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显清 《学术探索》2005,3(5):90-9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则是基础的基础。明后期,劳动力的增殖,田地的垦辟,农业集约化的增强,农业基本生产要素投入的加大,粮食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作物结构和耕作制度的变革,使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空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商品性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提供了前提,并由此引起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大机器工业产生并迅速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各地区经济面貌及发展轨迹的转变。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逐渐被以资本主义工商业为核心的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所替代,沿海及开埠地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先导。  相似文献   

3.
1865~1914年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学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既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又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能够从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其次,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最后,农业生产社会化推动了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销售、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巩固政权、稳定市场、保证国家建设的最重要战略物资。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努力搞好粮食的流通和分配,粮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使我国从一个粮食不能完全自给的国家,逐步变成了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肖德仁 《理论界》2005,(2):182-183
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我国,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搞起了多种经营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就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单一粮食生产”,这种经济结构格局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而这种“单一粮食生产”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多投入而不能多产出,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第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停滞,城镇化滞后。从较发…  相似文献   

6.
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阐述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置条件基础上,可总结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特征:由“大国小农”向“农业强国”转型的现代化,巨大的城乡差距向城乡共同富裕转型的现代化,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农耕文化转型的现代化,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的现代化,由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向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转型的现代化。为此,要走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积极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城乡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及坚持粮食自给并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吉水辛编者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粮食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解决农业增长与发展中的一系...  相似文献   

8.
一农业是整个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因而也是商业发展的基础,沒有农业也就沒有商业。从历史上看,首先是由于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后才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如果人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够他們自己必不可少的消费,那就不可能有商品交換的产生,不可能有工商业的分工和发展。馬克思在談到資本主义农业时指出:“超越于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农业仍然是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商业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实际工作部门和决策机关,对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徘徊问题,已经给予了必要的重视.这无疑有助于摆脱农业徘徊局面。这里,我就农业摆脱困境,长期稳定发展的选择问题,略抒拙见。一、严峻的现实——社会对农业的压力增大,农业的撑掌力减弱,这种压力和支撑力的同向运动趋势加剧。目前,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正在承受着日益增加的巨大压力.一是广大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增大了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1987年与1984年相比,人均消费猪肉增加3.5公斤.根据猪肉生产饲料报酬4∶1的比例折半计算,此项年粮食消费量达75亿公斤。禽蛋消费量增加,也要消费大量的粮食。二是奢侈性消费耗费粮食剧增。1987年酒类消费比1984年增长59.3%.白酒啤酒混合计算,每年仅酿酒消费粮食就达20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0.
地理环境制约了雅典国家农业的发展。从量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在城邦社会经济生活中不据支配地位 ,难以维持城邦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从质的角度看 ,雅典国家的农业已在很大程度上商品化了 ,属商品经济范畴。因此 ,雅典国家的农业不足以说明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不足为论证城邦社会农业特征之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清代华北乡村工商业的扩张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商业几乎是与农业同样悠久的谋生领域 ,因而它们在文明史中不是有无的问题 ,而是怎样发展 ,对城乡宏观经济的作用大小问题。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但其局限性在于偏重于城市范围之内 ,基本不与农村经济发生直接的联系 ,因而对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日常生产活动影响甚微 ,即使定期集市普遍存在 ,也不能改变这一判断。市镇和逐日市的崛起虽然有助于弥补前述的局限 ,但它们的不平衡发展仍不能从整体上解决问题。然而 ,华北农村的工商业在清代有较大的扩展 ,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农村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 ,乡村中经商人口的比例增大 ,工…  相似文献   

12.
搞活农村商品流通,是自给农业向商品农业战略转变的前提。社会再生产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连续的过程,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是互相衔接、互为前提、有机联系的整体。生产决定流通,流通也决定生产。如果农业生产的条件(水、种籽、化肥、农药、机械以及劳动力等)得不到保证,或者生产出来的粮食、棉花、瓜果等商品不能顺利地售出,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而生产条件的取得和生产成果的实现,都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得到解决。在自治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搞活商  相似文献   

13.
杨乙丹 《兰州学刊》2007,(10):76-79
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体制下粮食生产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互助组和初级社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粮食产量得到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和粮食生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粮食流通制度的变迁。合作社体制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民公社体制强化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持续运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统购统销起了制度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亩产量的高低是以精耕细作为基础 ,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的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历代统治者都非常关心如何提高粮食单产 ,以便解决泱泱大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粮食亩产量受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 ,通过考察历史时期的粮食亩产量变化 ,分析其动因 ,找到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的有效途径 ,指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应该依靠科技力量 ,保护生态环境 ,改革土地政策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分析乡镇企业的微观行为特征,是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的前提。 一、乡镇企业行为的基本特征 1.企业行为的社区福利原则与经济效益原则并存 创办乡镇企业的动力之一,就是解决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农村社区贫困问题,提高社区生活水准,为社区成员谋取集体福利。 传统农业使我省农村经济结构普遍单一化,广大农民为了粮食生产已经竭尽其力,而粮食等种植业生产因价格扭曲而无法使农村的经济状况好转。城乡分割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价格体系分配功能的不平衡性,并对城市工业起了保护作用。城市经营工业,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不能依靠外延的扩大 ,而只能依靠提高单产 ,提高单产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进步。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诸如人才缺乏、投入不足、体制变革滞后和推广缓慢等问题 ,对此 ,必须制定相应措施 ,逐步解决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以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突破性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城邦既是一个以公民权为核心的公民集体,也是一个包含奴隶、外邦人、外侨在内的社会。在城邦的这一特性下,作为希腊城邦的典型个案——雅典社会的经济性质则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在公民集体内部,掌握土地的农民对城邦的政治产生了主导性影响,但工商业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体现在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上,也表现为维护民主政治的稳定上。工商业和农业共同支撑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长久存在。  相似文献   

18.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比较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在以自给半自给小生产者为主体的微观结构中,粮食的市场供给与需求呈负相关变动,通过粮食提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的不稳定问题,而推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可使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因规模效益的增长而得到弥补。自然条件是造成地区间经营规模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南方模式的“临界规模经营——雇工经营——机械化经营”道路,以其渐进性使农户有可能通过自己的逐渐积累解决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资金;北方模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对土地实行“统种分管,区域种植”,以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但需要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有效的投资激励机制。文章强调,推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粮食生产,因此须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工副业生产的效益尚不足以冲击粮食生产时,不必急于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9.
近代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形成,有力地改变了西方社会中传统的社会状况和生活结构,使有史以来的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和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出现一个大的转变。农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迁徒,祖祖辈辈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农民,迅速地转向各种工商业工作,新兴的工业城市不断地涌现。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到来,因此,城市化是近代工业化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现象。其突出特点为农业生产的链条由农业部门向工商业部门延伸,与工商业结成一体,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系。这种一体化经营体系,起初在个别省份生成,继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