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涂晶晶 《学术探索》2012,(8):151-153
我国目录之学历史厚重,源远流长,始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刘氏父子受命整理皇室藏书工作,最后落实到编撰《别录》、《七略》两部目录学著作。刘氏著作的撰成开启了中国目录学之先声,对后世影响深远,具体表现为开辟校雠学、创建解题式目录、首创图书分类目录、史志目录之源流等,功绩显著。《录》、《略》是今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和目录学史必研习之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2.
在《史记》一书中,虽然司马迁没有明确提出目录分类的理论,但在实际编纂过程中,司马迁却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出于叙述人物和说明材料来源的需要而著录大量书籍,并以老子和儒学的流传为例考辨学术源流,对后世目录学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录的功用,历来为学术研究者所深知.清代章学诚在其<校雠通义>中将中国传统目录学功能归纳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王鸣盛则认为目录乃是"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若言及最为有名的目录学著作,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修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可不提.该书对<四库全书>著录和列入存目的万余种书籍撰写了提要,可谓中国古代目录学著作之集大成者,因此向来被学界推为读书与学术门径.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6,(1)
中国近二十年的学术史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着种种缺陷,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反思。要撰写出为学界所真正需要的学术史著作,应遵循《明儒学案》所提出的"明宗旨"与"别源流"的基本原则,具备"宗旨"明确、评价允当与预测学术增长点的基本内涵,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与丰富的专业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分类具有弘道设教、崇经重儒等超文本的道德劝戒和伦理教化的功能,在目录分类的表象背后蕴含着适应专制统治的政教人伦观念.二是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认知思想.考辨学术派别及源流是古代目录学家最看重的目录功用之一,图书的分类与流变反映的是学术的分野和衍化,目录学担当着学术史的重任.三是具有损益旧制、另开新篇的批判创新意识.传统目录学家不断反思前人目录分类的利弊得失,根据文献及学术发展的不同特点和规律在分类与著录方面进行变革,在学术演进的整体框架中推论图书要旨.总之,传统目录学触及了文献背后的文化意蕴,展示了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政治观、伦理观和学术观.  相似文献   

6.
目录之学关涉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源流和知识掌控问题。"目录"是目与录的合称,传统目录重"录"(叙录),现代目录往往有"目"无"录"。中国现代文学的编目(录)实践从这种新的文学诞生不久即已开始,成为绵延近百年的学术传统,而20世纪30年代前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及80年代则掀起了目录编撰实践高潮。目录对现代文学来说具有广告、传播功用,整序(控制)——检索功用,辅助、导读功用,更具有学术研究功用。对目录应该有必要的价值批判,现代文学目录编撰还有值得拓宽和完善的空间,最主要的是缺失专题目录。也缺少目录应有的完备、理想的体式,还存在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矛盾性及道德观念、意识形态观念等非学术观念对目录编撰的制约。对目录著述成果的认知也应该持一种学术价值尺度和标高,即目录不只是一种工具书,而应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现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一种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的著述类型。  相似文献   

7.
《七略》的经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七略》是西汉宗室刘向与其子兼助手刘歆合作完成的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目录学著作。范文澜先生曾将《七略》和伟大的《史记》并举为史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不同的是,前人对《七略》的研究大多限于目录学领域,而对其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则所涉甚少。事实上,作为中国目录学史的奠基之作,《七略》无疑包含着极深厚的思想内涵;并且,因为《七略》在目录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其思想精神也有可能(并且已经)在中国古代“依刘向故事”一以贯之的目录学体系中固定下来,并波及深远。众所周知,汉代是经学的时代。强烈的宗经意识正是《七略》思想的主导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当"当代学术史"作为一个问题突显出来时,其自身便包含着许多无法克服的难题.比如"学术史"问题,当我们视学术史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时,它是学术、思想与文化的模糊指涉;而当我们视学术史为"研究之研究"时,它则更多地指单个的学科史、问题史的梳理.那么,我们对"学术史"的研究如何才能在这种"总体性的学术史"和"部门性的学科史"间保持应有的张力与平衡?这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别录》和《七略》作为总结西汉官方校书的姊妹篇,在中国书籍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两部书大约在唐末五代之际便散佚湮泯了。有清以来,一些学者进行搜集佚文的工作,出现若干值得重视的辑本。顾观光的《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即为其中之一。关于顾氏辑本,现代治目录学者多有称说。程会昌《目录学丛考·别录七略汉志源流异  相似文献   

