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纪念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逝世五周年暨《新人口论》发表30周年,推动我国人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由浙江省人口学会、绍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人口与经济》编辑部、绍兴市人口学会和计划生育协会联合发起的“马寅初人口理论座谈会”,于1987年6月7日至9日在马寅初先生的故乡——浙江省绍兴市举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的著述——《新人口论》发表三十周年了。今天联系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做法,重读《新人口论》,倍感亲切,更感《新人口论》不是一般的人口论,它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口理论;马寅初先生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理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新人口论》首次较全面、科学地论述了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特色及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1992年6月22~25日,适逢马寅初先生诞辰110周年、逝世10周年和《新人口论》发表35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人口研究所共同主持的“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调查研究”课题组,联合浙江省人口学  相似文献   

4.
时间,是历史最权威的裁判员。30年前,当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发表之后,曾掀起过一场轩然大波,文章及先生本人都遭到了严厉的批判。30年后,由浙江省人口学会、《人口与经济》编辑部等五单位联合发起召开的纪念马老逝世5周年的人口理论座谈会,却在他的家乡绍兴举行。座谈会的召开,对于我们更好地缅怀马老先生的业绩,学习他的人口思想,推动我国人口科学的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据我所知,纪念马寅初先生的活动已不止一次,在他60和100寿辰的时候,都曾举行过不同形式的庆贺活动。那么,我们纪念他什么,学习他一些什么呢?这使我想起1979年在马寅初先生家里见到的两对绸幅,其中一对是敬爱的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同志1941年在重庆为祝贺马寅初先生60寿辰而赠送的,上面写着: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2007年7月3日下午,由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纪念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受北京大学校领导委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口所所长郑晓瑛教授主持了下午的学术报告会。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寅初先生的同乡、同行、晚辈及其追随者,早在22年前——1980年,与其他同志一起,就在杭州和嵊州等地调查过马老的生平及其对人口问题的考察过程,并去北京马老家里访问过。在马老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合著《马寅初先生及其‘新人口论’的产生和证实》一文,提交中国人口学会第三次人口科学研讨会。今天,在马老诞辰120周年和逝世20周年以及《新人口论》发表45周年之际,拟以肤浅之见,谈谈马寅初品格和浙江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中国人口科学发展史上,马寅初是一个最耀眼的名字。他的《新人口论》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人口学界炳彪史册的传世佳作。在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和诞辰125周年之际,我们抚今追昔、共谋未来。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发表30周年。重温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对我国的人口研究仍有科学价值,有着启示。 我国解放以后,人口迅速增长。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马寅初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人口观点。 1.详细分析了5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值得我们纪念。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执着真理,不懈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就是为了纪念马老奋斗的一生,学习和发扬马老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真理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推进人口科学更好地、更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2年6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先生诞生一百一十周年。马老对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了很多贡献。1957年,他的《新人口论》的发表,推动了我国的人口革命,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发展人口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3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纪念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50周年暨诞辰125周年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彭珮云等领导出席会议。国家  相似文献   

12.
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不仅从理论上充分论述了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提出了——整套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与办法,从而集中、全面、深刻地反映了50年代节制生育的人口思想和学术观点。因此,《新人口论》作为50年代节制生育人口思想的代表作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3.
马寅初的人口观点散见于他的许多经济著作和文章,但《新人口论》却集中了他最主要最重要的人口观点。因此,深入地研究《新人口论》中的主要观点及其由来,对于全面地认识和正确地评述他的人口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人口论》的新意何在 马寅初唯一的一本人口学著作,叫做《新人口论》。这本小册子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4.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已发表四十周年。这部专著虽然篇幅不长却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它揭示了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人们对人口问题的觉醒,推动计划生育在我国的实施。它在中国人口思想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澄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马寅初先生诞辰120周年和《新人口论》发表45周年之际,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在马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是什么?这使我回忆起1979年在为马老写平反文章和搜集编辑出版他的《新人口论》一书时,在他家中看到的1941年为《新华日报》马老60寿辰献上的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6.
京城四月,阳光明丽.本刊记者走访了不久前荣获我国人口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华人口奖的我国著名人口学家田雪原先生.田雪原先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82—1983年在美国东西方中心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年鉴》主编、《中国人口科学》杂志主编,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国家计生委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人口科学联盟会员等职.他自70年代后期从事人口科学研究以来,发表了《新时期人口论》、《2000年的中国人口与就业》(主编)等专著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控制”等中、英、日、俄论文、研究报告数百万字.在这些论著中,他力主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对人口理论拨乱反正起了重要作用;论证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杜守东同志的《人口学原理与中国人口问题》(以下简称杜著)一书,最近已由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这部近 40万字的专著,是作者多年从事人口学理论研究的力作,也是我国人口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人口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7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将其归纳为三大组成部分:人口理论、人口统计学与人口学应用学科(或分支学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科学工作者对于人口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是50年代我国人口科学论著的代表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口科学的研究,迎来  相似文献   

18.
年届百岁的马寅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教育家、无党派爱国人士,现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为了祝贺马老的百岁寿辰,本刊曾发表了马寅初先生的一组照片和重(?)《新人口论》的文章,现再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人口学会会长许滌新同志惠寄我刊的喜庆专文,并祝这位几十年来同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道,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我国很早提出了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的爱国老人,在渡过百岁之后继续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9.
1992年6月22日,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诞生11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人口学研究工作者、计划生育工作者和政府官员相聚在马先生家乡浙江省嵊县,缅怀马先生的业绩,同时举行“深化开革,扩大开放与人口发展”学术研讨会。国家计生委宣教司司长江亦蔓受彭珮云主任委派,代表国家计生委向会议的召开衰示热烈祝贺。她在发言中深情地回顾了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先生在遭到错误批判时毫不屈服于压力,甘为真理与科学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她的父亲,当时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江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三年前,马寅初先生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以一个科学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所特有的求实精神,提交了《新人口论》这一书面发言。它以大量的调查数字和深刻的经济分析把新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问题——提到了全国人民面前。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使大多数人接受这个看法,几乎是不可能的。马老也因此而受到围攻、批判,蒙受不白之冤达二十余年之久。更为不幸的是,对整个国家来说,正是由于对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认识不足,再加上十年动乱,在一段时期内对人口失去控制,以致给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难题。因此,今天重读《新人口论》,探讨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一些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我们搞好当前的人口工作和经济建设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