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特征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把握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想观,它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上,建立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科学把握上。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关注的一个国际化论题,在中国,各大高校也开始充分重视通识教育的现实方式。而当"慕课"进入中国后,它也给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启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似乎迫在眉睫。在通识教育与"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可以尝试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重新解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要素,旨在寻找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了针对"西方中心论"的批评浪潮,强调以全球眼光重新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重新定位前现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认识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源,成了海内外学者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同时,历史计量学、新经济史在欧美经济史坛大行其道,通过对历史上宏观经济回溯性的定量分析,加深对长时段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论述文化自信,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讲话中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一。准确认识文化自信,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就必须寻根溯源,探索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文化自信是以物质文化的现实基础,以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三个维度有机统一体,熔铸为实现民族复兴奋勇向前的文化体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侦探小说在西方社会诞生之初便有了以营利为目的、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的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中国时却被当时的知识分子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定位方面的差异,源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阶段,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从社会现实和时代需求出发给予侦探小说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作者在教授论文答辩时所作的报告。(Habilitationsvortrag)文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在中国业已存在的送礼贿赂现象。本文认为,送礼贿赂现象作为社会交换行为的一种形式,无论过去和现在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过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具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功能。送礼贿赂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正确地从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送礼贿赂现象,对于理解目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的过渡,理解中国现代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乃至理解整个中国现代社会,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家庭生产方式”(Domestic Mode of Production)是西方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界在研究传统社会及其变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理论模式。本文在吸收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讨这一理论模式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得与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也是一种小家庭农业经营(简称“小农经济”),以此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经济与社会关系。但中国小农家庭在内部构造、内部功能和外部社会关系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在分析它们时需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成为后现代之后席卷全球的文化批评思潮,由于其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学者们对后殖民主义的理解也都各异。本文在对后殖民理论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后殖民理论在西方语境中的对话对象和功能,并把它放到中国语境当中,说明后殖民理论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在中国语境行进,要在中国语境当中应用这个理论,就是一方面我们要做好理论的译介工作,真正地理解后殖民理论;另一方面这一方面的批评实践必须超越后殖民理论以"西方作为主体,东方作为他者"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正>西方建筑史教学在中国的建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开设"西洋建筑史"课程至1980年代初全国统一编写的"外国建筑史"教科书,"外国建筑史"教学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巨变。教科书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水平。"外国建筑史"教科书是在引介和解读西方的建筑史文献中逐渐形成,并在教学积累和独特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书写而成。其中包含的历史知识、建筑观念以及价值认识,不仅反映了建筑教育的发展状况,也是建筑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王朝社会曾经创造了人类物质及精神文明的最伟大成就,受到举世瞩目。但是,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我们的帝国显得落后专制,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一些仁人志士在改造中国传统社会的时候,借助西方舶来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与中国国情实现无缝对接,因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些事物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近代的建筑发展史中,由于殖民侵略,出现了中西方建筑交融的现象。哈尔滨作为最先被殖民侵略的城市,最先出现了中西方建筑相结合的产物——"中华巴洛克"。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将从客观的角度对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进行简单的概括。对"巴洛克建筑"的特点进行分析,深入解析巴洛克建筑与中国建筑相结合的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中华巴洛克建筑目前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今天讨论中国模式,有必要思考中国走过的每一步。只有经由历史的考察,才能理解中国模式是什么。若缺乏历史的分析,仅仅套用任何现有的分析模式,将很难得出理性的结论。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在回应西方挑战中,就开始了从传统帝国专制走向开明专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经典党建实践,与后革命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春党建",形成了一种历史的多维张力。这种张力既是党建传统的延续,也是新传统的开创,是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的统一。作为这种"敢为人先"探索的主体,浙江嘉兴的"青春党建"工程根据后革命时代去政治化、去神圣化、世俗化的实际,在对党外和党内青年群体的培养重点、活动方式、活动载体、活动内容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在理论上深入探讨这一实践,对于保持党的青春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彰显其存在的不足以求在后续实践中改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健 《社会学研究》2015,(2):1-20,242
本文在对亚当、吉登斯、贝尔特等社会学家的批判基础上,尝试揭示帕森斯社会理论的时间维度。帕森斯并不是一位结构功能主义者,他的行动系统理论实际上是对"结构—过程"的功能分析。时间是帕森斯社会理论建构过程中的内在维度。对于帕森斯来说,时间并非与秩序问题无涉,而是和互动、相互交换、变迁等相关。时间进入社会理论的方式之一是如何理解"现在"。一方面,"现在"的机制表现为新生性和社会性,涉及到分化、边界、关系和媒介交换等;另一方面,思维是系统在时间维度中实现转换的重要方式,而思维时间则是系统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提起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往往使人联想起"集体主义""团结""奉公""忠诚"之类的词。然而在进入近代社会之后,随着西方思潮的渗入,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体权益;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个人主义发展更为明显。而隐私作为个体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近现代日本人所重视。文章旨在通过从日本人的隐私意识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当代日本社会越来越显著的个人化倾向,并消除大众对日本人"绝对地公而忘私"这一错觉,让国人更加了解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和理解创造良好契机。  相似文献   

16.
