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由于各阶层人士之间具体的情况各异,所以,对待记者采访的心态不尽相同。从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影响采访对象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诸如: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等等。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研究和把握,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在这类人中,愿意接受采访的心理也不一样,有的人对记者的采访工作认识比较明确,尊重和支持记者的采访;有些人则是从本单位、本部门或个人的愿望、利益出发,来满足单位、部门和个人的需要。对这些采访对象,记者在采访中应区别情况,确定相应的采访方法,把握采访对象…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采访权及其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权是随着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被确认,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权利。新闻采访权只能专属于记者,但仅在涉及社会公益履行记者职责进行采访时发生效力。其实现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平衡"。应区分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做不同规定。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本身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采访活动主体(即记者)的心理研究与对采访对象心理研究同等重要。了解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了解记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采访效率、搞好新闻报道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象是大量的、客观存在的。采访心理互感指的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互相感应。一方面,采访对象感应着记者的心理,或支持、或反对,或紧张,或松驰。另一方面,记者也在感应着采访对象的心理,或积极,或消极,或心甘情愿,或顾虑重重。在心理互感的过程中,记者是主导的一方。采访对象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研究互感效应,就是要求记者通过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知觉、对人际环境的知觉和对角色的知觉理论。剖析了自我知觉错误倾向与危害,以及影响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探讨了记者人际关系的知觉偏见和对角色对象的知觉错误对观众的误导及不良影响,从而提醒新闻记者要运用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知觉的规律,正确判断各类人和事,开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社会公众的利益观、价值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此 ,文章运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着重探讨了三个问题 :一、人际交往模式 :对采访交往共同体的阐释 ;二、采访交往主体的二重性 ;三、体验式采访 :采访交往的冲突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记者招待会这一类公众性的采访场合提出富有创意的好问题,是新闻界一向关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吴小莉的三次提问的案例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吴小莉在提问过程中能够从对新闻事件的单纯的探询,向着与采访者心灵交流的方向拓展,同时能运用各种方法积极引导采访对象社会角色的合理转换,这些做法使她在几次提问中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之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 ,是指在秘密状态下 ,被采访对象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记者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 ,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 ,或者以其他方式 ,获取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由于有价值的信息的稀缺和追求新闻的纪实性 ,新闻业者偶然或经常采用隐蔽的形式来获取新闻 ,引发了许多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日本刊记者在采访陈育宁先生时,得知他正组织承担了一项“关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国家课题研究。记者就此请陈教授谈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叩问侨务如何做“大” 记者采访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的同志,从主任刘娟到处长、工作人员,“大侨务”是他们口中频率最高的词。随着采访的展开和深入,记者逐渐理解了:这是他们多年来脚踏实地贯彻落实的工作特点和追求的侨务目标。  相似文献   

11.
批评报道的采访 ,常吃“闭门羹”。记者应该巧妙地运用各种办法包括反问等 ,迫使采访对象开口说话。为此 ,记者必须正确把握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抓住要害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 ,代表内行、权威和上级机关 ,利用对立面的申诉举报材料 ,利用采访对象自相矛盾的地方等等 ,设置出采访对象不得不回答的反问句来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中采用现场声报道,让新闻事件当事人说话,让群众说话,不仅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真实感,而且可以使电视新闻摆脱单调乏味的解说配音形式,从心理上、形式上更接近现实,更贴近广大电视观众。但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因采访的对象脾气性格、文化修养、思想认识等各不相同,因此采访中,如何提问,从而使对象说话,并说真话,实话,就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课题。通常在非特殊情况下,较多采用的是直截了当的提问方式。这种采访往往是记者事先对所采访的新闻事件已有所了解,在思想上作好了准备,采访中要问几个问题、先问什么、…  相似文献   

13.
困扰中国青年人的十个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青年》杂志社记者段跃深入社会生活,广泛采访了从事不同职业的当代青年人,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心态,特别是对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及伦理道德观念做了深刻的研究。现将段跃《困扰中国青年人的十个伦理问题》一文摘录如下,以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春风吹拂北国大地,千里垦区一派生机。为探讨农业发展大计,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玉林同志,请他谈了关于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年来,史学界对于抗战时期我国高校内迁及其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诸多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得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关注日益密切和重视.本文将近年来史学界对抗战期间我国高校内迁运动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总结和归纳如下,以期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更加细致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作为大众传播的传者在新的传播形势下,需要对受众进行一番新的动态性的考量、研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本文以几档娱乐节目为研究对象,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法,探讨它们走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至今,隐性采访常被记者采用,合理利用时发挥的优势是极其显著而有效的。但由于隐性采访有其特殊性,是一把"双刃剑",通过分析其利弊,探讨记者隐性采访的保护措施,合理利用此方式,从而取得报道的正向效应,发挥新闻舆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受众为中心的新时代,作为大众传播的传者在新的传播形势下,需要对受众进行一番新的动态性的考量、研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本文以几档娱乐节目为研究对象,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法,探讨它们走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比较青睐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隐去记者的身份,在被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新闻采访活动,称之隐性采访。这种新闻形式新颖多样、内容鲜活独特而倍受受众的喜爱。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过程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为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涉入式采访和实验式采访。偷拍偷录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地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比如暗访消费者的投诉经历。涉入式采访是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  相似文献   

20.
雅戈 《21世纪》2001,(9):14-16
由于中荷两国教育交流日益密切,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简称NUFFIC)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共同合作,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荷兰项目办公室,将在九月份正式办公。本刊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办公室荷兰教育专家Robert Van Kan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