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加持社交使得原本的政治认同建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聚合与割裂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认同建构与解构两种分化特征.个体生活与宏观政治的聚合、群体身份与政治认同跨时空归属的聚合以及政治互动的跨层级聚合,促进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为政治认同的建构创造了群众基础、技术支撑和实践方式.社交媒体也通过屏蔽、引导、规训和伪造的技术路径,造成社交媒体上政治认同心理的分化割裂.多元化认同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差异认同诱发政治危机,认同越级化侵蚀理性认同根基.应通过加强主流媒体认同引导、圈层认同吸纳、算法认同构建来规制政治认同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大清华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为契机,从消费文化和认同的角度立足探讨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欢度圣诞节作为青少年消费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多的体现了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倾向和特征,比如他们过分依托于接受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和快感文化,而对传统经典却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漠视等。所以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养成需要培养独立的、稳定的自我认同,而以消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流行文化将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3.
以自我认同为研究视角,探讨自我认同提升和自我认同威胁两种情境对消费者放纵消费的作用机制,关注情绪的中介作用及他人在场的调节作用,并设计两个实验对四者关系进行检验。实验一验证了自我认同对放纵消费的主效应,自我认同提升负向影响放纵消费,自我认同威胁正向影响放纵消费。实验二为中介效应提供支持,证明了自我认同提升和威胁分别通过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对放纵消费产生影响。同时,实验二也验证了他人在场的调节作用,与无他人在场相比,有他人在场强化了自我认同的两种情境与情绪和放纵消费之间的效应。研究结果构建了放纵消费影响因素的基本框架,丰富了对放纵消费的研究,同时,着眼于应对性消费视角,研究自我认同的两种不同情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拓宽了自我认同的研究视野。最后,为企业提出相应的营销建议:一是要重视放纵产品的情感性附加价值;二是要巧用他人在场对放纵消费行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作为自我呈现和数字交往的重要媒介,也是社交用户之间关系形成和维护的平台。其中,如何提升用户的关系融入成为数字交往的核心议题。本研究以用户间相似性为切入点,运用社会认同和自我扩展认知理论解释相似性引发的认知困境,探索基于用户间相似性的社会认同的机制,引入认知需求以规避用户间相似性对其自我扩展的消极影响。研究发现,用户间相似性与社会认同正相关,与自我扩展负相关,而用户社会认同和自我扩展均会提升用户社交媒体关系融入。针对认知需求较高的用户,社交媒体可以减少相似性机制的影响,从而提升用户自我扩展认知,实现社交媒体关系融入。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购物自我认同的建构——从个体层面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购物的新兴消费形式,正以其独特的力量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白领阶层后备军的大学生是网络购物中的最主要群体,其参与网络购物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本研究发现,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消费形式,是对传统消费形式的继承和创新,消费社会学中的自我认同理论适用于网络购物。在大学生网络购物中,网络购物满足大学生符号性、体验性和功能性需求;自我认同是社会面向和个人面向的整合;自我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的认同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手段。认同的主要形式是生产和消费。其中,消费成为最为强烈且最为直接的途径。然而,人毕竟不是消费的动物,过度依赖消费认同达成与他者的区分会导致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结果是人受货币与符号奴役。消费认同非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还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便是当代大众认同方式的危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劳动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人的生产活动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因此要消解认同危机,必须正确认识消费认同形成的根源,重建大众的消费批判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合理的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7.
认同的社会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学视域对认同、认同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自我、认同和社会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简练地阐释了认同理论研究的整合及其趋势,并提出了建构中国的认同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于认同的研究覆盖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本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在实践基础上的 共识建构问题。民族文化认同是主体的价值观念与所处民族的文化内涵平衡的过程,包括了主体与民族文化的心理契合与行 为指向。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诸多挑战。主客观因素相结合,自我与社会良性互动,才能构建稳固的中华民族文 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小米手机的走红,是当代中国流行文化语境下粉丝经济日渐成熟的代表之作。其销售神话背后潜藏着一套深厚成熟的粉丝文化生产机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商业运作模式。它一方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和明星名人制度的生产方式,迎合了时尚文化的消费逻辑;一方面又激发了粉丝受众的参与性、主动性,满足其自我意义的实现和对社会身份的逆袭快感;同时,在一个区别于主流商业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虚拟空间中,营造了一片有自我归属感又不断酝酿着游离和反叛身份的社群异托邦,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快感生产、意义消费、身份认同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
认同是形塑人之为自我,民族之为集体自我的一个关键概念。晚近以来,寻找认同建构的有效路径,进而解决认同(或身份)的危机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言、话语是认同建构的基础性要素与前提条件,而文学所具有的想象、虚构、情感等功能在认同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叙事既是人们之间特定的情感方式的呈现,又是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民族形式的再现。文学不仅以其表意实践(话语)的形式呈现文化认同,文本本身也是对认同的表征与叙述,认同在文学及其文化关联中得到呈现。  相似文献   

11.
