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叶圣意不坠 本条有两个“伦”字。范注、郭注引《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这是将“伦”字训为有次序、有条理。“论者,伦也”四字,各本大多以为“论”指的就是“有伦次”。此解固然并不为误,但又有了新的疑问:其他的如诗赋、史著、诸子等,难道就不需要讲究伦次了吗?用今天的术语说,以“有伦次”解释论述性著作,是否抓住了此类撰著的本质特征?此“伦”字的训释是否还应再作推敲? 《说文》:“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这是说“伦”字亦可训作道、道理。《礼记·中庸》:“今…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典籍中,有一个动词“擒”字,先秦通作“禽”,它有“捉、逮住”这一常训,当今的古汉语专科词典、大型辞书在概括“禽”的动词用法时,也就依此仅立一义项。人们在阅读古籍时,就往往以“活捉”理解“禽”字。但考之以训诂,验之以史实,“禽”字在相当的时期内,其词义的发展、演变呈现着较复杂的现象,非一“捉、逮住”训所能尽括。因此,对古籍中“禽”字的训释不仅涉及到对文句含义,而且还关系到对相关史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李义海 《殷都学刊》2001,(4):100-102
本文从货币文字Kou、Gong、Diao的时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探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Kou、Diao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Kou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Kou、Gong、Diao为“呈”的古字;释科Fou当隶作铿,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Sheng”字或体,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伏,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4.
说士     
说士姚炳祺士字,《说文》曰:“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按,汉时于文字训诂之学盛行声训,《说文》虽重在据形析义,然而,凡字义为人们所共知而又可以音示义者,许氏无不兼用声训,士字之训为事即其例。《说文》中之声训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于杜甫《无家别》中“携”字的理解,学界意见不一。通过检索“携”在唐诗中的含义和用法,认为在这首诗中,“携”当训“携带”之意。  相似文献   

6.
说“公私”谈简化汉字从古迄今,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简化。其间亦有例外。如“私”字,古为“厶”。《说文解字》篆文字形——“(?)”许慎引韩非的话解释说:“苍颉作字,自营为厶。”在训“公”字时,又引韩非的话:“背厶为公。”“公”字,篆文作“(?)”,训为:“平分也。”析字:“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厶旁加禾,是“农本主义”思想的反映。字形加繁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禾稼”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货币文字■、■、■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为“呈”的古字;释得■当隶作■,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字或体; 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 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8.
黄生训诂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生,字扶益,别号白山,生于明天启王成年,徽州教县人,与后之妻源江永、休宁戴震皆为徽州同乡。黄生毕生致力于汉学,著述颇丰,《徽州府志)载黄生文稿十八卷,另有“三礼”、“三传”和杜诗方面的撰述,但均已散佚,唯《字估》、《义府》二书,燕族从孙黄承育刊印,而流传至今。《宇治)和《义府》,极务提倡比堪文字、以音求义等训估理论和方法,对清代学者特别是乾嘉学派中人如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人产生过直接影响,训信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字祛》一书日:“于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  相似文献   

