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时期,众多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力作通过对民族传统物质文化的客观描述、记录与书写而成为族群物质文化的载体,成为一种正在或已经消逝了的民族地域文化及其物质表现的当代记忆,一种带着原生态的“神奇的现实”,深具民族志特征。本文着重从民族地域生态景观的展示和民族衣食住行等生活事象的再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铁人文化经过几十年来的孕育,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日趋完整的体系,并辐射全国,成为石油行业的核心文化,大庆城市的主流文化,龙江地域的骨干文化,国家与民族的先进文化。本文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对铁人文化体系的形成进行了实证性的阐述,从中彰显铁人文化的繁荣与魅力。  相似文献   

3.
仲高 《西域研究》2002,(4):103-105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兴衰互动及文化遗存价值判断研讨会"于2002年9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应邀参加研讨会并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化态势"、"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兴衰缘由及复兴的可能性"、"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间的互动对其发展的影响"、"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遗存的价值判断"、"对我国民族和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提交研讨会的论文将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4.
融和、重组与再生的壮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是一种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和、重组与再生的文化。这一文化特色与壮族源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壮族群体遗传中的文化相互易位有密切关系。人的交融是文化交融的前提 ,由于壮族不再是原生的民族 ,因而壮族文化的融和、重组与再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岭南壮族学汉语、习汉文、尚汉俗成为一种风尚。对于一个族源源头独立 ,长期栖居岭南而地域相对封闭的民族而言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5.
西藏地域民族生存状态,是植根于西藏高原上的一种文化。藏族是西藏高原的多数民族,但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的不只是藏族,还有门巴族、珞巴族和人。即便是藏族,也因地域环境差异分为农区和牧区,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他们共同创造了西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西藏人文旅游资源既有整体特色,又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和奇特性,成为发展西藏旅游的坚实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6.
韩晓时 《理论界》2004,(6):97-98
一、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习的生活事象。它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等诸多内容。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民俗,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风格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是一种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7.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土默特地区出现了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回、满、汉等民族.他们在游牧和农耕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从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铸就了该地区民族开放的心态、豪放的性格和进取的精神.他们以开放豁达的心态互相弥补各自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全面的、多领域的、大规模的联系与交往.而且这种联系和交往在特点、方式、机遇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指向性和内聚性.这种多民族文化的格局从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土默特文化也成为各民族长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充分挖掘、创造性转化和整合丰富的民族历史风情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活水源头和不竭动力,是当下发展经济、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地域民族歌舞文化价值转换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特殊性和有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地域民族歌舞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是促进阴山文化认同、实现阴山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阴山地域各部门应该积极建设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展开多领域数字化合作和宣传,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实现生产性保护等,有效促进阴山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实现阴山文化认同,全方位构建阴山文化生态圈,促进阴山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何明  李东红 《学术探索》2006,(5):115-120
哀牢文化是中国西南部及东南亚、南亚许多民族共享的历史传统,是一种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是一种历史记忆。对哀牢文化的研究,既要立足当代,又要尊重历史。哀牢文化的研究目标,是在厘清事实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际交往。哀牢文化的开发,应是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非经济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代媒介文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传播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所包含的以社会礼俗、方言俚语、生活形态等为特征的文化独立意识,在数字化传播面前逐渐丧失以往的本真面貌,不能不说是数字革命的所谓进化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比较直接的伤害和破坏.地域文化话语的建构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一种修复与再现,是在遵从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消除地域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的前提下,为凸显地域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而进行的现实塑造与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3.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民族民间乐器品种繁多,其中吹管乐器更是种类齐全、风格各异、地域特色鲜明、流传广泛并与许多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联.面临失传的民族民间传统吹管乐器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问题.玉屏箫笛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生产性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见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新疆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由此本主要分析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分析文化价值时,对不同遗产只分析它的主要价值,如龟兹石窟重点分析它的佛教文化价值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藏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西藏旅游产业呈现出持续发展态势的今天,西藏文化成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一种“文化资本”,有待于从藏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风情等多层面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综合开发,充分利用西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与特色,使之成为西藏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7.
地域生产方式是在一个地域空间或区域内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一种主导生产方式为主,多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复合生产方式.地域生产方式对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即能克服地域之间的交通、通讯等阻碍时,地域生产方式就从一个区域系统移动到另外一个区域系统,并有可能成为这个区域系统内的主导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世界上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的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基于经济基础薄弱、观念落后、市场信息不发达等现状,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才能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浪潮使地域文化研究开始面临诸多新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以全球化的视野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做出新探索是学术界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一方面我们应有敏锐的文化警觉,另一方面更应有我们的智性策略.一是把握好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互动性,二是在文化差异中擦亮民族文化品牌,三是建构地域文化研究的审美话语系统,四是"和而不同"的文化策略.进而使地域文化研究的全球化视野,辉映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包容开放、进取创新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吸收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文化创造性的转化.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其黑人性和美国性的一种全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