育或科学研究实践中,"自然科学"就是包括了实证学科和数学的).这种一元科学观不足以说明科学知识究竟是什么.既然人类知识从来就分为内涵的部分和形式的部分,而这两个部分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并不一样,那么,把科学知识看作一个二元互补的系统,是更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行动者网络理论与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等学科通过考察科学活动和知识的社会本性,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主义和理性主义科学观和知识观.实验室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与超学科研究都证明了,我们时代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必须通过各类异质的成分之间对话,通过科学家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对话和交流才能实现.实验室研究、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超学科研究不仅表征了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大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模式,而且也体现了存在论意义上的一种态度或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新自由主义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国家本质观以个人主义认识论和个人本位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个人权利保障为基本特征.由于以缺乏系统思维的认识论和价值观为基础,导致新自由主义国家本质观也具有明显的二元分立特征.这也是导致国家对经济(金融)领域的"去监管化"并引发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客观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静止的,知识的学习是传递与接受的过程,知识是中立的、与文化无涉的.客观主义知识观指导下的成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存在资源建设主体单一、教学资源内容陈旧和教学互动形式单调等弊端.建构主义知识观则强调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动态发展的,是基于个体经验主动建构生成的,具有文化性、情境性和个体性.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指导建设优质的成人网络教学资源,应充分调查学习者特征,构建多元化建设团体,及时修正更新资源,搭建多维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7.
现代知识性质的解构与后现代课程知识的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谢登斌 《学术论坛》2003,(2):148-152
基于对现代知识性质的诠释 ,分析了后现代思想家对现代知识性质的解构过程 ,阐发了后现代知识的性质 ,探讨了后现代教育对课程知识的抉择。知识的性质是一定时代知识观的映照 ,是各种不同的知识共同遵守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麦齐好 《学术论坛》2007,30(9):198-201
素质本位是当今我国高职教育本位观发展的走向.但是,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社会背景下,当前高职语文课程出现了边缘化、纯粹工具化问题,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学科根本属性被淡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被弱化.因此,应当重新认识建设高职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探索比较科学的课程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跨语际性、跨文化交际性、跨学科性和多元整合性,它既有利于从知识基础的视角强化专业定位与认同,也有助于拓展专业发展的内在深度.调查显示,高校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存在如下不足:对其重视度不够;结构不合理且缺乏整合;静态化且缺乏生成性.教育叙事是实现高校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从实然向应然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讨论在全面知识化社会中,道德教育基础何在?知识能否为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等问题.本文认为二十世纪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导致道德教育的严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观念化,消解了道德实践性;使道德教育技术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克服这种局限最重要的就是转换道德教育基础,即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道德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开出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知识观与现代性——一种基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是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奠定了现代知识观的基础。现代知识观的核心论题包括: 理性的观念、知识的性质、基础主义等, 在所有这些问题上, 康德与黑格尔都有着既相异又相通的各自理解。由此构成的康德、黑格尔的知识观, 是现代性观念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不仅依靠由显性知识牵引的育人模式,更应发挥默会知识观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能动作用。默会知识观为构建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新视角。默会知识观深探知识的默会维度,确证其在立德树人场域的适用性和逻辑机理,助益于创生以人的实质自由为关照的主体逻辑,形塑以默会交往为基础的实践逻辑,彰显以道德共同体为旨归的价值逻辑。然而,教条化单向度的显性知识教学、实践性弱化的培育导向、优绩主义的育人环境,成为阻碍默会知识观作用于铸魂育人的现实障碍。基于此,重新构想默会知识观下的立德树人高质量培育,应打造多元知识共融的默会育人模式,健善以道德实践为贯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营造充盈道德共同体实践智慧的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13.
走出后现代知识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江 《河北学刊》2002,22(5):23-27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表象,真理不是符合,知识是没有等级和中心的聚合体;思想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开发歧见、维护竞争和对话。这样,它就在批评现代知识论的同时,完全否弃了知识和真理。后现代知识观中包含着许多自身难以回答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知识论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同当代发展着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知识观结合起来,是走出后现代知识观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主体意识。当前语文师资培养过程中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思想及偏重知识授受的封闭教学模式遏制了师范生深层心智能力的发展,影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语文师资培育范式的改善有赖于大学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用“大语文”的理念统帅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和师范性。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其学科性质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国际语言学的渊源、流派及学科性质变迁的基本规律概括为:1.不同的语言类型导致不同的研究方法的产生;2.不同的知识结构导致不同的语言观和不同的语言学流派;3.不同的哲学基础导致语言学学科性质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审美艺术活动并非康德以来的美学所宣称的是一种文人雅士无关痛痒的、审美的趣味性活动,而是一种与科学研究一样的人类的知识生产活动。文章首先从哲学解释学出发论述了知识的本质是境域性的,而非传统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然后从这一知识观出发论述审美艺术活动何以达成真理性知识,为艺术活动在整个知识生产中的地位和艺术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的重新认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文初 《学术研究》2001,(10):83-88
文学史的"本位"问题,关涉到文学史的学科性质.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时代为纲,以作家作品为纬"的体例结构之所以难以打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结构模式符合文学史自身的性质--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18.
实现大学教育的五大观念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更新观念是发展大学教育思想观念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言之,必须实现五大观念的转换:即应实现由国家办学观到社会办学观、学科本位观到市场本位观、政府服务观到客户服务观、精英人才观到复合人才观、机械管理观到生态管理观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探索民法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梳理国内外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作者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价值标准和中心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在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析辨,结合司法实践,论析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建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20.
张宏辉 《天府新论》2008,(5):131-135
"批评话语"是一种与"批评"概念、批评实践有内在关系的,并与一般知识话语、理论话语、独立学科话语相区别的话语类型,是一个近现代话语现象,有着特定的涵义、言说性质、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具有与现代文化、现代学术内在关联的知识文化品质;其内在于文学知识活动的两个层面基于文学、文化的现代建制需要而融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批评话语整体在文学现代研究中占据着一种知识思想核心的位置,"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现象及论断的有关学理内涵蕴蓄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