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北方战争中英俄关系频繁变动为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罕见。英俄关系变动的原因,除受历史客观条件制约外,两国外交决策也起着重要作用.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虽然维持了波罗的海的平衡,确保了18世纪与法国争霸的主要目标,但也培植了一个继法国之后与自己争霸世界的潜在对手。俄国彼得则巧妙而灵活地利用一切有利的客观条件,赢得北方战争的胜利,使俄国在短暂的20余年内,由野蛮落后的国家踏上近代化的道路,俄国外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彼得一世(682-1725年在位)和康熙皇帝(1661-1722年在位)是俄中两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两人在位时间比较接近,几乎处于同一时代,即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代。两人都好学务实,不尚空谈;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励精图治,雄才大略。两人都为推动本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彼得一世通过改革初步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拉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康熙皇帝则基本上完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由于中俄两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两人对当时两国内外形势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沙皇俄国的历史是一部侵略扩张的历史。从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前后三百七十年,几乎以每天五十平方英里的速度向外侵略扩张,至1914年它的领土达到了八百六十六万平方英里,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争夺世界霸权是沙皇俄国一贯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俄罗斯世界帝国的迷梦,沙皇政府一开始就把夺取拥有丰富资源、具有重要政治和战略意义的伊朗,作为其南下争霸印度洋和侵略南亚次大陆的一个重大步骤。早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沙皂俄国就开始向伊朗侵略扩张。从十九世纪初叶起,通过两次俄伊战争和长期的武力征服,夺取了伊朗的大片领土,攫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到二十世纪初它又同英国狼狈为奸,在伊朗划分势力范围,并进一步控制了伊朗,使伊朗沦为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4.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和各少数族来往频繁,融合紧密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兰州西方北方的少数族以游牧虏掠为生,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挑拨,隋唐以来形成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兰州不时受到侵扰,北方有突厥、回纥的侵入,西方有吐谷浑与党项族的内迁。安史乱后,河西陇右陷入吐蕃,直到宋代。在这期间,由于双方统治者的利害冲突,也曾经发生过战争,自然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唐代处理民族关系一般比较宽厚,因此,战争比起和平友好来说,毕竟是一时之事,战争绝不能代替和平相处成为历史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属东斯拉夫民族,曾共同生活在古基辅罗斯国家,13世纪蒙古大军的西征使俄罗斯和乌克兰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1654年,俄鸟签署《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并入俄罗斯帝国版图.自乌克兰归顺俄国之日起,沙皇政府一直试图取消乌克兰自治制度.经过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乌克兰自治制度基本消亡,《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成为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6.
1861年改革后,俄国贵族资产阶级化是俄国近代化的关键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俄国整个资本主义的进程,特别是农业资本主义的进程.正因为如此,认真研究俄国贵族资产阶级化,才能准确地揭示19世纪下半期俄国农业关系性质和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以及19世纪下半期俄国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仅就俄国贵族资产阶级化的历史条件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1861年农民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大改革"的开端。农民改革不仅影响了俄国大多数民众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俄国此后数十年的走向。若想深入理解农民改革,就必须厘清俄国历史上的农奴制问题。自19世纪上半期开始,俄国农民农奴化史一直是俄国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学者围绕俄国农民农奴化的确立和强化展开大量讨论,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包括农民农奴化的确立是通过法律途径还是非法律途径、17—19世纪国家立法在强化农奴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导致农民农奴化的深层原因三个方面。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更新,俄国学者将继续在俄国农民农奴化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8.