9.
《左传》、《仪礼》等先秦典籍记载孝子为父母服斩衰丧期间“寝苫枕土凵”,以表达悲哀的心情。注疏家说“苫”是“编藁”,即草垫;“土凵”是“块”字,乃土块。本文结合考古与古文字实际,别作新解,以为古人常在死者身下铺草席;而“土凵”应为“坎”字,训墓穴。孝子寝草枕坎,是一种象征性行为,以示不忘父母,居处与之相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编制辞书,古代训治学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丰富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相当科学的成功经验。简单地概括,可以叫做“两大资料”(训沽专著和训释资料)和“两大经验”(说文系著作的经验和雅学系著作的经验)。我们现代编写字书辞书,尤其是历史性字书辞书,应当汲取这份文化遗产。因此,《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把“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继承前人的成果”,“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等,写在自己的“前言”中,作为最高目标。现在,拿了这种标准来检查这两部辞书,基本达到了它预期的目标。但是,从严要求,仍不无遗憾,还有一些好的传统没有继承下来。我们以这两部工具书对“放”字的解释为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声训与以表述词的使用意义为目的的义训有本质区别。以解释字、词意义为目的的字典和词典利用古代的声训材料作为建立义项的根据 ,或给义项提供文献证据时 ,首先要正确地判定被训释词、训释词的客观词义 ,以及被训释词与训释词之间的意义关系 ,不能把声训材料作为义训材料来使用。《汉语大字典》是我国当代规模最大的权威字典 ,却出现了相当数量误用声训资料的情况 ,本文挑选了部分典型的例证 ,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秦汉简牍中几个词语的训释提出秦汉简牍词语研究中的词语互证这一词义训释方法,为解决简牍中的词义训释问题提出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西域汉简和秦简材料,通过词语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发”、“别书”和“手”三个词语在简牍文书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声训的目的和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特别是同源词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声训的目的究竟是解释词义,还是探寻词源?宋人“右文说”、清人“因声求义”说,是否属于声训的范围?这些问题,前辈学者多有分歧,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对声训的目的和范围作了必要的界定,有助于人们对声训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4.
风诗新解(八)晏方东方未明《东方未明》是首情歌,全诗为一女子以打情骂俏的口吻责怪对方。三章“不能辰夜,不夙则莫”,传训“辰”为“时”。按辰、时古音并隶禅母;辰属文部,时属之部,两字为阴阳对转,声极相近。故《说文》云:“辰,震也。三月易气动,雷电震,民...  相似文献   

15.
一考察与近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活动互为因果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变,我们无法避开他们对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即对“丑”的审美意义日益切近的关注、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在我国古代,正如“美”相通于道德上的“善”一样,“丑”,被理解为“恶”。《说文解字》释“丑”()字:“可恶也。从鬼,酉声。”清代段玉裁更释云:“以可恶,故从鬼。”①《逸周书·度训解》②又释“恶”云:“凡民之好恶,生物是好,死物是恶。”可见丑之本义在古人意识中是异相、可怕、致生人于死境的鬼一般的东西。《说文解字》还这样释“恶”字的上…  相似文献   

16.
】《说文通训定声》是第一部对词义做全面探究的专著,朱骏声在书中明确提出“别义”概念,将“别义”和“引申义”“假借义”并列起来作为独立的义类进行说解并且使之系统化。朱骏声所界定的“别义:’义项的性质非常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词义系统内部的混乱。朱书“别义”有的属于连绵词的意义,有的与本义实为同一义项,有的实为同形字的意义,有的实为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等等。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分析形势时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秋”字,一些选本大都作“时”或“时侯”解,我认为这种解法并不确切。 “秋”字,《说文解字》训释为:“禾谷熟也,从禾,龟省声。”《尚书·盘庚上》曾语:“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引汉蔡邕《月令章句》说:“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可见,“禾谷熟”是“秋”字的本义。民以食为天,秋天庄稼能否丰收,影响到下一年的生活,故秋天在一年中是关键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注释“秋”时指出:“其时…  相似文献   

18.
并行分训、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一词多义,其各义有并行不背,或歧出相背,但词一旦进入句中,只有一个意义起作用,其他各义排斥句外,“体”、“用”是有别的。这类词的词义不同亦不悖、或词义相违亦相仇,但因用时只取一义,这种词义现象,钱钟书先生称之为“并行分训”、“背出分训”,此类词义现象,为古今学者所习见。”但当一词进入句中后,竟可同时兼有相并行或相背出的数义,这个词表达了丰富的内涵,把古代作品中,这种特殊的用词现象揭示出来,钱先生整理归纳成“并行分训之同时合训”、“背出(或歧出)分训之同时合训”两条规律…  相似文献   

19.
《释名》的异名同训现象及其对“右文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里,不同事物名称的训释有时是相同或相近的,我们称之为“异名同训”现象。《释名》异名同训现象在实践上发“右文说”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闲”字古、今义区别很大,其义项指称、范畴、蕴含在转衍过程中受到自身、风俗、文化等多种动、静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考述、训释往往遮蔽了“闲”之本意,一些原本意蕴亦遭消散、流失。运用现代与传统方法、手段,参照不同的思想体系(儒、道为主),透析“闲”字“形而上”、“形而下”的两重美学境界,悉心梳理其美学意蕴、审美趣味形态的转变及其加被于后世的影响作用。究其实,“闲”所呈示的是一种风度、气格,它的表象是宁静、有所不为,其心中追求的却是无所不可为的大自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