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诗占据诗坛主流地位后,旧体诗仍在延续,且不乏佳作。但近人旧体诗基本属于古典美范畴,即使像杰出的旧体诗人聂绀弩,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有明显缺陷:长于传达理性深度而拙于表现现代人的丰富内心世界;有诙谐之趣却模糊了悲剧性底色;有古典语言美却难以发挥现代汉语的特长。造成其局限的原因之一是,旧体诗必须遵守以语音规则为核心的外在律,因而不能不拒斥以诗情的抑扬变化为基础的内在律。近人旧体诗不具有充分现代性,因此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的旧体诗创作成就卓著,与其新诗交相辉映.近年来出版的《放歌新岁月》和《臧克家旧体诗稿》可谓两峰并峙.在新旧诗由对立走向并存的过程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体诗创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少诗歌工作者为之做了许多努力,臧克家更是功不可没.五十年代.他任《诗刊》主编,发表了毛泽东诗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致臧克家等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从而结束了新旧诗对立的局面.此后,臧克家发表文章说,“真是一个槽上不能系两匹骏马吗?真是诗坛上不能开并头花吗?”(《新诗旧诗我都爱》)阐发了关于新旧诗并存的观点,并且比较了旧体诗与新诗各自的优点与局限,为实现新旧诗的并存和统一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体诗与旧体诗为题,谈谈个人的某些看法。这里不提新诗与旧诗,或自由诗与格律诗,现代诗与传统诗;而提新体诗与旧体诗,目的是侧重从诗的体式与体例上简述自己的一孔之见。欢迎批评与争鸣。新体诗与旧体诗的区别主要是句式的区别20世纪初叶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在诗歌领域中的革命,无疑是打破旧体诗形式的一场诗体革命,即建造了运用现代汉语抒情写意的“自由诗”。其代表  相似文献   

4.
1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新诗之出现,亦然。由旧体诗解放为新体诗,乃是近代社会革命思潮在诗歌领域的反映。就诗歌而论,它是针对旧体诗的内容和外形的反抗而言的。因为旧体诗(主要是唐宋以来的格律诗),已经造成了自我樊篱,囿于狭小的天地。就连以卫道著称的学衡派的胡先啸也不能不承认:“中国之诗,……在旧文化中,恐更难有拓殖之余地也。”(《评尝试集》)而新诗运动的主旨则是“诗体解放”——既解放形式,也解放思想,以求和世界的潮流吻合,唱出时代之歌。  相似文献   

5.
王冠军 《天府新论》2006,(Z1):218-219
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旧体诗相比,当代新诗在诗题的命名上更注重语言的诗化,更注重诗化语言的精当,在修辞语言方面,当代新诗比喻极为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比喻之美.诗歌是不断发展的语言艺术,当代新诗还有些特征并未明朗化,有待诗歌创作者和读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词通常是在歌舞宴饮的场合应歌伎即席演唱之需而倚声填写的,这使其有两个不同于旧诗的特点:一是比旧体诗更具即兴创作的意味,很少渗透理性,是纯粹的感觉印象依照传统诗性文化惯路的呈现;二是比诗具有较多应合社会交流的无形规约,因而在运思结构上更提倡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印象派式的表达和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可谓词的内在结构特征.新诗的传统继承在结构艺术上继承了词的印象派运思结构,但新诗的历史较短,套语和套路的积习不深,新诗的意象化词语及其组合直接来自诗人切身的印象感受,更富有直觉式运思的特点,原生态意味浓,新鲜活泼,更多来自于生活的健康色泽,从而避免了词的"滥调".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擅长旧体诗,其成就可与鲁迅并驾齐驱,这是人们公认的,但他也会写新诗,却是注意者不多,兹特介绍一首一九二一年随郭沫若《女神之再生》发表的《百无聊奈者之歌》如下:  相似文献   

8.
《散宜生诗》的作者散宜生即聂绀弩(1903—1986),他本是著名的杂文家,并不以诗名世,虽然他早年写过新诗,并出过诗集。但他写旧体诗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受到异口同声的赞美。胡乔木同志称他的诗是“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形成了“在艺术上很难达到的新的风格和新的水平”(《散宜生诗·胡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今人写旧体诗有如此创造,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问:您认为中国现代诗歌成就如何?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居于何种地位? 答:“中国现代诗歌”包含旧体诗和新诗,今天我想单就新诗谈谈。在中国诗史的长河中,新诗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大革命。新诗几十年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仅以前30年而论,出现了一批诗意浓、艺术水平很高的佳品,如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艾青、臧克家、田间、冯至、戴望舒及“七月”、“九叶”诗人等,每人都有几首以至十几首不朽佳品,至于有一二首传世之作的诗人,那就更多了。我这样说,也许一些同志会  相似文献   

