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徐志远  张丰清 《理论界》2007,4(6):113-11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种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规律之间既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又是互相区别、各有特点的。  相似文献   

2.
政治的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的一个侧面 ,政治的现代性是一个无限向前的动态运动过程。本文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在考察政治的现代性尤其是西方二十世纪政治现代花过程中表现出的民主多元性、世俗主义、理性化和民主参与等特征 ,在此基础上 ,以期对整个人类政治的现代性特征做一个宏观的把握。政治的现代性的本质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文化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复兴运动作为中东伊斯兰国家在政治转型过程中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矛盾冲突的产物 ,有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从政治文化的视角看 ,宗教与政治共相的政治传统构成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合法性根基 ,历史完美主义的唯理想传统构成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文化积淀 ,深厚的复古主义传统构成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4.
张莉 《兰州学刊》2011,(4):35-39
意大利伦巴底自治联盟在北方地区的自治运动中崛起,并联合其他自治运动组建了北方联盟。北方联盟随着其势力的壮大,也经历了政治抗议运动、初次问鼎中央权力、极端分裂独立地参加选举到稳定地参与执政的历程。北方联盟二十多年的政治实践加速了意大利向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转变,促进了稳定的两极政党格局的形成和推动了宪政和联邦制度的改革,对意大利政治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大致经历了三次转向:一是从君主立宪到传统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毛的政治思想受中国思想界整体转向的影响,从传统自由主义发展到现代自由主义;同时,受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加之湖南自治运动失败,最终使毛泽东从温和的现代自由主义者转向激进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的启蒙辩证法为现代社会埋下危机的种子,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现代政治危机.现代政治对于古典政治的反叛决定了现代社会不再寻求社会的整体性正义理念,转而关注实现正义的具体条件,人类社会被肢解为以自然竞争为法则的“私人领域”和以理性自律为法则的“公共领域”.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危机的现代性基因,而且阐发了现代社会危机与现代政治结构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既植根古典政治哲学传统又融合现代政治元素的新型政治形态.马克思对于现代政治结构的批判与超越,为当代政治哲学寻求破解现代政治难题、克服现代社会危机的理论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组成概念,民族主要指称与民族国家紧密相关的近现代民族,是通过诉诸政治的方式来协调族内及族际利益关系的政治性表述单位;民族政治是指以民族为主体而展开的一切政治形态,以及政治生活的民族属性;而政治发展,从动态过程看,是政治体系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而进行的调整,从发展目标看,是政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由此,可以把民族政治发展定义为,民族政治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民族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作为政治发展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切的政治关怀.  相似文献   

8.
民本主义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的一种抽象概括和总结,它与现代民主并不止于对立。作为政治思想体系,现代民主和传统民本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民主主义以"民治(by the people)"为体,"民有(of the people)"和"民享(for the people)"是其两翼;而民本主义以"君治"为体,两翼是"民为邦本"和重民利民。二者"体"虽相异,"翼"却相通,因此民主主义就有了向现代民主转化的可能性。在"君治"时代,人民被排除在政治主体之外,政治主体性不立导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无法突破桎梏迈向现代民主,政治主体性建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袁立国 《学术界》2012,(9):158-165,288
自然概念是现代政治自主性的逻辑起点,它表现为启蒙哲人把人性的自然维度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根据和最终目的,由此产生了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法权体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拒斥了启蒙政治对人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历史的生成过程,共产主义是以人的现实存在为根据不断变革不合理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存在论转向.  相似文献   