100年前的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俄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同时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以掠夺和战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以阶级对抗为主要社会呈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所带来的掣肘,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反思.十月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一种新的道路探索.十月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关于淝水之战性质的论争,近年来为学术界瞩目。本文作者认为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的前秦封建王朝对南方的东晋封建王朝进行的一次兼并统一战争,而不是氐族对汉族进行的“民族征服战争”或“民族侵略战争”。作者不以东晋为“正朔”之所在,也不以前秦为“僭伪”、“异族”和“外国”。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作者给苻坚以肯定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作者认为把中国古代历史范围内前秦对东晋的兼并统一战争和近代世界史上帝国主义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兼并战争相提并论是不正确的。对于淝水之战的讨论,究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但讨论的意义却超出了它本身的范围。因此,学术界对之予以重视就不是偶然的了。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俄国与西方世界建立起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现代化进程显著加快,经济发展顺利,俄国的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但由于对外战争和结构性改革以及特权阶层追求西方化生活,赋税提高,居民的物质状况恶化,生活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根据。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法的革命性。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实践标准内涵每一次丰富和发展都赋予了改革开放不同的哲学使命;从理论层面上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表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与晚清民办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和官督商办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应以民办经济为主.从各个方面大力促进其发展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的民办经济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观念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对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改变工商政策,以使民办企业成为新的主要投资者,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经济变革和清末"新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历史或历史逻辑起点对制度演化轨迹的影响,是通过塑造参与改革过程的社会公众(参与人)的信念而实现的,参与人(公众)信念部分但十分关键地决定着改革走向,因此,确保改革策略与公众信念的一致性是成功转轨的关键,这个“一致性”的说法就是“以民为本”。进一步,要保证所有领域的改革获得彼此协调性并取得最终成功,就应使与不同领域改革策略相一致的参与人信念彼此间出现最大公约数。改革并不意味着否定历史,它只是针对历史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创造性调整和转换。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中国应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近代中国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文化的学习历程,但都没有触及现代化的本质维度。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闷彷徨的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互为联结成为历史性实践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成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磨难开辟了现代化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从模仿到突破,从改革到创新,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以新的文明形态冉冉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不仅为解决自身发展难题也为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百年屈辱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及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积极倡导,已揭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所关注的诸多基本命题,并以其在新历史层面上的整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熙丰变法长期以来被人们称为“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在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重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学者们逐渐更正了这一称呼 ,并开始重视宋神宗与熙丰变法关系的研究。宋神宗因其锐意革新、且独具发动变法的权利 ,任用王安石筹划变法而成为变法的发动者 ;当变法遭到阻力、当宋神宗对变法措施产生动摇和怀疑时 ,宋神宗的态度与决策便决定着变法进程的进退缓急 ;宋神宗通过参与变法措施的讨论、做出新法的决策、监督变法的进行、亲自主持变法、调控变法派内部及其与反变法派的关系来全面指挥变法的实施。因此宋神宗是熙丰变法的主宰者  相似文献   

17.
杨敏  郑杭生 《社会科学》2007,1(1):134-139
我们处于一个由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变化引发和加剧差异的时代,改革与和谐是应对差异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对于中国社会变迁过程来说,改革是推进社会实践结构性变化的必要手段,和谐是引导这一变化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中国的改革正式进入了要缩小社会差距的新阶段,我们要超越短期、狭隘、权宜性的观念,促进改革与和谐的长久、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朱旭红 《文史哲》2002,19(5):94-99
俄国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意义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革命形势的急剧高涨 ,是马克思晚年关注俄国的重要原因 ,而当时俄国国内围绕着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则是其直接原因。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 ,讨论的是俄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事实上 ,在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上 ,马克思始终没有得出明确的和最终的结论。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完全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设想和思考 ,马克思的晚年思想并不能为后来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 ,它仍然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泛民族主义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而出现。泛民族主义在东欧斯拉夫地区,形成了泛斯拉夫主义。在19世纪中期以后,为沙皇俄国实行大民族利己主义的工具。泛斯拉夫主义的本质与性状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大民族与小民族的利己主义,在这场战争中可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20.
“中介”是最为常见的哲学概念之一,也是马克恩主义哲学中重要的范畴之一。1993年出版的《中介论——改革方法论》,标志着当代中国哲学中介论的诞生。这一理论为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哲学定位,对解决改革开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方法论意义,同时也符合邓小平“特色哲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