残障观是社会对人类身心障碍差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与特定的社会形态相适应,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残障研究领域极少涉及身心障碍文化观念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残障观意涵的认识亦不充足,仅有一些关于其形成演变的讨论,而这些讨论也忽略了中国传统残障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下的真实意涵及演变历程.本文通过对两种有别于"新残障观"的传统残障观的阐述,尝试"还原"中国传统的残障观如何演化成现今公众所认识的样貌,指出我国传统残障观在目前国际主流残疾模式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而只是这些模式某种程度上的补充或注解.本文认为,历史上对残障观的片面解读和理解过程直接影响了社会对传统残障观的理解,强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残障观是新时期残障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残障群体和社会公众需要树立文化自信,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残障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残障理念以更新和发展固有的残障观念,完善我国残障者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促进社会融合及相关政策服务输送成效和残障者需求的切实满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新经济社会学进行重新解读的一种尝试。这一尝试建立在作者对经济社会学的独特理解的基础之上 ,即这一学科应该把自己的任务限定在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解读交易秩序 ,也就是说 ,经济社会学的议题应该紧紧围绕交易秩序来进行。本文归纳和整理了新经济社会学中散布的关于交易秩序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交易秩序应被理解为多向度的社会空间。这一多重空间除了包括传统的经济层面 ,还至少应包括政治和象征这两个相当重要的维度。本文还指出 ,对于这样一个多维空间来说 ,社会网络是最好的分析载体。  相似文献   

18.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人类均面临"资源枯竭"(Poyverty)、"环境污染"(Pollution)、 "人口爆炸"(Population)的"三P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现代建筑科学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环境工程"以及"生态工程"等学科的相互交叉发展中,其思潮逐渐发生了变革,规划设计思想、方法及实践由以往注重单体艺术处理,注重形式美,趋向于注重群体及整体环境的处理,注重生态环境与建筑景观的自然回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立;注重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媒介的精神功能,由此引发了对人类历史文脉的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全面的抗议、全面的反叛、全面的否定、全面的希望——这是六○年代西方世界千万青年人的情绪和信念,也是二十年后的我们几乎无法理解的一段历史骚动的最直接写照。六○年代已成既往。今天或许仍有人愿意肯定六○年代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已经无法用对我们有意义的语言来陈述,或许有人仍在缅怀当年空气中弥漫的叛逆精神和乐观心态,但又有谁能在历史的嗤鼻冷笑声中,重新为这种叛逆和乐观提供任何真实而具体的内容?二十年前激进抗奋、如火如茶的抗议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成了一段不闻声息、不见光热的历史轶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维度,也包括了环境这一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顾来重新理解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反思,检讨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缺陷与局限。中国经验与中国环境社会学存在着休戚相关、互相建构和重塑的关系,对二者互为映照的关系需要予以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