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80名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的国籍、动机、性格维度中的社交性和开放性与其汉语语用能力存在中等相关性;性别、母语、焦虑与其汉语语用能力存在低相关性;年龄、在中国生活时间、语言态度对汉语语用能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语用失误是英语学习者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 ,这与不了解英语和汉语语用原则有关。笔者就常见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 ,旨在强调语用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语用能力的培养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以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初、中、高三种水平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小组访谈的方法,探讨语言接触、语言水平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语言接触明显促进了各水平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互动性强、有指导性的语言接触更有益于语用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高;语用能力与语言水平并非平行发展,语言水平达到中级后语用能力才显著提升;语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多地受到语言接触程度的影响,理解能力受语言水平影响更为明显。研究建议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提高学习者接触汉语的量与质,促进语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误解作为言语交际中频繁发生的语用现象受到了语言学界持久的关注,语言学家试图从各种角度解释误解的形成原因。本文主要从言语层面、语用层面、心理层面对国内外误解成因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四个层面(即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敏锐地认识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模糊性,正确理解翻译的模糊性并合理运用模糊性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6.
语用迁移是指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语用知识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迁移可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而语用负迁移又可细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学习者应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英汉差异对比分析意识,强化英语语言文化输入,以避免或减少汉语语用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汉语语音、语法、语用等方面分析了汉语作为母语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负迁移 ,并从汉英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探讨了引起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句法错误和文法不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时候必须在语境中理解把握全文。三维语境观认为可从三个角度来考察语篇的语境:交际、语用和语符层面.交际层面的分析主要是用Halliday的语域理论分析源语篇的语言特点,并以此来比较两篇译文;语用研究语言如何在真实场景中被使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等都可以用在对译作的分析里;语符层面的处理即把一个交际项目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内的一个符号来处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语境分析来确定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显性语用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的角度出发,在中国英语学习环境下,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目标语,对四川成都西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显性语用教学条件下学习英语请求策略的情况作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显性语用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的角度出发,在中国英语学习环境下,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目标语,对四川成都西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显性语用教学条件下学习英语请求策略的情况作一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显性语用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的实际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对“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异同(重点在异)作了进一步探讨,并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交际中假信息作为语用策略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对于汉语中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假信息的触发条件以及其语用功能鲜有研究。本文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汉语中作为语用策略的触发条件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对汉语和英语在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两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运用语用学的语境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和礼貌原则以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注意语用翻译策略,找出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用差异,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等值语,实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主要用于殷商、西周汉语中,可以指代任何说话人。殷商汉语中的"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谦敬等语用功能;西周汉语中的"朕"具有了表尊敬义的语用功能。语境在"朕"语用涵义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周汉语中的"朕+称谓+名字"模式对战国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真实语料,结合语用学视角对汉语自闭症儿童在亲子互动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语用障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亲子互动中,汉语自闭症儿童的语用障碍在人称代词、言语行为、话题管理、话轮转换、意图识别等语用范畴内有所体现。笔者进一步对语料中体现出来的语用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汉语自闭症儿童语用障碍的评估诊断及教育治疗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汉语商务谈判中否定策略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论等原则,对汉语商务谈判中的否定策略进行分析,指出在商务谈判中否定表达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应培养学习者的语用策略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被”字句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出现"被"字句学习难、不知在何种语境下使用"被"字句,在交际和作文中回避"被"字句的窘况.要改善这一情况,只有在进行语法和语义教学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被"字句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的教学,创设各种语境,使留学生多交流,提高他们的汉语语感.  相似文献   

18.
对汉语和英语在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两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运用语用学的语境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和礼貌原则以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注意语用翻译策略,找出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用差异,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等值语,实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学习中存在着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根据语言迁移的理论,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以提高英语写作教学和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商务英语要具有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能力。一些作者在进行写作时通常会以汉语商务文化及语用规则做参照,对内容进行思维表达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影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本文学习了使用商务英语所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商务英语语用失误,并提出了如何在商务英语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