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文章通过对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文献回顾,揭示了教育与收入、收入分配及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政策含义。首先说明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然后依次概述了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基本特征、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对教育收益率估计值的解释、计量方法的改进对估算教育收益率的影响、转型期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特点以及教育收益率的变化特征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镇居民收入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明瑟 (Mincer)收入方程及奥克萨克 (Oaxaca)收入分解方法 ,依据北京市房山区调查数据 ,对教育回报率及我国城镇居民男女收入差异进行了分析。利用收入函数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 :工作经验对收入的影响不大 ,但文化程度对收入的影响较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城镇地区的平均教育回报率相对较低 ,但女性的教育回报率比男性高。奥克萨克和纽曼克 (Neumark)的收入分解方法表明 ,男女收入差异主要由解释变量系数估计值的差异所引起。  相似文献   

3.
女性就业竞争力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验分析表明,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拥有更高的出生性别比,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此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有显著的提高,城镇中男女性别在就业与教育中的差异都存在收敛的现象。但在农村中,男性和女性无论是在就业竞争力还是在劳动收益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与农村男性还是与城镇女性相比农村女性的受教育机会都要少得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村女性与城镇女性的就业竞争力差异,并影响了城乡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4.
张航空 《南方人口》2010,25(2):18-24
为了了解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对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原始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女性城镇“老人”在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龄和退休前职业等方面较男性城镇“老人”均处于劣势:不同特征女性城镇“老人”养老金整体上低于男性城镇“老人”: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对养老金的性别差异有较强的解释力;退休年份越晚,养老金的性别差异由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解释的比重越高。  相似文献   

5.
张芬  何伟 《人口与经济》2021,(2):84-102
随着职业性别隔离现象不断减少、男女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收益率的逐步收敛,人力资本、职业和行业分布已经无法解释我国性别工资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家庭出发,考察婚姻、家务劳动分工和子女这些典型的家庭特征因素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运用2016年CFPS数据,在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条件下,研究结果表明:婚姻通过增加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和子女间接影响女性工资,家务劳动时间和母亲身份对女性工资率具有显著的惩罚效应,女性平均每周承担家务劳动17小时,这导致其周工资率减少34%,子女降低母亲8.5%的周工资率;相对于未婚女性,已婚女性每周多做7小时家务,这降低了她们14%的周工资率。男性则存在婚姻溢价效应。Oaxaca分解也显示,家庭特征,尤其是家务劳动时间,是性别歧视之外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本文按收入阶层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家庭特征可能引起低收入阶层更大的性别工资差异。本文的分析还显示,家务劳动对男性和女性具有门槛效应,且阈值位于10.5小时左右。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教育收益率较低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劳动力市场化指数,本文运用工资方程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化及其主要维度(户籍管制和部门分割)对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约为3.19%,明显低于城镇职工的教育收益率;劳动力市场化对农民工教育收益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如果一个城市的劳动力数量配置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则该城市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0%;户籍管制放松是导致农民工教育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部门分割在经过多年的国有经济改革后不再是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劳动力市场化对其教育收益率的促进作用将愈发显著;与女性和体力工作者相比,劳动力市场化对男性和技术工作者教育收益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随着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户籍开放度的省间差异大幅缩小,劳动力市场化的省间发展差异不再是导致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省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大力发展农村地区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这将有助于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显著提升,进而有助于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劳动就业结构也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新阶段,我国城镇出现了一支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队伍,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而在这支队伍中,女性占较大比例,而且由于女性在就业中始终居于劣势地位,促成城镇女性较男性承受了更大的失业压力。本文将主要利用1997年和199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我国城镇失业群体的性别特征及有关问题作初步分析和探讨。一、城镇失业群体的性别特征分析1.城镇失业群体中女性失业人数多于男性。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8.
择偶:七成女性要求男性有房调查显示,有92%的女性选择对方"有稳定收入"为结婚的必要条件,近七成女性选择"男性要有房才能结婚"。累计近80%的受访单身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配谈恋爱,相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城乡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城乡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了分析及比较。本文主要结论:(1)因城乡人口流动性大,定量估算的横截面教育收益率不能代表城乡居民真实收益率,利用其作经济分析应十分慎重;(2)农民由于收入较低只能在较高的边际收益率下停止对子女教育支出,所以农民的家庭教育支出较少,收益率反而较高,因此更多教育资本向农民倾斜将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0.
