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华锐吉 《西藏研究》2013,(1):115-120
华锐藏族女性服饰在具有一般藏族女性服饰尤其是安多藏族服饰特点的同时,也有其比较鲜明的独特性。通过详细描述华锐藏族女性服饰,进而探究华锐藏族传统服饰体现的文化内涵,一来有助于从服饰文化中探知华锐藏族部落历史;二来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个部落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相互的影响,从而为华锐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的很长一段时期,藏族部落纠纷解决研究多以对史料的挖掘、评述(国内)和田野深耕(国外)为主.进入社会转型期,藏族传统方式与司法的关系愈趋微妙、复杂,给藏牧区的纠纷解决实践带来诸多新的问题.正因此,学者逐渐转向藏族部落传统解纷方式在当代的表达之争.进入21世纪,更多的学者加入了这一行列,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拟对国内外的主要调查研究成果加以综述,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试析清初对青海藏族社会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初期,对青海藏族部落的治理,经历了由松到紧的一个过程,罗卜藏丹津事件的发生是此过程的分水岭。文章主要探讨了顺治到雍正年间对青海藏族部落治理的状况,认为通过雍正年间的悉心治理,清代加强了对青海藏族社会的管辖。  相似文献   

4.
清至民国初年的有关文献,对玉树藏族部落的记载较为零乱,而且在记载中有较大的差别.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及民族学方面的理论,探讨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及这一期间玉树藏族部落变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藏族是我国分布地域较广的一个民族,除西藏自治区外,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地藏族在保持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鲜明共性的同时,又在:具体生活场景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各自的独特个性。这些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地方特色文化,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对于藏族历史的研究,除了从通史的角度进行宏观综合研究外,从各个藏族区域甚至各个藏族部落的角度进行分区分层研究也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近十年来国内藏学研究界推出了《中国藏族部落》、《青海藏族史》、《甘肃藏族史》、《甘肃藏族通史》、《甘肃藏族部落社会与历史研究》等一批藏族区域史、部落史专题研究成果,大大地将藏族历史研究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40年代,伴随着民国政府治边理念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掀起了第二次边疆学的高潮.在此背景下,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及人文精神的青海果洛藏族部落,也受到了一些官员和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对果洛藏族部落进行了深入全面地考察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准确反映了当时果洛部落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剖析这一时期果洛藏族部落的自然风貌、社会形态、部落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同时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当时民国政府对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的施政方略的探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甘南藏族部落特点及其现代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落"这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一些民族区域可能会长期延存,从形式到内容虽历经变迁,但终究还是部落;甘南藏族的形成和发展与其部落形成和巩固相始终,部落既是"自组织"又是"他组织",部落与国家、血缘与地缘、政权与神权的多重矛盾与统一,为部落的存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部落的"壳"已被打碎,但长时期形成的部落历史积淀沉重而顽固,当相对容易的社会革命已经完成和技术移植缓慢进行时,我们发现社会改造极其困难,制度移植和制度变迁遭遇到了有形无形的诸多障碍和自觉不自觉的顽强抵抗,如何推进民族社会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除具有混合性、简约性和任意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政权组织方面,具有突出的“家族一体”性,还有个别的“政教合一”性;在对部落社会的控制和调节机制中,通过草山对部落属民进行纵向控制,用“杀人偿命价、伤人赔血价、偷盗加倍罚”等方式对部落社会进行横向调节。此外,军事方面的内容也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科 《民族研究》2023,(5):93-102+141
清同光朝循化厅卡加与隆哇、沙沟的部落诉讼纠纷,在乡老调处与官府压力下,以审判方式解决。其最后判决,以乡老评议为基础,由官府断结完成,实兼具合意与强制性质。这种判决在清末循化厅藏族部落纠纷解决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通过这一方式,清政府吸纳地方传统力量维持当地社会秩序,维护与建设王朝的正统性与权威性;地方传统力量借助官府权威行使社会政治权力,参与地方事务管理。国家与地方在这种互动中共同完成对地方秩序的整合。这一纠纷解决方式,实际上也反映了清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千百户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在青海牧区的藏族社会中存在了几百年,这种制度的实质与土司制度并无大的差异,它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历史、环境、社会原因。文章利用文献资料对青海藏族千百户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千百户的空间分布、千百户的历史作用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对元代河湟地区的藏族部落的分布、人口及其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及宗教等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华锐藏区,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了其独特的文化。本文就华锐藏族妇女独特的发饰做了初步的历史考究与现实比较,得出华锐藏族妇女的发饰是在本民族原有服饰的基础上受了蒙古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藏学界、民族学界对于藏族部落习惯法的三种观点进行剖析,进而论述了法、习惯法、习惯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改革是方向”的观点。为此,必须加快立法的步伐,正确贯彻“两少一宽”政策,充分认识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稳妥措施,逐步推进改革,实现藏族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解析当代甘南牧区民间纠纷调解中的藏族部落习惯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后甘南牧区碌曲县、夏河县按照藏族部落习惯法处理民间纠纷的案例分析、调解协议为基础,解析藏族部落习惯法在当代甘南牧区民间纠纷调解中的应用范围、处罚制度、调解组织。  相似文献   

16.
郎维伟  郎艺 《民族学刊》2011,2(4):25-32,92
考察民族最早的历史起源,一般可以上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演变序列,由部落生成国家和民族两个平行的事物,国家有影响民族的作用。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西藏高原上的藏族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起源过程,古代吐蕃奴隶制王朝国家的产生与藏族的形成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17.
藏族“赔命价”与国家法的漏洞补充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赔命价"民间规则是藏族从长期的部落对立、割据和部落战争以及调整部落内外部关系的血的教训中换来的生存理性选择.当下藏族赔"命价"民间规则与国家法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根源于我国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着法律漏洞.最高法院于2004年对该项法律漏洞进行的修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和沟通,为在藏区解决"赔命价"问题的回燃适用,提供了较为确定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阿柔部落是青海省一个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由纯血缘形成的土著游牧部落,系历史上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由于环境、历史的原因,阿柔部落直至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部落制结构,血缘关系浓厚,政治上一直保持着部落民主制特点,但又受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的制约。阿柔部落在清廷对其用千百户制度进行管理之后,除了原来部落中的习惯法以及道德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制约外,《番例》成为其成文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阿柔部落是青海藏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部落。据史籍记载,阿柔部落原本是藏族四大姓氏“嘎氏”分支“穆擦嘎’’支系,世居大博国(即吐蕃)三大区域之朵迈迪乔喀(意为“安多马区”)①。历史上,阿柔部落的分布随着部落的迁徙而不断发生变化,至今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果洛州境内的藏阿柔部落、迁居河南县境内的藏格玛等部和祁连县境内的阿柔主体部分。根据笔者调查,  相似文献   

20.
多康藏区藏族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与卫藏地区藏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多康藏人与汉文史籍所载之“羌”人关系密切,藏文史书中的“董氏人”与氐羌系统人群应属同一部落群体。董氏人的部落群体从雅隆河谷一带向北、向东、向南移动和迁徙,又通过一系列分化和整合,最终形成这一特定区域的特殊族群,在不同文种以不同名称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