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孙犁创作前后期变化的比较中对孙犁晚年散文进行微观研究,指出“冷、真、沉”是孙犁晚年散文的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孙犁晚年散文在思想艺术观念方面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并从宏观上肯定了孙犁晚年散文的史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犁在"文革"后期写下的《书衣文录》,记录了作家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理与言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以《书衣文录》为分析材料,对孙犁的人格及其特征进行了详尽解析,指出作家的人格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人格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认知水平在"文革"的磨难中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而带动了人格层次的整体提升,并对其文学创作转型和新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书衣文录》是孙犁晚年文学创作活动的肇始,是"新孙犁"诞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孙犁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人道主义。这一主张要求文学全面地反映人生、揭示生产的本质、改善人的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为人生文学主张相较,孙犁的观点的最突出之处是:更注重文学的“美化人生”、“发扬人性之美”的作用,还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章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孙犁初入晚年,而这之前他已搁笔十年。但在“文化大革命”这个万马齐哈的时代的后期,年老体衰并早已搁笔的孙犁却在书衣上写下了总计约五万字的许多短文。“文化大革命”后,他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笔耕不辍,呕心沥血于纸上。如果说孙犁早年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史有定论的话,那么晚年的文学成就至少可以说是可与之媲美的。晚年的孙犁其人其文都如一株老梅,风雪冰霜之痕遍体,而犹干坚枝劲蕊洁,乃今之文坛弥足珍贵的独特景观。一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二个时代对孙犁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孙犁曾说:“我经…  相似文献   

5.
与孙犁以往作品相比,《铁木前传》具有内涵的多义性和人物的复杂性。在对《铁木前传》回望中,可以获得时代、人性和无意识三个层面的解读。时代的解读为常见的表层阐释,人性和无意识层面的解读,却是揭示作品深刻内涵的纵深挖掘。通过回望与解读,《铁木前传》在孙犁一生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地位更加明晰,它是作家不断进行文学探索而造就的现实主义杰作,既为前期创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又为晚年的变法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显现了作家在探索中创作风格的滞后。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7.
孙犁具有浓厚的女性情结,善于描写水淀风光和女性人性之美。但在孙犁早期文学创作中,他宣扬的是英雄主义,凸显了浓厚的英雄情结,这一点,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人们看到的是带着白洋淀露珠的孙犁,没有看到裹着战争硝烟的孙犁;人们注重了孙犁水一样的阴柔,没有发现他带血的刚强。《荷花淀》创作是孙犁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文学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作家的自我发现,导致了荷花淀文学风格的确立。  相似文献   

8.
以小说闻名于世的孙犁,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书话作品。这些书话或从书中感悟人生,寻求生活消遣与精神寄托;或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思考中,彰显生命智慧与真知灼见;或从文体建设方面,独创书衣文体与耕堂文体。孙犁书话是他晚年将读书、理书、谈书熔铸于寂寞生命之中的真诚言说,是对古代藏书题跋、读书记的继承与创新,为现代书话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10.
孙犁几十年的文学生涯,始终把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在创作和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七十年代未期,孙犁在将自己的散文创作推向又一高潮的同时,依然把研究的热情倾注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如果说,孙犁以往的研究重在对文学创作的总体思考,那此时开始的理性评论,则更多是面向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一九七七年开始发表的《关于短篇小说》、《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分析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主要特点入手,提出孙犁后期创作以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母题是其后期散文的主要特征。其后期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为“真”与“古”。“真”,即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古”,即古文师承、古朴简约、古香古色;并对这些艺术特色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学界在谈到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时,往往只关注其叱咤风云的"三界革命",而忽略了他后期与文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考察这些学术活动,会发现他文学观念前后期的巨大反差,呈现出鲜明的从功利到审美的发展路向。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流变,既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文学思潮变迁的缩影,也是过渡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3.
柳州四年是柳宗元一生的最后阶段,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尽管他在这四年的仕宦生涯中仍持守"辅时及物"之道,但终因长期的弃置使他内心几近绝望,故其创作风格既表现了犹待时用中的孤峭哀怨,又展现了人生大迷惘中的幽郁凄婉,这两种浓烈的悲剧性体验,使其人格和作品具有重要的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郭沫若来说,日本九州博多10年的留日生活具有多重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对日本文化的体验与吸收;二、对他早期文学创作的影响,三、对他思想和心理上的冲击.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具体考察,可以理清日本文化对郭沫若早期文学创作和思想心理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深化对郭沫若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和李渔虽同属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且都精于小说戏曲理论批评,但两人的性格为人、生活态度、人生道路等许多方面也存在不同之处。因此,金圣叹与李渔的文学思想也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各自独有的特点。金圣叹服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创作理念,推崇悲剧,肯定《水浒传》与《西厢记》都是以悲剧结尾的杰作。李渔则表明并不认同“发愤著书”,宣扬“唯我填词不卖愁”,极力肯定喜剧创作,甚至认为自己的诗文“皆属笑资”。  相似文献   

16.
欧阳山在7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还写了不少创作漫谈.这些创作漫谈,不仅体现了欧阳山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观,而且也影响着欧阳山一生的文学创作.这些创作漫谈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重新整理出来,这对当代中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是颇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老舍是编辑家,是20世纪中国最具编辑风格和贡献的编辑家之一,及藉编辑出版推进通俗文艺普及与提高的卓越旗手。致力文艺出版物通俗化、民族化、大众化及中国化,是老舍编辑出版活动的主要贡献。老舍编辑出版理论与其文艺创作理论水乳交融,形成了同一的创作—编辑美学理论。他把创作理想延续至编辑出版理想,赋予编辑出版活动人性化人格化“理想”,将理念和理想贯通于创作、编辑、出版、发行整个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老舍编辑出版活动及其理论是中国编辑史出版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高旭是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文学思想也很有时代代表性。他认为,文学应随时代而变化,因而“变”是其文学创作的线索。他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要求它具有社会内容,反对无思想性,但也须注重文学的艺术特质,讲求文学的功利性与愉悦性的统一。然而由于时代社会思潮及个人世界观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在中与西、创新与复古的问题上,也存在着矛盾与混乱。  相似文献   

19.
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被后人广为传诵 ,但他的赋却不为多数人熟悉 ,其实李白的赋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 ,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萌芽和开端。他的古赋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和怀才不遇的忧伤 ,同时继承了汉大赋铺排扬厉 ,气势恢弘 ,夸张写意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