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3):143-145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过去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本学)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实践"范畴,进而在建立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在理论上区别开来。因此,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自然界、人、社会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轨迹论说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是最集中地展现马克思实践观的最基本特征,即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特征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讲的实践范畴并不只是意味着人与外界世界之间的某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特质所在。实践造就了人的生存以及人生存的自我理解。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然、实然生存状态的考察确立了人的应然的生存之路,生存论意蕴的实践范畴蕴涵着对人类的终极信念和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唐忠宝 《探求》2012,(2):77-83,89
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去马克思化"的若干倾向,有些人对马克思本人学说中的一些范畴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如共产主义、自由、实践等。澄清对上述范畴的误解,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深刻领会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意蕴,另一方面也对当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孙强 《学习与探索》2007,3(4):12-16
在唯物史观当中,社会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基础的范畴。在马克思的哲学思考中,存在诸如人、物质、生产和实践等"多种"维度,但这些维度只有在"关系"的维度中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并不存在思考的"多元"维度,社会关系维度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一元维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面临的主要诘难是:实践作为一经验事实不能成为逻辑在先的初始范畴;自然界对于人的活动具有前提性,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其实,实践不同于一般经验事实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一切可能的"在者"的开启性,正因如此,实践才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本体范畴。自然界的前提性和优先性不足以成为物质本体论赖以成立的理由,相反,实践范畴之原初性的凸显,使其在本体论语境中失去意义。实践本体论所昭示的是"第三条道路",即介于思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与现象学—解释学具有相类似之旨趣的独特进路。它的确立宣告了那些未曾与实践"谋面"从而未能真正回归于实践的哲学的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6.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史上的古老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多次使用"实践"一词;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实践作为与理论相对的范畴提了出来;德国古典哲学家针对实践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特别是把实践纳入认识论尤为难能可贵,这成为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哲学创立的理论契机.马克思在对前人的批判继承基础之上,通过不同时期的著述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实践观,从生存论的意义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所追寻的目标在于人是目的性的存在而不是作为手段出现.前马克思实践观导致了近代认知主体性哲学主客二元分裂的思维方式,并进而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主体价值世界的分离,这是当代西方发达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所在.马克思的生存论实践观从根本上是对认知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因为,实践哲学是以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为基础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改变了以往哲学脱离现实的抽象性,能够使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对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作用,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这对当代中国具有极大地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由<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到<德法年鉴>时期的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再到<手稿>和<形态>时期的实践主体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正是在科学的实践观点基础上,马克思才彻底抛弃了唯心史观,建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眼中的人才由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得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8.
刘宗碧 《创新》2021,15(2):17-28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特点,在于把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价值的理论对象并由此建立相应的理论范式,这是对近代西方哲学变革和科学超越的结果.这种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方面就是在学理上把价值的对象从客体的"实体"转为实践的"主体",即"现实的人".按照唯物史观,"主体"作为"现实的人"是生产的,即以实践的方式存在的.价值现象产生于"现实的人"的实践之中,价值的理论对象只能是指人的实践的现实关系.实践的现实关系作为历史事实发生,它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价值事实,对它的认识需要在逻辑上实现真理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是马克思通过"主体"内涵的重构和由此建立新的哲学出发点来超越西方传统哲学而实现的.在理论范式上,提出对现实关系的分析就包含了价值关系的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命题是"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因此,"人的发展"或"人类解放"就是现实关系中的价值向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基于辩证法,从事物内在固有的必然联系的本质规定来看,价值就是人的实践展开出来的未来可能对现实超越(扬弃)的发展关系.唯物史观的各种命题或范畴都是蕴含了价值揭示的理论,它们既在"认识"上揭示了价值的规定,也在实践上规定了人的行动使命.  相似文献   