曹子坚  付婷婷  许红 《西北人口》2009,30(6):27-30,36
教育收益率是考察教育与收入分配关系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基于课题组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资料,在对西北四省区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广泛应用的明瑟模型,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劳动力和不同教育级别的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收益率作了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 ,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以及收入差距的来源。结果表明 :(1)收入差距在迁移决策中起着显著作用。 (2 )在消除了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后 ,女性的城乡收入差距要高于男性。 (3)在男性的收入差距中 ,迁移者和非迁移者在素质上的差异占主导地位 ;而女性的收入差距主要决定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流动人口迁移距离性别差异的考察发现:(1)女性流动人口的平均迁移距离长于男性23.1千米,个体因素、迁移特征、经济社会因素对男性、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存在着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少数民族和农村户籍的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明显长于男性。(2)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迁移距离不断增加,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学历的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分别增加0.062、0.058、0.098和0.170个单位。(3)女性流动人口的迁移受到距离的阻抗作用强度弱于男性,距离每增加1%,流入的女性流动人口规模降低1.090%,而男性为1.275%。(4)引入经济发展差距(GDP)和收入差距变量后,各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发生变化,女性表现出学历、收入水平越高迁移得越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人口学刊》2018,(1):66-78
养老金制度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养老金的代际收入再分配作用,但是其代内收入再分配对个体参保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本文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家庭金融数据,运用养老金收益的精算模型对城镇个体职工未来养老金收益及收益率进行估计,探讨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代内再分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非收入因素如个体年龄、性别及婚姻等特征对养老金收入再分配结果的影响超过收入因素。通过使用交互项分析方法发现非收入因素的影响作用显著受到收入因素的调节。收入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年职工、男性职工及已婚职工的负向转移程度。另外,在所有人群中年轻的高收入群体受益最大,中年男性高收入群体出现负向转移。研究还显示非国有经济单位养老金在分配作用中的受益明显低于国有经济单位,建议政府采取一定的补贴政策以促进其参保的积极性。最后,利率水平与工资增长率对养老金的再分配作用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政府需要考虑将二者设定在合理范围内以激发员工的参保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CHIP2013城市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考察了农转非群体与城市原住民的收入差距,并就不同农转非群体的异质性特征做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户籍身份变更并不意味农转非群体获得和城市原住民同等工资待遇,相比于主动农转非群体,被动农转非群体的与城镇原住民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2)主动农转非中,本科以上学历、女性群体、就业于特大城市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原住民,差距相对较小。(3)被动农转非与城市原住民收入差距在男性群体中高于女性,在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中差距更大,且随城市规模扩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总体维持在10%~35%之间。(4)随着落户年份增加,主动农转非与城市原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消除,被动农转非的收入水平收敛至城市原住民的85%~90%左右,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对中国高龄老人的人口、社会经济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与分析。与城镇高龄老人相比,农村高龄老人在许多方面都面临劣势,他们只享受极其有限的退休金、几乎没有受过教育、丧偶率较高,因而更多地依靠子女养老。中国农村女性高龄老人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劣势。与男性高龄老人相比,女性高龄老人更可能丧偶,在经济上的依赖性更强,而且长期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更差;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更可能遭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缺损而陷入较差的健康状态。中国需要在老年保障和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给城乡女性和男性老人带来平等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及其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资料,考察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不同教育水平的收入结构和教育回报率结构的变化趋势,并采用相关的计量方法,有效地控制教育和收入的测量误差,以及样本选择性偏差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城镇教育回报率及其结构变动做出较为精确的估算。研究发现,在收入和教育回报率总体上升的同时,不同教育水平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教育回报率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教育测量误差将导致教育回报率的低估;考虑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得到了高于OLS的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显示,地区性别文化环境通常影响着个体收入不平等现状。为了探究国内不同区域的性别文化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性别间的收入不平等,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将计划生育转向前的出生性别比作为反映国内不同地区“重男轻女”传统性别观念强度的操作化指标,运用多层混合效应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区域性别文化对个体的性别收入不平等有着多重影响,一个区域的父权制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平均收入就越低而男性的平均收入稳定,因此该区域个体的性别间收入差距拉大;此外,区域性别文化还通过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特征,如教育获得和劳动参与来对两性间的收入不平等产生间接的显著影响,地区的传统性别文化越强,女性的预期受教育年限下降而男性变化却不大,女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上升而男性不工作的可能性下降,于是本就存在的性别差异增大。综上,这些研究发现对理解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差距形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和拓展了对性别收入差距的社会文化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乡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兴  王芳 《人口学刊》2014,(2):64-73
基于CGSS2006的数据,本文对我国城乡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偏弱,城镇家庭代际收入向上的流动性总体而言要高于农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差异客观上加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新生代城镇家庭子女收入向上流动的能力相对他们的前辈有所减弱,而新生代农村家庭子女收入向上流动的能力要超过他们的前辈,在与城镇同龄人的比较中也处于优势;人力资本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因素,虽然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教育并没有显著地提高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概率,但随着子女职业生涯的发展,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逐渐增强。此外,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家庭背景因素对代际收入流动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CGSS2006的数据,本文对我国城乡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偏弱,城镇家庭代际收入向上的流动性总体而言要高于农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差异客观上加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新生代城镇家庭子女收入向上流动的能力相对他们的前辈有所减弱,而新生代农村家庭子女收入向上流动的能力要超过他们的前辈,在与城镇同龄人的比较中也处于优势;人力资本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因素,虽然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教育并没有显著地提高代际收入向上流动的概率,但随着子女职业生涯的发展,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逐渐增强。此外,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家庭背景因素对代际收入流动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兆萍  王雯丽 《人口学刊》2020,42(1):99-112
随着技术进步和女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逐渐缩小,但性别工资差距在我国是否缩小?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又是否加深了女性就业困境?本文使用CGSS 2015数据,从结婚、生育角度出发,运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Oaxaca-blinder分解等方法考察婚育事件对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婚育视角下的性别工资差距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性别公平。研究首先通过对城镇劳动力的婚姻状态和生育情况与工资性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人力资本、职业性质和地区等因素后,性别工资差距仍显著存在且婚育事件拉大了该差距。其中结婚使男女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均有所提高,但由于原始工资水平的差异和溢价大小的不同,性别工资差距被拉大;生育使男性工资增长,女性工资缩水,这同样加大了性别工资差距。其次基于分位数回归结果进行Oaxaca-blinder平均工资差异分解,结果显示随着收入的增加,性别工资差距在缩小,但婚姻和生育对此差距的解释力度却越来越大且相对稳定。即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差距较大,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解释力度较小,相反高收入群体的性别工资差距较小,但婚育对该差距的贡献却很大。因此,缩小婚姻和生育造成的性别工资差距、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女性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