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笔者在农村初中从教近20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每一届每一班都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私下里被叫做"差生".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抱有希望,甚至对学习、对教师会参生逆反心理的情绪.这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学生,同时也是提高整体教学成绩的一大难题.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对"差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过近20年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差生辅导有一些体会和感悟,现在就谈谈对差生辅导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笔者在农村初中从教近20年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每一届每一班都有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私下里被叫做"差生"。他们大都对学习不抱有希望,甚至对学习、对教师会参生逆反心理的情绪。这一直是老师们最费心思的学生,同时也是提  相似文献   

3.
崔炳金 《科学咨询》2009,(12):63-63
中职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的三差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差。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科目中考分数加起来都不足百分。不少学生因此才被迫选择职校。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工作的思想,所以中职的数学课教学很难上,学生对数学普遍存在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4.
曹成金 《科学咨询》2009,(19):67-67
随着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现在的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在进入高中时数学基础较差。不要看到中考数学成绩高,那些都是假象,现在的中考试题比较简单,而初中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低,有些学习高中数学必备的知识都没有教给学生,从而导致了学生进入高中后,觉得高中数学很难,学不好数学。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下面根据笔者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学生从小学到进入初中学习,带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知道初中是怎么样的,初中的老师如何,初中的数学要学习什么内容。由于学生在进入初中前,大多在小学数学中经过填鸭式的教学,对数学可以说是枯燥无味,他们期盼着进入初中后在数学学习中有比较大的改变,希望数学课的学习不要这么枯燥无味,能够轻松活泼一些。以前的老教材和老师们的传统教法,让初中一年级的新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没过多久,就让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慢慢消失,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厌烦数学课的学习。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如果教师教法得当,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正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在初中中高年级,由于教师面对整体学生进行教学的态度误区,对学习英语的要求过于严格,没能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也没有发现他们接受语言的快慢程度,最终导致好的学生较好,差的学生很差,甚至导致差生会产生许多不良情绪,如差生普遍在上课或讲练习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并有抄袭作业的现象和课后贪玩等不良习惯。这就无疑要求我们老师要设法应对和克服初中差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不良情绪。经过教学反思,我谈几点应对初中差生英语课  相似文献   

7.
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农村学困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没有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对数学失去兴趣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内因
  初中低年级学生意志薄弱,缺乏耐心,不能持久,而逐渐丧失积极性是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数学成绩与数学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数学兴趣较弱的学生数学成绩也比较差,当个体体会到自己对于达到某种目标或获取需要的结果失去控制能力,并发现正是某些内部的稳定因素造成这种情况时,他们就会采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习得无助感”。正是学困生对控制力的归因降低,使他们感到自尊和期望值降低了,进而扼杀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就是导致农村中学生成绩一直上不去的根源。因此消极的归因倾向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齐泽鑫 《科学咨询》2008,(24):79-79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物理成绩都不理想,有的老师就认为这些学生都是差生.其实从内心说,他们都希望把成绩搞好,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观点,这部分学生最多只能称为"学困生".他们之所以学习物理有了困难,究其原因,有主观方而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对于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成绩,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黄霞  石光容 《科学咨询》2007,(18):40-41
新课标理念下,注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能主动活泼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多一些自由想象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正确的引导下去捕捉健康的兴趣和爱好。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对于能按较高要求学习的学生,当然可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但对于学习较高要求有困难的学生,则只能按基本要求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学要求降低了,是“退”了,但是,这样能够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实际上是提高了质量,是“进”了。在这里,我们就初中数学教学的“退一步,进两步”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就差生的主要特征和如何对症下药几方面谈谈转化数学差生的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1.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而且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初中学生“欠债”多了,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初中数学老师想要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的理想往往成为一个梦.作为长期战斗在一线的中学数学老师,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他们先是厌倦学习,而后放弃学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差生.这部分学生若不及时转化,将严重影响着他们获得文化知识的机会和阻碍智力的发展.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他们先是厌倦学习,而后放弃学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差生.这部分学生若不及时转化,将严重影响着他们获得文化知识的机会和阻碍智力的发展.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怡 《科学咨询》2007,(16):34-34
我们知道学生在进入初三后,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已较明显。应该承认,学生学习数学智力上是有差异的;同一个班的学生学习数学有快有慢,出现距离不大的层次性也属正常,如果到了初三还采用常规“一刀切”教学两极分化会进一步加大。如何克服两极分化现象?在初三教学和复习训练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常规,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变互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采用合作学习的意义以及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对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笔者教学英语整整14年,真正地体会到做教师的辛苦.从往日的常规教学:备课、上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等环节是不能少的,特别是"上课一杯水,课下一桶水"的做法,我们每位教师一定有苦、累的感觉吧;从学生来讲,有很多差生上课根本听不懂教师在讲台上讲些什么,上课就像坐牢,一上课就想下课.如果用"度日如年"来描述学生一天的生活起居,笔者认为应该改为"度时如年"来形容稍微恰当一点.新课改下英语课堂如何改革,解放教师自己,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生活以及学生成绩、能力培养方面等进行了探讨.现将笔者的课堂变化情况写于后,供同仁们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而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的初中数学,是学生们对数学认识的初级阶段,对学生们未来数学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从三个方面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罗继明 《科学咨询》2007,(20):49-49
学习数学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可部分初中生却视之枯燥,厌学或不学。究其缘,主要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所谓“数学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生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方式,变抽象为现实,化枯燥为有意义。根据我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以下浅见。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再也不是以前的“一言堂”,“满堂灌”,也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课堂上学生能够自主讨论,努力探研,发挥了他们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最终使数学教学变得宽松、自然、愉悦,变得有生命力,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