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接触与撒拉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撒拉语与汉语之间的语言接触情况,分析了撒拉语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所发生的朝着汉语方向发展的趋势,并指出来自于汉语方面的持续而强烈的影响是撒拉语濒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撒拉语祈使式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如第一人称单数和第一人称复数排除式以及第三人称单、复数形式没有差别。第一人称复数有排除式(我们)与包括式(咱们)之分。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动词祈使式的来源直接相关:撒拉语保留着远古突厥语的一些形态,如撒拉语动词祈使式没有表人称的词缀。撒拉语身处多种语言接触环境,受非亲属语言的影响,吸收了蒙古语、汉语的一些成分。撒拉语还保存了同属乌古斯语组语言的土库曼语、土耳其语的某些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青海高校汉、撒拉、土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青海高校汉、撒拉、土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有明显的民族差异,这种差异与其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点、民族习俗及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信仰伊斯兰教的青海循化县撒拉族自古以来一直重视从事商业活动,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撒拉族商业经济活动更是活跃。本文主要就伊斯兰教经典中的教义对撒拉族商业发展、商业伦理形成以及撒拉商人集体意识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用动词形态来表示说话人的信息来源,被称为传据范畴,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本文对撒拉语动词的传据范畴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撒拉语中存在的动词传据范畴的二元对立现象.  相似文献   

6.
民和境内穆斯林的来源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陲,地处河、湟二水之间,这里世居着汉、回、土、藏、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28万多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东乡、保安和撒拉四种民族。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数字,民和境内的各族穆斯林共109,119人。  相似文献   

7.
撒拉语与土库曼语的关系──兼论撒拉语发展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亲自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具有同源关系的撒拉语和土库曼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共同点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撒拉族先民虽然从中亚撤马尔罕东迁到我国青海省已有700多年,但仍然保留着与土库曼语诸多的同源成份。撒拉语中古乌古斯语特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青海婚俗中的媒妁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的婚俗不仅异彩纷呈,而且文化内涵深邃。本文通过对青海汉、土、藏、撒拉等民族婚俗中的“谢媒”与“骂媒”风俗现象的分析,对媒的职业存在的利 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主要使用撒拉语,广大干部和学生还兼用汉语文,毗邻藏族地区和散居在新疆地区的撒拉族还兼通藏、维吾尔语。 撒拉语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中,由于受周围汉、藏等民族语言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形成了不同于同语族其它语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河州花儿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汉、回、土、东乡、撒拉、保安及部分裕固族、藏族中的一种共同用汉语即兴演唱的民歌。河州花儿以唱词的内容丰富和即兴创作、曲调优美高亢、腔韵独特三大特点在我国民间音乐中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把自由理解为福尔斯所倡导的相对自由,那么,《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就是自由的。萨拉的自由主要来自于她在社会中的隐身,隐身不仅得益于她自己虚构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在罗塞蒂艺术世界的逃遁,还得益于叙述者、查尔斯、格罗根医生等男性的帮助。萨拉的现身是她无法逃离现实世界的结果,现身引发了她对自由与责任的重新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查尔斯对生活以及婚姻的重新认识。小说的开放结局为萨拉的隐身提供了新的维度,隐身与现身的变奏承载着以人物自由为主线的小说叙述自由。  相似文献   

12.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角莎拉长久以来被标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但为人们所忽视的是,莎拉抗争的原因、方式及最终得到的自由都是与男性紧密相连的。莎拉看似是走在时代之前的独立女性,但她并没有能够摆脱父权主义的影响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双重结尾之一是莎拉遇到了代表自由的但丁·罗塞蒂,这似乎意味着莎拉超越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获得了最终的自由。然而她和罗塞蒂相遇的必然性则表明,这个看似走在时代之前、具有鲜明女性独立意识、傲立于世的新女性即使在遇到罗塞蒂后,在罗塞蒂这个强大的父权主义者的身影后,仍未摆脱当时社会男女两性关系中的实质——“男性中心意识”的阴影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对自然充满热爱和敬畏的19世纪美国女作家,萨拉·朱厄特在其作品中描绘了不少动物意象,表达了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遗憾的是,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拟在生态批评崛起的背景下,透过这些动物意象,从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和生态忧患意识等三方面解读朱厄特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在《夏季鸟笼》中,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展现了以莎拉为代表的年轻的知识女性为突破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传统道德的束缚,获得独立自由的人格,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家”的意象贯穿小说始终。女性要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家”,心中满怀对“家”的美好憧憬,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建立现实中的家。然而,心中“家”的蓝图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都无法进入理想的“家”。回“家”的路总是阴冷的、渺茫的。无论怎样挣扎,女性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文化选择很有帮助 ,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是消极的 ,然而她尽可能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 ,她追求“和谐” ,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叶尔克西以其对草原生活不断回溯的牧羊女的成长历程彰显了鲜明独特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她在耳濡目染母族文化万物有灵观念的同时,耳闻目睹了身边各种生命的死亡,对死亡的认知亦由困惑、恐惧、痛苦而为微笑释然,自然而然,将人之生命历程视为一种自然生命的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必然过程。面对死亡的坦然涵养了叶尔克西坚定而坚强的生命意志,让她的散文含蓄蕴藉地传递出深沉丰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安娜怀着对渴望已久的爱情疯狂般追求,义无反顾地走出“围城”,但当如痴如醉的日子随风逝去时,她又迷惘 了。她最终非但没有化为美丽的蝴蝶,反而在粉碎自己的同时,也让自己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化作一缕轻烟。  相似文献   

19.
弗里达的艺术是孤独孕育出来的花朵.其孤独是命运造就,18岁那年的一场车祸及车祸留下的后遗症注定她终生都要品尝这种滋味。她得不到丈夫全心全意的爱,也无法实现当母亲的愿望。所有的苦难都只能独自承受。她的艺术是她孤独的明证。  相似文献   

20.
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当代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讲述作者记忆中的过去事件和生活印象,叙述视角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变化。门罗在一生的写作实践中寻求适合她自己的简单而自然化的叙事风格,这种写作风格就是尽可能接近个人记忆的真实而讲述生活经历和看见、听见的故事,并在不断对过去和当下的比较和思考中审视关于过去的真实。本文以门罗后期的两个短篇小说《阿尔巴尼亚圣女》(Joan Albania,from Open Secrets,1994)和《侵犯》(Trespasses,from Runaway,2004)为例,对她讲述故事的记忆叙事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作家个人化的写作风格里所隐含的生活态度和写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