10.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西学东渐"运动的引领者,与中国政治的近代转型密切相关,其译著呈现的政治思想是学术语境中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政治近代转型的重要表征.通过对严复著译、其政治思想的呈现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的解读再思考,可见严复对自由的执著追求与向往;对君主立宪的政治信念始终如一;对国民性改造的持之以恒.但是,面对国情世局的急剧变动,民众意识的不断觉醒,严复的政治思想并没有及时跟进,造成不被社会认可和当局所采纳.近代政治转型语境下严复政治思想的命运,不能不引起现代人们的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道德政治是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和思想趋向,其核心诉求是批判霍布斯、洛克式自由主义所造成的现代政治的非道德化,主张将现代政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该主题由卢梭开创,经康德和马克思拓展,形成了现代性批判的完整学术谱系,并成为现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内在连接点。卢梭首倡建立道德政治,提出公民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意和普遍性的基础上。康德以其道德哲学将卢梭的政治主题先验化,为道德政治奠定了一个全新的先验基础。马克思彻底批判和解构资产阶级财产权,将社会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用穷人的权利取代普遍权利去规定现代人自由的最高意义,以此将道德政治议程推向了顶点。  相似文献   

12.
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石 《河北学刊》2003,23(6):173-177
近代民族主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在引介现代国家观念、推动中国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为中国外交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并由此催生了中国现代外交理念的萌芽。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占据着无可匹敌的话权霸语地位。作为最具号召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为中国外交提供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现代文本和评判国际政治行为的价值体系;而被近代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历次社会运动,则从实践层面上推动着困境中的中国外交艰难前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传统与现代公民政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红太 《文史哲》2004,(1):147-153
中国传统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现代西方政治在哲学基础、制度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基础、政治过程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性。其中,当代中国政治与中国传统政治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而当代中国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创建中国的现代公民政治不可能照搬现代西方的政治模式。正确地总结中国传统和当代的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参鉴现代西方政治模式的内在规律和合理性,创建本土化的政治发展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政治学视野考察政治文学的逻辑化演进,可以清楚的发现文学政治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政治化历史进程具有特殊的现代政治学意义.在当代主流意识面临消解与重构的时代,反思历史经验,厘清发展线索对如何改进当代文化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洪承 《齐鲁学刊》2003,4(5):89-95
选取政治文化的视角,透视20年代中国文学本体世界的生成,探寻文学自身形式的结构演变,会更加凸现现代文学与现代政治演绎的密切关联。如政治的焦虑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内涵;情感空间的徘徊与政治激活的现代诗文体式;社会政治结构图式的移植与现代话剧的探索。现代作家的文体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样式问题,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文体的个性特征、创作观念与政治文化因素的内在渗透中,揭示出那段文学史另一方面的复杂形态和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雪冬 《社会科学》2007,18(9):25-37
政治文明与宪政建设密切相关。文明化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政治的内在属性;现代宪政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和制度性保障。现代宪政建设不仅是制订宪法,更是实践宪法。各国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宪法实践程度的差别。因此,宪政文明建设除了要考虑到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原则外,还要照顾到各国的国情。就中国来说,宪政文明建设包括国家宪政化、政党宪政化以及社会宪政化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宪政: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显然正确解读政治文明是当务之急。在现代社会,政治文明与宪政密切相关,现代政治文明就是宪政文明,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只有实行宪政,才有真正的政治文明。全面实行宪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可以把不同社会的不同政治生活看成是人类应对各种挑战的不同应战模式.这类应战模式在奥克肖特看来,可以抽象地划分成为两种极端的"理想类型":信念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人们正是通过在这极端"类型"的中间地带作出移动与调整,来使社会适应来自外部与内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由于近现代以来人类理性的盲目膨胀,各国应对时代挑战的政治类型在本质上都严重偏向于信念论政治.信念论政治在显现自身合理性的同时,也把人类拖到了极其危险的意识形态政治之中.而解决之道就在于,以向怀疑论政治的适度回归来打通走向后意识形态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9.
《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淑玲 《河北学刊》2004,24(3):129-135
作为现代传播媒体,《大公报》独特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它论政而不参政,经营不为赢利,始终保持着只对时代发言不参与党派政治的文人立场。这个空间下聚集起来的作家群和他们的文学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也同样具有独特性。他们希望文学超越政治影响,保持自身的纯粹和完美,与革命文学的宏大叙事和政治主题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对作家个人身份自由性的重视,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理性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最早起源于古代希腊,在近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以至产生了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唯物主义等多种表现形式。到了现代,科学主义又以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形式出现。它不仅深深影响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且对许多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和民族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