10.
阎静 《北方论丛》2013,(3):71-75
刘向、刘歆父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文献整理成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其中,刘向所撰《别录》,以书录的形式评析史籍,开创了一种史学批评的模式。刘歆所撰《七略》,以序文的形式考察学术源流、评论是非得失,在史学批评史上显示出特定的价值。他们开启了文献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的密切关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认识这种关联,对于拓展历史文献学家和史学批评的研究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是"学术史研究勃兴"的时期,《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一书对这一时期三位重要学者的清学史研究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书对三人的清学史著述进行了辨章学术和考镜源流的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注意从多维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在对三人清学史著述的具体研究中注重对不同历史"语境"的辩明.该书是一部在近代学术史研究方面很有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吴漫 《殷都学刊》2013,34(3):123-124
学术史的编纂在中国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章太炎、梁启超、钱穆等大师以开拓创新之精神将清代学术史撰述领入了一个新境界.其后,陈祖武先生从董理学案史出发,对清代学术继续深入系统地探究,以30年精勤之力结撰《清代学术源流》.是书被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3月版行问世.全书分上、中、下三编,计22章,凡52万余言.其视野宏大,脉络明晰,详略得中,考论缜密,睿识卓然,是清代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孙振田 《文史哲》2015,(1):137-146,167-168
《隋书·经籍志序》"梁有五部目录"并非是指梁代有五种目录著作,而是指梁代有将书籍分为五个部类的目录著作;"五部目录"并不针对《隋志》簿录类著录的刘孝标《梁文德殿四部目录》而言,而是针对《七录序》中的刘孝标"文德殿目录"与祖暅"术数书目录"而言——《隋志序》将此二者合并理解为一种目录,该目录也就成了"五部目录",其著作层面的指向则是《古今书最》所载的《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梁代并无"五部目录",将"文德殿目录"与"术数书目录"理解为一种目录并不符合实际,而是出于对《七录序》与《古今书最》的误读;刘孝标《梁文德殿四部目录》只有四部,并不包括祖暅《术数书目录》在内,也不是缺少了《术数书目录》的不全本,《隋志》将其著录为"四部"目录无误;《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与《隋志》著录的刘孝标《梁文德殿四部目录》不可等同;刘孝标《梁文德殿四部目录》或《梁天监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对阮孝绪《七录》的部类划分等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回首20世纪,探究中国学术研究的嬗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代代学者殚精竭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中国学术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从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到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王伯祥的《中国学术演变史》、杨东莼的《中国学术史讲话》,到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等著作,通过剖析潮流,辨别良莠,评判高下,厘清师承,均对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作了精细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学术留下了清晰的印痕。如何展示20世纪中国学术的心灵印痕?如何把诸多学者多年的…  相似文献   

15.
《明儒学案》作为明清之际黄宗羲学术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无疑属于中国哲学史历史先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导性主要体现于:首创了"学案体"的学术史研究范式;哲学史与哲学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接着讲"与"如实讲"的学术使命感。黄宗羲学术史成果的先导性意义集中体现为:突破了霸权化的学术模式,形成对学术史本质的重新厘定;真实地呈现了学术演变的历史过程;同时,《明儒学案》也体现出学术史研究的独立性特点,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影响外,极有可能是源自邓实1905年发表的《国学今论》一文。考诸清末文献,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可能并不是邓实或王国维的创见,而是清末学人对清代学术发展反思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可能还有更早的渊源。在参校文字异同的基础上考辨思想、观念源流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对探研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渊源这一研究课题有效,而且对梳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发展历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帆 《社会科学战线》2022,(1):89-99+282
清季民国之时,学界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较为充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钱穆等人的清学史论述成为主流,那些代表某一特定立场的著述却很少被关注,罗振玉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就是一个典型。《本朝学术源流概略》的撰述,不仅有突出的政治遗民和文化遗民色彩,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罗振玉固有的文化、思想理念以及对民国学风、世风的不满,回应现实的意味浓厚。相较于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的相关著述,《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坚守中国学问体系,以固有学术立场解析清代学术,西学成为排斥对象,与罗振玉的早年作为和交汇中西的其他专业著述颇为相异,这是他出于自身的文化、学术立场之考量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文体辨析的学术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体辨析是汉魏六朝文学批评的基本前提 ,而其学术渊源则来自《七略》和《汉书·艺文志》。二书“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思想 ,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史学乃至佛学 ,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佛学家无不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工作 ,并因此构成了本时期主要的学术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开展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包括总集编纂 ) ,都鲜明地带有追溯源流的特征。它不仅使文体辨析更趋细致、周密 ,而且各文体源流有自 ,对纠正当时写作体例混乱、文本不明等时风末弊 ,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蠡测——以《诸子略》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历来为学者所重视,有关研究著作甚多,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后出转精。该著强调《汉志》是一部汉代学者校雠东汉以前文献后的学术编目,只有从社会政教的角度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对《汉志》的著录体例有透彻理解。如《汉志.诸子略》各家的书目著录便反映着各家的学术发展史,而小说家书目之著录突出了小说家与黄老道家和汉代方士的关系,符合汉代小说家特点和作品实际。因此,《通释》对于学习和研读《汉志》,考察东汉以前文献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秦是学术史的萌芽期,也是学术史方法论的开创期,这一时期的学术史方法论可归纳为宏观把握学术整体发展规律、派分学术思想并概括其特点、历史地考辨学派学术源流、评价各家学说长短得失等四个方面.对这四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探寻传统学术史方法论的原始形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中国哲学史领域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