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仰海峰 《学术研究》2003,1(5):31-37
拜物教批判理论 ,是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的分析 ,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物化统治与物化意识已经成为自然性的存在 ,无产阶级的解放就需要从意识上打破拜物教思维。在此基础上 ,鲍德里亚进一步认为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与媒介在消费社会中的引导作用 ,对符号的崇拜替代了对物的崇拜 ,这种符号崇拜在身体崇拜中达到了极至。因此 ,拜物教批判必须从生产逻辑批判走向符号逻辑批判 ,才能打破符号统治一切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吕敬美 《北方论丛》2016,(3):115-119
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兴起,物化处境也逐渐得以生成。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旨在回应这一物化处境。通过三位一体的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象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掩盖。拜物教批判的逻辑展开,不仅是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而且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具体化和深刻化。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一方面用关系性思维取代实体性思维来进行拜物教批判;另一方面,在现代性社会中要就现实层面和观念层面双向展开拜物教批判。  相似文献   

3.
杨生平  韩蒙 《江汉论坛》2014,(5):110-114
面对消费社会中消费物、消费主体以及需求性质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在批判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基础上替代性地提出了符号拜物教理论。由于过分凸显消费批判与拜物教批判的符号学视角,鲍德里亚彻底否认了物质生产,夸大了符号的主导作用与消费社会的非连续性,导致消解拜物教的现实道路的堵塞和幻想般的象征颠覆的出现。与之相反,马克思立足于从物质生产到资本批判的方法路径,从生产过程出发理解消费过程,阐释了消费过程的资本运作及其社会效应,并指明了拜物教实质和拜物教批判的辩证特性,从而为分析和超越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4.
韩蒙 《理论界》2014,(1):103-107
面对消费社会中消费物、消费主体以及需求性质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在批判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基础上替代性地提出了符号拜物教理论。然而,由于过分凸显消费批判与拜物教批判的符号学视角,鲍德里亚彻底否认了物质生产,夸大了符号的主导作用与消费社会的非连续性,导致消解拜物教的现实道路的堵死和幻想般的象征颠覆的出现。与之相反,马克思立足于从物质生产到资本批判的方法路径,从生产过程出发理解消费过程,阐释了消费过程的资本运作及其社会效应,并指明了拜物教批判的辩证特性,从而为分析和超越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5.
随着商品的丰裕和电子影像技术进入到日常生活中,西方社会进入到了以影像为先导的景观社会时代,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就是对这一时代的哲学反思.在景观社会,商品的生产以景观的积聚为先行条件,并引起了社会时空结构的变化,一种"伪循环时间"构成了景观社会的内在规定,商品拜物教已经发展为影像拜物教,使人们以"主体"的自觉进入到消费社会的资本逻辑之中.正是对此的洞察,德波认为必须发展马克思的商品批判理论,进入到对景观社会的批判,以寻求走向未来社会的新的历史之路.  相似文献   

6.
货币的本质规定与拜物教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物教"是一种典型的文明病症,拜物教批判构成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必须深入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层面;进而深入到商品价值形式及其历史运动的层面。马克思的分析表明,货币之谜源于商品之谜,货币的神秘性源于商品的神秘性,货币拜物教源于商品拜物教,而商品之谜、商品的神秘性和商品拜物教则产生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因此,只有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能消除人们的拜物教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研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的基础上,青年卢卡奇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基于对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结构关系的剖析,卢卡奇猛烈地批判了商品拜物教,指出了商品拜物教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带有明显的黑格尔逻辑的烙印和韦伯合理化思想的痕迹,这使其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可以说是经典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异端"。尽管如此,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卢卡奇与马克思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从马克思后期经济学著作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解读出了物化批判,并且拓展了对意识的物化批判.但由于思想来源的复杂性,既有对马克思的本真精神的追求,也有德国古典哲学尤其黑格尔浓厚的气息,还受到韦伯、西美尔等的影响,他在解读马克思时忽略了其拜物教批判理论中的生产关系线索,而关注了生产力批判,最后在总体性的同一的主客体辩证法逻辑下,只能走上借助于无产阶级意识觉醒,依靠主体热情来实现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用“商品拜物教”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问题——异化,卢卡奇以其天才般的理论触感表达对“物化”现象及物化问题的关注,旨在展开对物化的现代性批判,表达了深刻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这一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价值是超越民族和国界的.结合我们今天所处的现代化的生活状况,再读卢卡奇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理论,更能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力量.在此旨在探析卢卡奇物化现代性批判的思想逻辑,表达其整体理论建构的基本理解,以求教于学界并表达对这位思想家的敬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商品拜物教"的同时,深刻批判了作为其合理性基础的"方法论拜物教",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具有深刻的范式意蕴。库恩对范式的理解趋向形式主义、相对主义,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研究范式"具有自省性、发展性、具体性、生态性。"时代问题研究"、"文本文献研究"、"理论原理研究"、"文化对话研究"等多样范式的交融对话,构成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综合范式"。解答发展问题,推进社会发展,是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多样范式的根本整合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商品拜物教是指由于生产关系的物化而使商品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第一次作了彻底的揭露。首先,马克思揭露厂商品拜物教的形成及其本质。商品的不可思议的神秘性,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就使得生产商品的无差别的等同的抽象劳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凝结为价值后在交换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同时,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也不能直接-丧现出来,而是在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表现出来。所以,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这样一来,“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  相似文献   

14.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展现"真实"、破除"虚幻",从商品的一般性质入手,逐次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进行批判,科学地阐明了价值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被物与物关系掩盖了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以说,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乃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这一理论在当今中国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代历史与理论语境为参照系,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始终与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息息相关。如果说马克思对"吸血鬼"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对资本的物化理解以揭示资本存在的历史前提的话,那么对"酵母"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的片面理解以阐明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性。但无论对"吸血鬼"的批判还是对"酵母"的批判都深深地植根于对作为"帽子"与"观念"的人自身的批判,这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现实的个人"的遮蔽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颠倒"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旨在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8.
高广旭 《江海学刊》2023,(6):35-44+255
从追问何谓好的国家到追问何谓好的社会,从建构现代国家合理性基础到解剖市民社会物质生产关系,《资本论》实现了对近代政治哲学问题域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承接了青年马克思从政治批判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历程变化,也开启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重审法、政治和国家本质的政治哲学致思路径。《资本论》透过对商品形式拜物教性质的批判,揭示资产阶级政治拜物教产生的现实根据,透过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现代社会体系轴心的指认,揭示现代社会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的深度勾连。《资本论》完成的政治哲学问题域转换,蕴含了在政治事务与经济范畴辩证关系的互释中重构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元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批判理论经历了从拜物教批判到工具理性批判的动态推演过程,其研究范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被批判的领域,而且促成了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的转轨。自主市场经济构成了拜物教批判的经验依据,马克思通过倒转国民经济学历史自然化的运思理路,解构了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结构,通过对资本经济体系不协调运行的病理学危机诊断,提供了社会总体从经济必然性统治下得到超越与解放的逻辑保证。随着自主市场的隐退,作为"被管理的世界"之否定性投射的工具理性批判,以"否定的辩证法"为拯救和批判的方法,对物化聚合体和同一性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颠覆。但是,工具理性批判终归是单维文化意识形态向度的"瓦解的逻辑",内含着无法自洽的逻辑悖谬。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分析了阿多诺对胡塞尔逻辑绝对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阿多诺认为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逻辑绝对主义的本质是科学的拜物教化 ,它是一种物化的逻辑或逻辑的物化。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的意义上来理解胡塞尔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