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粮食主产区出现利益失衡:“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呈负相关。利益失衡的原因为:粮食主产区为生产粮食承担的权利、责任与利益不对等,粮食生产对地方政府不仅没有税收,反而还要地方政府增加其配套补贴,也增加了地方政府发展工业和推进城镇化的成本。要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长效机制,中央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建立粮食区域补偿基金,加大向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健全和完善粮食主产区金融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2.
企业社会责任:财富共享的时代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华 《学术研究》2007,(12):68-71
在构建财富共享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财富共享,必须做到:企业国家利益一体化,这是财富共享的企业社会责任基础;树立企业公民观,在享受企业公民权利的同时,承担与履行"社会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关怀利益相关者,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和粮食安全工作的重点,对促进粮食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通过耕地保护、设施提档、技术升级、分区施策、政策保障,超额完成了产能新增目标,为我国粮食稳产保供积累了宝贵经验。新发展阶段下,粮食产能力图高位突破,面临着产量稳定增长、物质要素投入、政策激励效果“天花板”等方面的制约。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需要处理好产量与产能的关系,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量的积累形成质的飞越。为此,在提升思路上,要突破传统思维,转向集约提升、精准提升、绿色提升和机制提升;在具体举措层面,要在较长时间尺度下平衡短期和长期目标,在全国一盘棋全局观下明确分区提升任务,兼顾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和质量,注重核心战略技术研发与应用集成,强化全产业链减损与消费引导,以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带动支持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必须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监管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促进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元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当今城市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建设就是要人类遵守共同的道德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仁爱原则、平等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此,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观念;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6.
粮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密切相关,主要是由粮食商品生产和粮食商品流通构成的。粮食商品生产,是粮食商品流通的基础;粮食商品流通,是粮食经济运行的实现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研究我国粮食经济的发展问题,要侧重在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这两个领域。主要是解决生产和流通方面,在政策上、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其实质是国家与粮农、粮食产区和销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科技发展战略制定要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要充分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匹配;要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功能方面的协调与统筹;要考虑各类科研机构的协调与统筹;要考虑重点跨越和整体发展的关系;要将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适当分离,分类指导;要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创新和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保护和提高种粮积极性,是中国粮食安全之路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因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承载了“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任和多元目标,以及部分政策的实施机制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粮食市场扭曲严重、经济社会代价高昂、实际种粮者受益减少、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受困、合规性挑战和贸易争端等问题。据此,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将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重心转到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种粮者利益保障、主产区粮食产业集群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上去。同时,应积极探索“政策保本兜底稳预期、市场提质优价促增收、科技节本增效提效率”的种粮者利益保障机制,让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共保种粮者基本利益。这种政策的创新完善和转型升级,既能夯实粮食产能基础,也能让实际种粮者和主产区抓粮者受益,同时可提升中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系统性、精准性、合规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农民经济利益问题地位的重要性、影响的深远性、功效的联动性、现状的紧迫性、解决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民经济利益保护问题的系统性。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第一要系统地分析农民经济利益问题形成的原因;第二要加强对农民经济利益保护客体系统的认知;第三要构建农民经济利益保护的主体系统;第四要建立和健全农民经济利益保护的政策和手段体系。  相似文献   

10.
长期的价格扭曲,使得市场机制在粮食供需调节中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国家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导致粮食产销各利益主体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大量转移给粮食主销区和粮食经营者,从而影响了粮食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对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协调粮食产销利益关系,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对保护粮食生产者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储备的合理规模、布局与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经历了自由购销、统购统销、流通体制转轨、流通体制市场化四个阶段。明确国家粮食储备的目标和功能,是测算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的前提和基础。粮食储备作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粮食供求矛盾的变化情况下,储备政策构建的焦点不仅需要关注储备规模的优化。还需要对粮食储备在中央一地方、产区一销区以及品种结构间的合理布局和配置进行深入探析。现阶段必须构建有效的政策框架,确保企业、农户合理的储备水平,避免出现社会储备主体储备不足导致的市场短缺,以及“反向操作”对国家调控政策效果的扰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铜镜的纹饰 ,从史前的齐家文化谈起 ,重点叙述铜镜发现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六朝、隋唐时代的铜镜纹饰。从历代铜镜纹样风格的变化中 ,找出相互间潜在的演变关系 ,以及当时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现了铜镜纹饰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粮食获取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粮食获取能力还较低,发展变化趋势也较为不利。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粮食生产能力低、购买力水平低,以及交通通信、家庭规模、社会关系等因素导致其粮食获取能力低。导致粮食生产能力低的因素包括贫困地区耕地资源稀少、土地贫瘠,科技投入低,财政信贷支农不足,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等。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投入少,居民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低导致其收入少、粮食购买力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分析了烧结钕铁硼材料晶粒的形成机制和与磁性能的关系,介绍了烧结晶粒聚集长大对元器件使用的影响,提出了控制晶粒大小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杂粮生产大国,但杂粮的产业化发展水平还较低。针对当前影响杂粮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化种植难度大、市场交易成本高和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障碍,应着力构建以种植适当集中、依托产业组织和实施品牌战略为主要内容的杂粮产业化体系,以促进杂粮产业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需要、带动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发挥杂粮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对晚清的漕粮运输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八国联军侵华,占领津京等地区,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导致漕粮海运中断,并转而将部分漕粮向山西、陕西运送.其次.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朝廷被迫与联军签定<辛丑条约>,偿付巨额赔款,清朝的财政体系完全崩溃.为筹措赔款,清廷不得不颁布"漕粮改折诏".虽然江浙后来又恢复本色100万石,但漕运制度已经遭到致命打击.再次,为节省费用,清廷开始采纳铁路剥漕的方式,结果成为继轮船之后,漕粮运输工具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简言之,义和团运动是晚清漕粮运输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跨世纪中国粮食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珂珊 《阴山学刊》2001,16(5):6-10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了粮食的发展阶段和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对策,对试图探讨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养殖业的发展对饲料的供应提出了数量、品质、时间等诸多要求,而占饲料成本80%的原料粮供应成为当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面对我国部门分割、地区封锁严重,粮食流通不畅、粮食产业链短小等诸多问题,文章着重对当前饲料原粮供应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推广成功模式、创新供应链建设、协调原粮供应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加强粮食产销区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粮食进口增加以后的利弊分析和相关因素分析,认为未来20年内我国的粮食进口大体将保持在 3000~3500万吨左右,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但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影响。提出了加入WTO后,必须来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粮食价格问题通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冕堂 《文史哲》2002,(2):33-48
自秦汉以至清代,我国每石皮粮(如南方的稻谷,北方的粟谷、高粱)的价格为:汉代30—130钱;魏晋南北朝250—500文;初唐至盛唐50—200文,唐后期200—400文;北宋200—700文,南宋1000—1500文;明初250—300文,明中后期400文。清代顺康之际300—800文,康乾时期1000—1600文,嘉道至清末2000文以上。总体而言,各个朝代的前期尤其是初唐、盛唐和明代,经济繁荣,政治鼎盛,此时的粮价格外低廉平稳,人们多有谷贱伤农之叹。汉初每石皮粮三四十钱,明清初期均为300文上下。由于明清的斗桶比汉代的大四倍,因此,经历近二千年,粮价实际变化不大。此外,粮食地区差价很大,大城市与小城镇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