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说算计     
提到算计,很自然就想到三国时的诸葛亮和曹操,他们都可谓为“算计”高手,两人在华容道上的算计实让人拍案叫绝。曹操兵败赤壁,仓惶遁。他以兵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之理,算定诸葛亮必定在平坦大道上埋有伏兵,而走入烽烟四起的华容道。谁料诸葛亮反“算”之,早已伏兵于此,曹操“甘心情愿”地钻入了诸葛亮布下的口袋。曹兵死伤惨重,最后若不是关羽动了恻隐之心,那曹孟德也早成了刀下之鬼。可见,谙熟“算计”之道,谁算得周致、全面、及时,并采取恰当的方法,谁就能赢得机遇,谁就会获得成功。那么时看今日,“算计”之风也理当…  相似文献   

2.
“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千百年来,作为杰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长期而广泛的传诵历程中,诸葛亮形象最后定格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获得了民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在这里,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才智盖世、亦人亦神的超人形象,成为智慧与忠贞的化身。关于这一艺术形象,前贤与时俊有过许多精彩的评述,而本文则试图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轨迹中发现并探讨“定格”的缘由,并由此而理解这一艺术形象的文化意蕴。诸葛亮形象的形象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历史的写实。作为三国…  相似文献   

3.
《隆中对》研究概述彭建平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襄阳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咨询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遇的产物,也是诸葛亮一生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4.
“诸葛一生推谨慎,吕瑞大事不糊涂”,杜甫的诗句指出了诸葛亮的性格核心。“谨慎”,是一种性格素质,它不等同于胆小。诸葛亮谨慎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带有当时社会历史的规定性,是当时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我们先来看他如何择主。象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是不轻易许人的。“凤翱翔于千切兮,非捂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正反映了隐居待时有志一展宏图的荆襄名士的心声。他们非不欲入世,而是在慎重择主。在孙、曹、刘三方势力中,诸葛亮选择了势孤力单的刘备集团,这与其说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了他,勿宁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子彦 《东岳论丛》2004,25(5):133-137
对诸葛亮“择主”的标准 ,传统观念认为是“兴汉续统”云云 ,从历史事实看 ,实非如此。诸葛亮出山 ,投奔刘备 ,看中的是刘备在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上的“一穷二白” ;而不是为了拥刘反曹 ,“兴复汉室”。由于关羽的骄横跋扈 ,成了诸葛亮攫取权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诸葛亮不惜假吴人之手置关羽于死地。诸葛亮又运用巧妙的权术 ,分割了法正的部分权力。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 ,诸葛亮才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之位  相似文献   

6.
为数不多的研究“空城计”的文章都有共同的特征,即:都不同程度地谈到诸葛亮与司马懿双方的性格谨慎;都论及诸葛亮与司马懿双方的知己知彼。然而,为何诸葛亮能击退司马懿,司马懿却会中计呢?笔者拟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历史上是否确有“空城计”这回事呢?晋人郭冲说有“空城计”这回事,据《诸葛亮传》注引郭冲说:“亮屯于阳平,谴魏廷诸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侯白宣帝说亮在城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  相似文献   

7.
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张华松就一代伟人诸葛亮将略上的短长,以下四人的评说最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1)诸葛亮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①(2)司马懿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相似文献   

8.
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自陈寿指出诸葛亮“奇谋为短”后,一千七百多年来,非议者有,赞同者有,至今争议不休。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10.
关于葛诸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评价说:诸葛亮“冶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撰写《三国志》,在《蜀志·诸葛亮传》末的评语中,盛赞诸葛亮施政执法的同时,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  相似文献   

11.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首出祁山,攻魏陇右.对此役,目前学术界的说法很不统一,下面就谈谈个人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诸葛亮为何进攻祁山在此役中,诸葛亮首先进攻祁山城。故史载:“(建兴)六年春,……亮身率诸军攻祁山”.①“诸葛亮围祁山”.②  相似文献   

