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隳三都”的事件,是研究孔丘政治思想无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件事如何认识,怎样评价,关键在于澄清史实。 “隳三都”究竟是不是孔子的主谋,其目的何在?有的同志认为是肯定的,旨在打击三桓,以张公室。他们说,孔子“要加强鲁君的权力,拆毁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的都城。”(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163页)孔子“参与‘隳三都’(毁掉三桓  相似文献   

2.
在评价孔子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是代表旧的统治阶级即领主阶级的利益的;鲁国的大夫三桓,尤其是季孙氏,是代表新兴的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孔子既然代表旧的领主阶级的利益,从而孔子的思想是保守的。在当时,鲁公要比周天子进步,三桓要比鲁公进步,阳货要比三桓进步;孔子不但不肯和阳货合作,甚至还不肯和季孙氏合作,他主张张公室,他代表保守势力和进步的势力来进行斗争,因此孔子是一个顽固分子。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思想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问题,目的在弄清其与司马迁思想归属之关系。关于司马迁的思想归属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讨论,但迄今莫衷一是。然而就其大体言之,说法不外乎三种,即:道家论者,儒家论者与儒道兼备论者。实际上,司马迁作为封建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其思想是复杂的,并不能用当时已有的各家学说来加以规范。无论说司马迁的思想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或主要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都是偏颇的、不全面的。下面笔者仅就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原因及其与《论六家要旨》之关…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中,孔子分别对曾子和子贡说到过"一以贯之"。古今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考证和诠释工作,以期洞见孔子"一以贯之"说的真义。孔子两次提到的"一以贯之"皆指涉"一贯之道",然而,这个"一贯之道"又非曾子所讲的"忠恕"。孔子所说的"一贯之道"即是尧舜之世合理社会秩序的依据,也即"道统"。孔子是不得位者,故而只好笃守此道并寄希望于志于此道的"士"进德修业,时刻准备着承担大任。"忠恕"便是守道之方,它集中体现了成己及物的精神和士志于道的操守。明乎此,才能够恰当理解孔子认肯的"曾点气象"和被宋及以后儒者所深喜的"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孔子与儒家关系新论——以《汉志》为主要考察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汉书.艺文志》为主要考察文本,我们可以厘清"儒"和"儒家"这两个涵义不同的概念,进而探究对"儒家"所具有的三重指称。因此,与传统观点不同,孔子实际上并不属于儒家,解读孔子的思想应该跳出"九家之术"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6.
试论孔子的人口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孔子的人口思想任怀国人口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从古代开始就有一些思想家探索人口问题。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孔子的人口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本文拟就孔子关于人口问题的言论进行简要剖析。孔子从"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的观点出发,十分重视增加人口...  相似文献   

7.
孔子夫人姓氏考辨骆承烈孔子夫人姓什么?历来说她姓亓官(此系复姓,后世又简称亓)。多年来,许多权威性的孔子研究著作均持此说。笔者近读古籍,观文物,却有了新的认识。《史记·孔子世家》之《索隐》中记:"按《家语》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孔子家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文化热的悄然兴起,人们对现行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有各种表述。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现行道德与传统道德并未逃出儒墨利他主义樊篱。一、仁与兼的定义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僭越极为不满,几度斥责他不知礼,然而却唯因其有功利于民而许其仁:“子路曰,桓...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仁学"理论。所谓"仁",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二人成仁",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准则。孔子思想主要就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来展开的,而"和谐"是贯穿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一个理想目标。孔子的和谐伦理思想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大浪淘沙,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以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杨晖  杨逻 《兰州学刊》2010,(10):9-11
孔子在《论语》中最早提出"名正"思想,认为"名"与"正"的统一,也就是"名"与"实"的统一。但"正"与"实"并不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是孔子以其特有的政治立场与观点出发赋予其特定的内涵,并阐发出两者的关系,是一种意识形态建构,是儒家社会理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唐朝之前周公和孔子在儒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柳宗元看来孔子的地位高于周公。其中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受唐代当时的学术思潮的影响;二是与武则天时期柳宗元家族所受到的迫害有关系;三是跟柳宗元学习陆质先生"新春秋"的经学思想有直接的关系。由第三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抑周尊孔实质是庶族地主阶层在中唐时期已经崛起并进一步要求获得发言权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内容上说,“父子互隐”与“窃负而逃”都涉及亲情与礼法的关系。从对象上说,父子互隐和窃负而逃都涉及儒学群己关系,其中父子互隐主要涉及父与子、自己家与他人家,窃负而逃主要涉及自己家与他人家、家与国。从孔孟角度看,孟子希望舜窃负而逃、而孔子则未必赞成鲁国直者父子互隐,孔孟在此有所不同,孔子的态度有利于群体和谐。  相似文献   