10.
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两个方面。就话语体式而言,鲁迅旧体诗中常见的戏仿、反语等修辞策略具有与杂文话语体式相似的"双声"特征和相似的运作机制;就结构方式而言,鲁迅的许多旧体诗与辩驳论说体杂文具有同构性。鲁迅旧体诗的杂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后期诗歌创作中,这个时期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杂文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强势进入诗歌话语空间是鲁迅旧体诗杂文化倾向生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新诗的诗意追求集中于音调、音韵、音节等形式方面。从《尝试集》的数个序言之中,"自然音节"最终成为评判其创作的唯一标准,也表明了胡适新诗尝试与探索能够达到的最高之处。郭沫若强调的"诗本体"构成的直觉、情调、想象等,"内在的韵律""节奏"明显地成为郭沫若诗学之中的核心问题。从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有关新诗的若干言论与实践,也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节奏、两种不同的诗意获得,并镌刻进入了新诗的历史,留下了难以泯灭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困境     
时下,诗坛内部明显地呈示一种分化状态,我们姑且将其界定和归纳为常态新诗、非常态新诗和旧体诗。可以肯定地说,这三派诗人各自都写出了好诗,也都为诗坛的繁荣兴旺做出了贡献。但毋庸讳言,又都各自存在着不足,面临着矛盾和困境。本来,创作观念和方法上的差别、对立乃至适当的反拨都是很正常的,它所带来的必然张力是激发和推动创作繁荣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才不讲所谓“一元”而赞成“多元”。但我以为,目前诗坛表面上的“多元”实际上掩盖了本质上的“一元”,即掩盖了线性思维下狭隘的诗歌观念,使诗歌的道路越走越窄。  相似文献   

13.
在朱自清诗歌创作总体中,他的旧体诗在数量上远超过新诗,先后结集有两本。抗战前所作日《敝帚集》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收拟古诗二十七首,据季镇淮先生说:“这些作品,先生从来秘不示人,其所以模拟者,只是作为了解、研究中国旧诗词的一种方法。而研究旧诗词是先生的教书工作的一部分。先生拟古诗就正于黄晦闻先生”。黄先生颇为赞赏,批语云:“逐句换字,自是拟古正格”。第二部分收古今体五十首,第三部分收拟古诗十八首,第四部分收译诗五首。抗战中所作于1946年结集题为《犹贤博奕斋诗抄》收诗138首。这两部旧体诗“多戏论之类,…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写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旧体诗词与新文学在艺术功能、表现对象上的互补性,使得新文学家有了在新旧文学之间腾椰转换的自由空间.新文学家旧体诗写作的广泛存在,表明20世纪对中国文学来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新文学的世纪,而是一个新旧文学交替的世纪.在新文学家旧体诗的评价问题上,我们需要纵横两个坐标系,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视角予以现照,才能对其做出公允、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的现代旧体诗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现代旧体诗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研究的视角和视野逐渐扩大,现代旧体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诗作的个体研究,这方面还主要是局限在对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写作的研究;二是在新时期开放状态下,对旧体诗是否可以进入文学史的讨论;三是对旧体诗发展反思研究,包括旧体诗的合法性与现代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论20世纪中国新诗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问题是 2 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围绕着中国新诗语言这一总的论题 ,有三个难以绕开的基本问题 :第一 ,就新诗语言资源而言 ,如何在白话与欧化的历史两难处境中寻求适于新诗语言的内在资源 ;第二 ,就新诗语言质地而言 ,如何在古典与现代的现实张力中 ,在二者的差异性和延续性中摸索到促动新诗语言自我生成和更新的“基质” ;第三 ,就新诗语言风格而言 ,如何在实行对口语与书面语的双重超越后 ,构建符合新诗语言特性的多样化风格。它们构成了探究中国新诗语言问题的“元问题” ,所有关于新诗本质的认识、关于新诗特性的悟察和关于新诗整体成就的评价等等问题 ,都可以此为基点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7.
庄严  章澄 《江西社会科学》2006,(11):253-255
《民国旧体诗史稿》运用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对民国旧体诗传承与创新双向推进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考察和客观化的评骘。在它“纵横结合、叙议结合”的阐发和描述中,有三个闪光点,即对民国旧体诗特征的整体性把握,对新旧体诗得失的全面反思、对民国旧体诗不同流派的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诗作,现可见到的有62题79首,大多是旧体诗,只有11首是新诗和民歌体诗。从总的来说,对鲁迅诗作的研究,长期以来是关注不够的。只是到了“文革”时期,各大学生在别无其他“革命文艺”可以讲授与研究的情形下,对鲁迅诗作才格外关注了起来。而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旧体诗的注释方面。比较客观、准确的注释工作及其成果,认真说来,还是在1979年以后才得以开展和实现。可以说,鲁诗研究在“鲁学”中还是一个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诗无达诂”。尽管新时期以来鲁迅诗歌研究已有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诗歌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形式——即旧体诗的丰富弹性,鲁迅诗作的深刻思想和艺术精湛之处,尚不能说已研究透彻、阐明清晰。张恩和所著《鲁迅旧诗集解》已使我们相当便利地了解到鲁迅诗作研究中存在的各家意见,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因而,鲁迅诗作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拟从总体上对鲁迅旧体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概要性分析与归结,在理性分析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艺术发展过程的新诗运动,是对古典诗歌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以白话诗取代旧体诗,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对话规则或者语言结构,而且也势必置换了整个语境.在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精神日益疏离传统的文人墨客之际,写旧体诗就越来越像是举行一个多余的仪式,亦即重新温习逐渐生疏的古典语境.这仿佛话剧取代戏曲之后的舞台情境,演员角色和观众期待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导演的艺术观念更是举足轻重……这个比喻,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诗学体系的观念性建构方式(假设诗学相当于诗坛上的导演).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新诗虽然已经具有百年的历史,但其文体建设还远未成熟.这不但是新诗在确立其文体标准的时候难以进行归纳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新诗在古典传统面前感到尴尬的原因.因此,通过总体梳理百年新诗文体建设的过程,找寻百年新诗文体尚未进入成熟或曰文体幼稚的原因,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新诗现有的形势,在沟通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提出"内在的结构"和"多元化的整饬"等两方面重要的原则,其目的就是通过"反思与重建"的方式,为新诗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