9.
<正> 西方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曲解为"实践一元论",说什么马克思把实践范畴提升到"本体"的高度,从而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由于确立了自然本体的地位,从而倒退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此, "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是一位真正的人道主义者,恩格斯是自然论者.他们把恩格斯歪曲为只见物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人的解放问题上存在两条明显不同的思考路径:一条是本质主义的;另一条是生成主义的。本质主义的思考路径,指马克思为人的解放预置了实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目标前提,人的解放就是人重新夺回并占有这种规定性。生成主义的思考路径,意指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现实生成的过程。这两条思考路径共同形成了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完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经济学批判展开了双重哲学批判:就马克思破解"人本身"的生存奥秘而言,他侧重阐发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本然性内涵,即"感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对象化"与对象"人化"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从而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话语模式;就马克思剖析"感性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来说,他注重阐释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实然性历史境况,揭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异化境况,并预见性地指出人类共产主义的解放趋向,从而超越了唯心主义的历史理论。通过深刻理解人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步实现了哲学观革命,创立了"感性实践"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真正的"历史科学",它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它的真正的思想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在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马克思的人类史观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对离开现代史观对人类历史作抽象研究。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最高表现,是最真、最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正是在这里才真正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离开了现代史观,我们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从一般唯物史观上升到马克思的现代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革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朱文婷  周泽红 《创新》2013,(3):28-30,48
马克思以实践辩证观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实践理论的认识上,他注重"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间的辩证运动;在对实践主体行为的定义上,他把寻求世界本源的活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活动;在对实践方式的把握上,他将实践具体模式定义为人类劳动。着眼人类实践、寻求辩证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规定,内蕴着"神圣"这一人之为人的生活向度,这对于处于理论成熟期之前和之后的马克思都不例外.1845年以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指定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使"神圣"之于人不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质点".神圣通过社会关系的三个维度而呈立体状,马克思哲学中的神圣由此而"活"了起来.追寻"活"着的神圣,这是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普遍形态,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特殊形态。在普遍形态上,马克思坚持物质本体论;在特殊形态上,马克思坚持社会生活本体论。社会生活本体论作为特殊的物质本体论,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整性和科学性。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而不是"实践人学"。  相似文献   

16.
胡莹 《学术交流》2012,(9):25-28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动当中,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学维度上重新梳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当中蕴含的自然-人-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而自然-人-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就是福斯特重建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在福斯特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进行生态学向度上的重新阐释过程中,将哲学视角扩展到马克思理论当中被人忽视的思想,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理论的完整性和深邃性,帮助世人向马克思本人的本真思想迈进了一步,使世人在生态学领域"靠近马克思",同时也为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困境提供了哲学范式上的致思。  相似文献   

17.
余华 《浙江学刊》2015,(2):135-139
追求为着"人的解放"的真实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从人类历史生存实践的深层根源,揭示了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方式,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即是人类实践公共性累积的成果,也是人类公共性发展的根本内涵与指向。与近现代政治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认为国家(广义的政府)并不必然代表"公共性",国家虽然是应社会公共性的要求而产生的,具有名义上的"公共性",但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国家的"公共性"是"虚假的",其实质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达致体现真实公共性的"人类化社会"。  相似文献   

18.
理论哲学的范式与马克思哲学关于“实践”的有限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的理论哲学范式是在"存在"本体论的逻辑终端中,或在"内在意识"的思维至上性中加以确立的,这就意味着西方哲学的范式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形态",是将自在世界或现实世界纳入"意识"范围内的理论描述和精神映象.这种理论哲学的范式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某种永恒不变的普遍性解释,这种解释是跨越"时空"的,超越"历史"的,因而在总体上具有"无限性"的特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方式与西方哲学的理论范式根本不同,其面对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这意味着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考方式既受着"时空"的制约,又有"历史"的因素参与,表明马克思哲学有其"现实"的"实践"的功能,而这一实践思考方式的本质是"有限的".从这一分析理路入手,可以从新的向度上进一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特质.  相似文献   

19.
人道主义概念虽然产生于近代,但是其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近代人道主义利用形而上学方法构建了抽象的人性,忽视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实践智慧",丧失了人的自我确证维度,使人道主义局限在了理论层面。从对近代人道主义的理解出发,马克思主义内部也产生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马克思本人既批判近代人道主义,即"理论人道主义",同时也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一种"实践人道主义",两者的本质差别,就在于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自康德开始,德国古典哲学回归到了古希腊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实践作为历史的中介与人自我确证的方式,张扬了人道主义的实践内涵。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其理论与旧哲学的本质不同,也就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蒋红群 《创新》2016,(6):75-82
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完整创立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在这部成熟的人学著作中,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崭新涵义,并围绕生产实践与人的本质、交往实践与人的历史、工业实践与人的发展、革命实践与人的解放四个方面,对一系列重大人学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由此发动了一场异常深刻的人学革命。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人学对于新常态下中国"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也不乏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