13.
李珺平 《社会科学》2007,(10):96-104
在《论语》形成过程中,孔子不同弟子及后学发挥了不同作用,围绕儒家领导权和《论语》阐释权,孔子弟子及后学在战国末期发生过激烈斗争。美国学者Bruce Brooks和Teako Btooks认为《论语》不是一次性短期成书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层累地形成的。在《论语》中,有孔子弟子及后学的篡改和删削的痕迹,也有弟子之间相互倾轧的某些信息。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孔门四科十哲与曾参和儒家八派的关系做了清理,对荀卿敌视子思孟轲派和子张子夏子游三派的原因做了分析。最后批评了对待《论语》的三种不负责任的看法,提倡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博学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伟大的教育家。中年以后,孔子以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学识、有才干的学生。因孔子青年时期曾从事过“儒”这种职业,人们便把由孔子所刨立的“以六艺为法”的学派称为儒家。儒家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就非常有必要先考察古代哲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取其精华,去期糟粕,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外国政治小说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外国政治小说的翻译郭延礼"政治小说"这一小说类型,最早源于英国,其代表作家是曾两度出任过英国首相的迪斯累里和曾任过英国国会议员的布韦尔·李顿。在日本维新第二个10年翻译文学勃兴时期,以上两位作家的近20部政治小说被译成日文,成为日本翻译文学中最走...  相似文献   

16.
朱熹吸收二程、张载和周敦颐的思想资源,在将本体论意义的"理"、"道"与含具宇宙生成论意义的"太极"融合而纳入自己的体系时,对太极之理究竟能否活动的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曲折。从理本论思想的演变和理学家所关注的问题考虑,朱熹在理气动静问题上的"曲折"是不可避免的。牟宗三对朱熹太极之理"只存有不活动"的批评揭示了朱熹理气关系解释的思想特点,但同时这种批评也偏于一隅,与朱熹思想的实际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17.
论小说作家的创作间歇刘俐俐对于小说作家的创作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是很不充分的,在对创作实践的不断总结中概括和完善作家的创作规律是理论批评的任务。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论》中说过:"我们的关于生命的定义当然是很不充分的,因为它远没有包括一切生命现象,而只是限...  相似文献   

18.
孟子认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别代表了在进退问题上的四种不同做法,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趋于仁以及"归洁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可谓"以去为洁";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谓"不以不去为不洁";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观点,去就于两君之间,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则为孟子所赞许。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进退观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张。他还指出孔子有"见行可之仕"、"际可之仕"与"公养之仕",这也代表了仕的三种层次。  相似文献   

19.
任春强 《船山学刊》2012,(1):127-131
孔子的君子之道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人都整全地具有天道赋予的完满德性;二是人人还须通过不断地修身来成就自身的完满德性。而君子之道有三大关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家,修己以安国、安天下。在孔子看来,修身中已经奠定了安"家——国——天下"的根本原则,因此安"家——国——天下"并非修身以外事,修身即在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20.
魏源在《诗经》上以今文经学的三家《诗》为宗,但是,在孔子与《诗经》的关系上,却只承认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事。他从诗与乐的关系入手,论证了孔子对《诗经》的贡献,并驳斥了历史上的孔子删诗说。但魏源并未贬低《诗》的作用,在他看来经过孔子正乐,《诗经》才能够成为经学典籍,孔子正乐与作《春秋》具有同一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