12.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与汉末荆州政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刘表自北军中侯出为荆州刺吏,在军阀混战中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年方十四,随叔父诸葛玄投靠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子琮降曹,诸葛亮出山,开始了辅佐刘备鼎足三分的事业。诸葛亮在荆州的十三年,是诸葛亮学习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汉末荆州政权对诸葛亮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一、荆州政权的政治基础东汉末年,在外戚和宦官争斗之后,军阀董卓又控制了朝政,各地或以“勤工”为名起兵,或划地自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是有名无实了,刘表就是在这时出任荆州刺史。当时…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后人为他唱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颂歌,他的形象早已超凡出世,确实有点“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味道。解放后,史学界不少同志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了。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对诸葛亮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意见,谓其“嫉贤妒才”、“德薄才平”……总之,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不值得肯定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诸葛大名垂宇宙”,从元代以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躬耕于何地就存在着襄阳(今湖北襄樊)与南阳(今河南南阳)之争。1989年邮电部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学术界围绕其中“三顾茅庐”、“隆中对”两枚邮票,对于诸葛亮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在南阳躬耕的论争再度激烈。最近,在四川大学三国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与会代表专题讨了“诸葛亮躬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殿元 《天府新论》1996,(3):93-96,F003
论诸葛亮成为杰出人物的原因李殿元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思而辅佐其建立蜀汉政权。刘备临终时托孤于他,总揽国政,及时恢复吴蜀联盟,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平定甫方,实行屯田,增强蜀汉国力。上《出师表》后,屡次出兵...  相似文献   

17.
诸葛孔明四论谭啸一、历代史论的孔明评价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评价,在古代分为两大阶段。从魏晋至唐代,重在评论他的才德功绩,称之为贤相、名将;宋、明时代,则从伦理道德的立场,视他为“三代下一人”。正如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教授狩野直祯所说:关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正...  相似文献   

18.
由来已久,诸葛亮在广大民众的眼睛里,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群众迫切需要各色各样的智慧,因而也热烈地崇拜具有高度智慧的入。“三国演义”的作者掌握了这种心理,更把诸葛亮描写得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料事如神、算无遗策的超人,造成民众智慧崇拜的突出的对象。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各个战线  相似文献   

19.
古镜新鉴话路线刘涵三国故事,妇孺皆知,实为中华文化瑰宝。凡后人欲图大事,皆能从中汲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后人评论三国,层出不尽,绝大多数都为明君刘备贤臣诸葛亮的统一事业的失败结局深感遗憾。人们尤为称赞诸葛亮那“未出隆中,既知三分”的隆中对策,希望它最终...  相似文献   

20.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史家誉为这是导致汉末中国鼎足三分的理想格局。对此,诸葛亮一席“隆中对”,千百年来成为运筹帷幄的最佳模式。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通常都是遵循陈寿的“诸葛亮本传”所说,是司马徽、徐庶的称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近年又有一种见解,认为诸葛亮因是汉沔地主集团代表,通过他,流亡军阀刘备才获取了最初可靠的政治资本——以庞德公为首的汉沔地主集团的支持,才初步地建立了蜀汉的武装,并进而建立了蜀汉政权(赵俪生:《史学新探》)。平心而论,此两说均不无道理。但是,都欠完善,它都以诸葛亮为主体,而以刘备为受体、将其放在次要位置上。其实,要弄清“三顾”主因,还得认明刘备真正的动机。没有刘备这种出格的超越行为,诸葛亮是不会出来的。“三顾”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刘备的一种权术、一种在长期实践生活圈获得的认同,即要依靠知识分子,可是有才华、实学的知识分子不愿与骄蛮的纠纠武夫合作,为此名望很大的刘皇叔一改常态,屈顾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山野村夫诸葛亮,有意示范于众,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形像,把自己扮成求贤若渴、礼遇下士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