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调查在18~30岁的女性中进行,发放了100份问卷,受访者包括学生、白领、工人、教师、记者等多种职业的女性。问题:你认为女人比较喜欢且容易接受的求爱方式是什么?有四种答案供选择: 一、直截了当型:实话实说“我爱你!”二、浪漫情调型:运用比较匠心的浪漫方式求爱,如送意想不到的称心礼物,在礼物中夹带富有情调的纸条、卡片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两课”教师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都必须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但从学生和教师的调查问卷中 ,目前教师的状况令人担忧。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 ,以适应新时期对“两课”教师的要求 ,从而搞好“两课”的教育和教学。  相似文献   

3.
邱阳  邱营 《理论界》2004,(6):233-233
一、教学中“学”的内涵学校中,教学就是教与学,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在德育教学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学,更为重要,有必要认真理解。1.学生的“学”,是由被动到主动消化教师的“教”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的深化过程。德育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讲了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对人民无限热爱的  相似文献   

4.
于力 《理论界》2005,(5):114-114
“老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否突破?“教师应有‘一桶水’还是要成为‘一条流动的河’”的争论有没有定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载体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前途在哪里?这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经常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跨入新世纪以来,一个被称为“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改革成果开始由点带面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繁衍开来,为上述这些问题提供出越来越清晰的答案。课堂界线“模糊”从最初研究活动方式的出现到研究型课程的架构,不仅表现为学生课程表的变化,更是引发了一场教学的革命,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一…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哲学教学中,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在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贬低和曲解;特别是这十年来,林彪、“四人帮”更是钻了这个空子。他们把同一性变成了融合矛盾、调和矛盾的同义语:如果你要用矛盾的同一性来分析对敌斗争,那就是搞阶级调和;如果你要用矛盾的同一性来认识人民内部矛盾,那就是中庸之道;如果你要用矛盾的同一性来研究计划经济,那就是搞消极平衡;等等。一句话,把同一性从对立统一中一笔勾销,剩下来的就是“对着干”、“斗、斗、斗”!对“四人帮”肆无忌惮地贬低、抹煞同一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论上很有清算的必要。我们应该为同一性恢复名誉,“落实政策”;应该十分重视同一性在矛盾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同一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想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谈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带来的新挑战迫使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做出转变,2004年试行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这个新模式下,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该怎么办?文章特别针对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出的转变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只要教师具备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网络技术的装备,大学英语教师必然要经历至少3种转变,即变为“导师”、“好学生”、“管理者”。  相似文献   

7.
孙英 《理论界》2003,(3):100-100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就某种意义说,首先是教育语言的艺术。语言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教育的语言艺术,也可以说是在师生交往、相互作用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德育目的实现和德育效果的好坏。一、德育的语言艺术,表现在德育的全过程中教师如果就道德知识信息…  相似文献   

8.
一、青年追求的现状(-)对人生抱有积极的愿望.但由于对现实问题认识的偏差,导致理想出现困乏,追求呈现危机。目前,一些青年的人生追求不高,在工作上只是维持现状,推一把动一下、但是.在问卷中,对于“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和“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回答“对社会有所贡献”和“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分别占65%和78%,表明青年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的背道而驰呢?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一是面对改革的矛盾心理。改革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一青年们既期待着改革,…  相似文献   

9.
高校“三进”工作中的“两课”教师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即“三进”工作 )的主渠道 ,“两课”教师在“三进”工作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 ,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两课”教师的师德因素和业务因素 ,积极探讨提高“两课”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从“印象整饬”理论出发,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形象、知识体系、教学情境,以及消极印象的修复等印象整饬技巧,传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能量和积极影响力,并与学生形成正合力,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替速度不断加快的社会中,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就需要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基于专业共同体的团队阅读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然而,教师在实际的专业阅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与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专业阅读中实现三个层面的转变:在内容上,实现从“事例”到“关系”的聚焦;在路径上,实现从“他向”到“我向”的转变;在意义上,实现从“利己”到“利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老板”,我粗声粗气地问,“还有没有黄玫瑰?”一位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就剩下你看见的这几朵了。”“这黄玫瑰全都蔫了,让我怎么买?”“哦,这个容易,你先去市场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保证给你一束新鲜、有精神的黄玫瑰。”老板笑着,充满信心地说。  相似文献   

13.
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困惑、迷茫时有发生,郑杰校长也指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某个阶段出现一些不良状况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在本刊上期的“首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中,郑杰校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何为教师专业化以及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围绕同一话题的不同角度,本期他将详细剖析首席教师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困境”,并引领教师探求在“困境”中实现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策略。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中学的数学教师朱华静,从教20余年,是武汉市武昌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并曾荣获“全国百名中学班主任之星”称号,是所在学校名副其实的“首席教师”之一。在郑杰的校长启发下,她回顾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分享了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经验,尝试以自己的亲身教育实践经历与读者展开对话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每个家庭都有老年成员——他们或许是你的父母,或许是你年迈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那么作为小辈,该如何孝敬老人呢? 一、理解老人出现的种种变化。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种种变化,如喜欢唠叨,常丢三落四,易急躁生气,爱挑食等等。对于老人出现的这类“消极变化”,小辈应予以理解、宽容和疏  相似文献   

15.
一日在朋友家喝茶,有位女士动辄“我老公”云云,举座皆不应和.三番五次,友人终于直言:“请你不要开口闭口老公.”女士问:“为什么?”友人说: “我们都不认识你老公,话题也同你老公无关,干吗老提你老公呢?你是想表白你特别幸福,还是在提醒我们男人别对你有非分之想?”彼此都是好朋友,说话不顾忌轻重.女士哈哈一笑,说:“我再不提老公了.”友人又道: “这是起码的公共礼仪.”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中教学观念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观念转变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教师观念现状、转变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找出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妈妈,我有没有父亲?” “没有,可是有一个男人为你的出生提供了种子。” “玛丽,真巧,今天碰上你。哎呀,怀了孕啦,都这么大了?什么时候生呀,哎,你什么时候结的婚?怎么都没告诉我一声?” 玛丽原来同我在一家公司工作,几个月前因为  相似文献   

18.
精神接受,是指人做为主体对思想、理论、学说、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的接受。任何精神接受都必须经过“理解”。那么,理解意味着什么?是如何发生的?有什么特性?会产生什么效应?我们对这些很少认真探讨过。多年来,我们忽视精神接受中真正意义的“理解”,并且对“理解”这个概念也并未真正理解,导致精神接受中出现不少负效应。有感于此,本文试就精神接受中的“理解”问题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若干年来,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有一种单纯从政治斗争着眼来论人论事的倾向,这恐怕也是一种“左”的影响。例如,对白居易后期的活动和作品,就有不少人认为是“由积极转为消极了”。作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是:一、白居易后期脱离了政治斗争,过着“知足保和”的退隐生活。二、白居易后期的作品多是“闲适诗”、“杂律诗”,早期为民请命的“讽谕诗”几乎搁笔不写了。  相似文献   

20.
教师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显性的教育引领作用,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原理”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信”、“识”’、“情”、“技”四个基本因素的综合体现;在“原理”课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吸引、感染、示范、折服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亲”、“受”、“信”、“行”,使“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