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业的发展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其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不可忽视。当前,人才、制度、数字信息、游客互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与旅游业高度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数字技术,从传统因素、数字技术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提出通过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综合管理、平台搭建、关系链接等因素互动融合,增强游客体验,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门,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的互动关系有利于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汶川为例重点分析其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给出两者融合发展的建议,以促进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促进产业的着实发展。  相似文献   

3.
汤山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建议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演艺娱乐、体育休闲、文博会展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强化汤山文化品牌整体营销宣传,提升汤山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可持续增强汤山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赵鹏 《经营管理者》2014,(28):200-201
文化的发展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的程度。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当前,国际国内发展不平衡持续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确立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建设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政策选择是目前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已有一定发展的丰顺县,如何实现旅游与文化发展的进一步有机融合,形成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消费增长及消费内容的变化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并最终反作用于文化消费,带来文化消费新的热点和形式。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二者始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该文通过分析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和GDP的关系,探索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的互动机制,并分析主体消费理论在促进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作用,并提出推动泉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工业旅游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各方关注,并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工业旅游的良性发展需要工业与旅游业之间相互配合。我国工业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理论上讲,相关从业人员对工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实践上讲,工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互动还没有形成良性态势,需要抓住和解决二者良性互动这个核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工业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工业旅游互动问题的理论依据1.工业旅游的界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连云港市政府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把西游记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体制不顺、融资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产业融合。要实现连云港旅游业与西游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须通过企业融合、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等途径,在专项规划、体制创新、融资多元、集团发展、产品创新、市场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才能促进连云港旅游业和西游记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升级为西游记文化旅游产业,形成连云港最富有魅力的国内外民族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9.
笔者阐述了桂西资源富集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推动县域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可促进县域旅游的发展。因此,如何实现和维系旅游业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是类似地区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必须科学建构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做为二十一世纪最受关注的新兴产业,在文化产业在传统旅游业当中也发挥这不可估量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谈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我省在2012年也提出了文化强省五大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对旅游业及城市旅游品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味层次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文化的发展也积聚很大的潜力。为了解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现状,本文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常德市新兴的旅游业。——漂流为例采介绍分析我国局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相关问题为之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难题,河北应科学布局文化传媒业、文化旅游业、文化生产制造业、文化演艺业等重点产业,推动不同层次的产业链与京津有效对接。本文运用文化产业价值链理论,分析河北文化资源特点和对接京津的条件,认为河北应在产业链协同理念、制度设计、平台培育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3.
苏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努力把苏州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教育名市,并要求,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国际和国内的经验与实践都证明,文化综合实力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的发育程度和发展状况又是文化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也是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没有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就不可能有文化事业的长期繁荣;没有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也不可能把苏州真正建成文化教育名市。尽管人们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多种解读,但普遍认为,文化具有产业的属性,具有产业属性的文化有可能做大乃至做强,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对于苏州来说,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和空间,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要打造文化产业的“苏州特色”,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蒋万榜 《决策》2011,(9):I0004-I0005
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竞争力的高低,国际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开放性是旅游的基本属性。发展旅游,是注重本土还是走国际化道路,不在于人们的主观认定,而取决于国内外游客的切身体验。各国旅游业的发展实践表明,只搞本国旅游,限制异国旅游,事实上是行不通的,也不符合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资源整合下创新和发展旅游文化,并充分挖掘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能够保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平整性,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然后分析了文化资源整合创新的注意事项,及文化资源整合对旅游业的影响,最后以云南丽江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发展方面的现状,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设施普遍落后、文化产业园区盲目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破解制约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难题的方法一推动政府与市场的整合,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县域文化产业积极互动,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协同发展中重要的力量。县域文化是县域经济的基本力量,县域文化是连接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对区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省廊坊市毗邻京津,县域文化融合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融合深度不足、市场运营链条薄弱、评价机制缺乏等问题。如何加快推进廊坊县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文化强县战略的实施开辟新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王翊 《经营管理者》2013,(26):341-34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娱乐文化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音乐作为一种娱乐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在发展中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音乐经纪人的出现给音乐人的发展添了一双翅膀,合格的音乐经纪人是一个"多面手",可以有效的协调音乐人各个方面的事务,然而,由于我国音乐经纪人职业规范程度不高,经纪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分析音乐经纪人应具备的素养和业务实践,进一步促进音乐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时准 《经营管理者》2009,(24):85-86
本文依据政府监管理论,剖析了我国旅游的内部结构以及旅游业与政府监管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旅游业市场化测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政府合理监管的原则出发构建了市场化测度的指标体系。对旅游业市场化程度的测定,将对旅游业发展政策、方针和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安曲江新区在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管理方面,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手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提高管理效果,逐步形成辖区城市风景园林管理全方位、全覆盖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风景园林建设管理连年迈上新台阶。曲江新区不仅是西安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也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风景园林建设成功的范例,实现了曲江新区风景园林事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