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网络社团兴起的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网络用户的增长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网络社团大量兴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中国网络社团的兴起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社团的兴起有利于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力量的均衡,有利于公民社会行为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网络政治随之获得了迅速发展。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从目前情况看,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结社、网络政务和网络政治社会化等形式都对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产生着深刻而显著的影响。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和现代公民文化转变,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更加倾向于理性、温和与客观,更加倾向于民主、公平与透明。  相似文献   

3.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秩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缘于思想政治文化的变迁.人的社会角色变换与思想观念的更新,促使社会结构由封闭稳定走向开放流动.要确保社会结构转型的平稳过渡,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一体化是现代化稳步推进的一个基本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旧的政治一体化必须向新的政治一体化转变。一现代化研究是五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兴起,重点探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同时也回顾研究欧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并构建理论框架。J·S·科尔曼认为,从历史观点来看,政治发展或现代化是指16世纪首先发生于西欧的社会和经济现代化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和结构同时发生的整体变迁,后随历史演进,这种变迁不平均亦不完整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学界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深化。文章梳理了历年来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成果和和脉络,指出网络文化研究主要涉及网络文化概念研究、网络文化特征和变迁动力研究、网民研究、网络文化的管理研究、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基于赫克托国家发展的扩散模式理论,以青海海西州工业化进程为例,通过社会结构变迁与国家认同之间动态演进关系的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工业化引起的诸多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质是中东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模式向相对落后地区的典型"扩散"。这种"扩散"在消除区域发展差距的基础上,有利于内地与边远地区共同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产生,从而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以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创造条件,使"扩散"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模式融入当地的发展,避免"依赖型"或"嵌入式"经济模式的出现,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良好的经济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家庭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儒家养老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文明下形成的传统养老伦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这种养老的道德文化观念本身又内嵌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之中而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伦理文化根基。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单一化的家庭养老保障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价值理念已无法满足养老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探索并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宗族文化与乡村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磊 《理论界》2004,(6):187-188
宗族是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重要因子,新中国成立之初被革除,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复兴。宗族复兴根源于传统宗族观念的不可断裂性和国家权力对宗族的弱控制。宗族复兴对当今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此我们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让宗族文化的变迁有利于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民粹主义的兴起有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常常会引发民粹主义;民粹主义的兴起还与政党衰败、精英腐败、制度衰退有关联;在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冲突、抗争性政治文化、缺乏对政治的尊重与信任亦会诱发民粹主义;在社会方面,身份认同危机、社会分化、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以及媒体因素等,都会影响民粹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维新思潮的涌起不但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受启蒙思想家的鼓动,还受近代以来口岸城市变迁的深刻影响。以上海、天津等租界为核心的口岸城市的兴起,包括其市政建设与管理,西人在这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这些城市在现代化方面的种种表现,包括宽阔整洁的道路,严格有效的管理,体现民治精神的选举制度等,都与中国传统城市或乡镇的脏乱差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刺激了国人的耻感文化,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近在咫尺、可资仿效的榜样,对维新思潮的酝酿与发展,具有长期、广泛、润物无声的影响。中国目光敏锐的绅商在口岸城市的努力,包括兴办新式企业与学校,倡导对外开放、学习西方,进行改良思想宣传,特别是这些城市在学会设立、报刊发行以及以现代交通、通讯为依托的联系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则使得这些城市在维新运动兴起以前,已经成为中国革新运动的先行区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使网络经济骤然兴起、方兴未艾.当今世界在经历"千年的终结"后已进入"网络社会".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主要特征在于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技术基础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网络经济作为21世纪的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网络经济内在的网络二重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最终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和扬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步推进,迈出了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的重要步伐。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农民职业分化;工人队伍迅速膨胀;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明显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户籍身份制度面临变迁,三元社会结构出现雏形。实现社会生活契约化,需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彻底消解传统身份文化的禁锢,打破传统身份体制;把契约理念和契约机制引入政治领域,逐步提高国家政权的民选层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大力开展契约文化建设,宣传契约理念,弘扬契约文明。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步推进,迈出了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的重要步伐。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农民职业分化;工人队伍迅速膨胀;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明显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户籍身份制度面临变迁,三元社会结构出现雏形。实现社会生活契约化,需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彻底消解传统身份文化的禁锢,打破传统身份体制;把契约理念和契约机制引入政治领域,逐步提高国家政权的民选层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大力开展契约文化建设,宣传契约理念,弘扬契约文明。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荣跃明 《社会科学》2005,(9):176-186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对文化产业形态演变、产业基础和现实发展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勾勒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南文化经济是中国文化经济整体网络的重要区域分布,其沉浮兴衰直接影响到全国文化经济的生态结构。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东南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优势逐步地形成。当今社会,东南区域已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并且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经济具有巨大的辐射作用,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经济生态的运动趋势。从这个角度看,东南文化经济实际上成为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解剖这种独特的文化经济生态结构,不但可以认识中华民族的主体创造精神,而且可为未来的社会素质教育服务。因此,进行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文化的崛起,出现了文化的分裂与文化断层现象.以<金瓶梅>婚姻家庭生活为对象,分析了这种文化分裂与断层使传统婚姻家庭文化走向衰落的倾向,及其新的婚姻文化观念的兴起,认为这种文化变迁不仅仅意味着某些文化的死亡,而且也昭示着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某种裂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机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文化可以影响对制度的选择,而制度反过来又改变或强化人们的文化理念,并最终影响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关键要素,进一步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文化变迁和制度演进的两个显著特点是内敛性和趋同性,初始文化和制度背景对文化变迁和制度演进有显著的内敛作用,而最终所有文化和制度又都朝同一个方向发展,这是为什么富国的制度和文化模式几乎都一样,而穷国则各有各的文化和制度模式的原因;在走向发达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假借某些理念对进步的促进作用而整体上复兴。中国当前从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转变反映了这种文化和制度变迁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租界是近代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产物。旧中国的租界几乎遍及各通商口岸。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各有关通商口岸地区的发展,曾产生过十分重要和错综复杂的影响。全面、深入、科学地研究租界历史,将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规模、程度、走向和原因,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和相关专门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以一种核心科技的形式向各个传统行业渗透 ,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的图景 ,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在这种背景下 ,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在经历一场快速且全方位的变革。本文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前瞻性地探讨了互联网对城市家庭功能的一个基本方面———经济功能的现实和潜在影响 ,指出了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家庭生产功能的复归及其意义 ,以及家庭消费功能在网络环境下的演变和出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蒋嵘涛 《云梦学刊》2004,25(2):91-93
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变革,同时,教育对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又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拟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封建社会崇尚“人治”、“德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近代教育目标着力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培养;在当今,文化的多元性和全球相互影响,大学教育初步形成重视能力、提高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迈进中教育目标也呈现出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