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民间技艺口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民间技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蕴含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该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特征和价值出发,分析了民间技艺口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讨了民间技艺口诀的保护价值和意义,提出了民间技艺口诀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是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经过千百年逐步传承下来的,既重要又珍贵。在当代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眼光向下正确地看待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在博物馆发展中开创新思路,是博物馆体制创新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了西藏民间美术的保护对象、原则及模式.西藏民间美术要保护的对象包括历史上的民间美术作品、现实中的民间美术生存环境、代表性民间艺人以及艺人所掌握的思想观念和手工技艺.在保护过程中应把握原生态文化保护原则和民众主导原则,可探索以生态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家庭手工坊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保护工作,以有利于西藏民间美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壮族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民间信仰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经历了原生起源缓慢发展期、原生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磨合发展期、断裂期、复兴与重构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当时国家推行的文化、宗教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壮族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普遍在壮族地区出现,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应坚持人类社会学中的“示范性指导”理念对信仰加以引导,实现壮族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建立在对其生存机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汕尾妈祖信仰的生存机制十分优越,进入到可持续的运作态势.其表现在既不断涌现妈祖显灵的辉煌事迹,又将妈祖信仰融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民间信众和政府共同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中国民间宗教的观音信仰,在这种信仰体系中,印度佛教被中国汉族地区的本土文化改造,成为了一种以中国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民间观音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具有信仰历史悠久、信仰具有功利性、具有"女神崇拜"的特点、儒释道充分交融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民族都有世代创造、延续的传统文化财富,其中民间信仰是重要质点之一,具有其它文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它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间,时刻影响和支配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自我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民间美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普及的艺术创造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外民间美术其自身即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因此维护民间美术的过程就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要想使陕西民间美术常年累月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文化生态的重建、发展体系的构建以及创新实现持久发展三个方面寻求发展对策,旨在为陕西民间美术文化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寺庙宫观的香火背后,在聚礼共拜的清真寺和敲响祈祷钟声的教堂之外,还有一个分布在全国各地数以亿计的民间信仰群体。这个庞大的多民族群体中的普通民众,分别以家族、宗亲、村寨乡里为根基,世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度过他们异常纷繁复杂的信仰生活。复杂多样的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是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来民间文化空前繁荣的组成部分,它们实际上是宋代以来民间文化高潮的延续。这里所谓的民间信仰,指的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建立的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它往往没有组织系统、教义、教规,既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民间美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普及的艺术创造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外民间美术其自身即是复杂纷纭的民俗事象,因此维护民间美术的过程就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要想使陕西民间美术常年累月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本文从文化生态的重建、发展体系的构建以及创新实现持久发展三个方面寻求发展对策,旨在为陕西民间美术文化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民间信仰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14.
高椅村民间信仰有祖先神信仰、土地神信仰、五通神信仰、净行神信仰等。这些信仰大多数都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其中,五通神信仰曾经长期作为高椅村居民的主要信仰之一。高椅村的巫术活动也比较多,有小巫事、一般巫事、大巫事和傩戏四种形式。高椅村居民对信仰非常重视,信仰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椅村民间信仰的功利性很强。从高椅村民间信仰可以看出湘西地区民间信仰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5.
论汉族民间信仰的功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中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占卜风水、禁忌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功利性的特点.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民众心理的失衡,汉族地区宗教的宽容性等.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1世纪被引入中国的一个新概念。著名评论家向云驹先生在其著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无论就其技艺传承还是其所含的民族精神,都是人类的天才创造,是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迅速在中国掀起了申报热潮。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国术武艺作为优秀文化表率首当其冲,功不可没。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学术支持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传统武术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可回避的重要场域,与竞技武术存在诸多区别。本文主要以梳理历史脉络为前提,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背景,以陈式太极拳、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脉贯穿的历史传承和法理要义,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杨泗信仰作为环洞庭湖流域民众的主要民间信仰形态,有其悠久的历史。笔者尝试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分析了传统时代和现代环境下杨泗信仰的身份合法性问题的流变历程。运用有关权威理论分析不同时代下影响权威建构的主要构成要件。最后对"民间信仰聚散"模式提出反思和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试论近代昌都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1840-1949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川 《西藏研究》2005,27(3):19-24
中国藏区的民间信仰中神灵众多、由来庞杂、颇具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经历漫长岁月而世代传承。它们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影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在简要概述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近代史(1840~1949年)上的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坛庙后,认为昌都人民的信仰习惯,与藏区其他地区有所区别,在中国藏区众多的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国际社会保护濒临消失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热切期待,推动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潮流的形成和发展。文化主体之于文化身份的诉求、权力承担者之于政绩的追求以及商业资本之于利润的追逐,正逐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演变成为一场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的资源博弈运动。正视全球化背景下断裂与脱节的文化经济秩序,客观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博弈现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繁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从2006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话语体系,作为其底层支撑物的口头文化改变了自身的民间性,成为与官方文化系统互构共生的部分,但这不能违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属性,即人的存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前提,非遗项目的确认是由民众所决定的,是遗产的传承人或传承社区说了算。很多地域如山西安泽,从政府主导出发,学者或文化精英参与,从文化基址到仪式,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地域文化符号或标志。文化基址或许会成为某一地域新的文化景观或文化标志物,但缺失信仰核心的仪式之重构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