以对南丁坂村农民手机使用行为的调查为基础,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方法,从使用习惯、使用动机、使用期待等方面考察生存在村落生态中的农民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而发现,一方面手机的使用拓展了农民以"己"为中心的地缘、血缘关系,既增加了自身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又使得乡村社会的内部与外部互动更加密切和频繁,有助于乡村生态网络的整合与稳定;另一方面,手机的使用所带来的大量异质信息促使农民重新审视和建构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普遍增加,一方面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危害着大学生。面对智能手机的诱惑,大学生要学会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不要成为手机的俘虏。文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展开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闲暇。工作不再是定义自我和衡量幸福的唯一方式,休闲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对人们的生活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休闲的自由和社会互动等性质为人们提供了深入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时间和社会空间,有助于解答“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等认同问题。由此,个体能够以一种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构建较为稳定的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发现和实现人生意义。休闲塑造文化认同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在休闲时代和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休闲塑造和传播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因此,休闲与认同关系研究对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手机将成为第五种大众化媒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手机所具备的媒体条件入手,分析了手机的优势与弱点,指出手机在传播手段上时空兼备,传播时效上迅速简捷,信息储存方面持久随意,与受众可以交流互动的特点。通过手机媒体与其他四种大众传媒的对比分析,提出在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趋势下,手机具备成为大众化信息媒介平台的条件。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全球3G手机的逐渐普及,手机不仅是人们的通信工具,而且正在通过其增值功能形成一种新兴产业门类,并与其他主流媒体一起承担起大众传媒的责任,手机将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种大众传媒。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特点的分析,然后采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剖析高校党建工作在手机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探索以手机移动教育模式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未来,运用媒体传播规律,构建手机媒体移动教育平台,最后提出“互联网+党建”移动教育工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手机作为新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但也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构成了挑战。因此,高校应从手机文化建设、短信平台建设以及法制保障等层面予以应对,并从手机上网、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自主移动学习情况展开调查,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从个性化学习计划、个性化学习方法、个性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效果四个学习要素维度,兼顾课堂、课后的时空维度,分析手机这一媒体对大学生个性化自主移动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自主移动学习与对手机依赖并存;手机媒体自主移动学习是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重要路径;个体特征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个性化移动学习的影响差异显著。最后,文章从教育理念转变、学校制度优化、教师适度放权、学生自主学习、个体差异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个性化自主移动学习的积极作用,有效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移动互联网舆情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其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即形成移动互联网舆情.移动互联网舆情具有跨时空性、泛在性、强互动性、零时延性、群体极化性、井喷型爆发等特点.在舆情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舆情的表现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手机等移动载体对于舆情参与程度的变化,以把握舆情变动规律.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为对象实施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探讨了大学英语学习中对手机的利用状况和活用动机,考察了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可能性。研究分析表明,在整合的学习环境中将手机等移动设备导入课堂可能性非常高。学生非常有兴趣并期待使用手机来提高英语水平。从认知角度上看,这也符合学生非常希望学好英语,以满足社会对他们的外语能力要求。从学生的期待与动机来看,手机等移动设备在英语课堂中的活用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私法中的身份是具有私法调整意义的主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身份在私法发展过程中逐步由等级维系之标尺转变为矫正正义的工具。现代私法中应有身份制度的存在空间,应坚持契约下的身份和身份上的契约的统一。现代私法中身份主体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个人、团体、群体与社会阶层等都可借助身份制度诉求其利益。身份制度也通过赋予个体身份权与阶层性身份利益的方式给予主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以回应。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始终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身份阶层,保障实现其阶层身份利益是我国当代身份制度社会化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