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中国,"革命"似乎并不是一个"好词"。《周易》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总觉得有强辩意思在。直至孙中山出,"革命"渐成为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新词。这是孙中山的伟大贡献,也是后来国民党史观建构的基础。由此检视国民党主导编写的近代史,革命,包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都与正统史学渐行渐远,清政府、满洲贵族承担了中国落后的原罪,孙中山、革命党成为救世主,晚清叙事逐渐脱离正统史观、王朝史观,叙述主线不  相似文献   

2.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教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理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根据国民党一大决议,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3.
梦名 《金色年华》2007,(1):61-62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叫汪精卫。此人在青年时代因行刺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成为名噪一时的“志士”,又作为孙中山逝世前“总理遗瞩”起草人而赢得国民党内的普遍尊敬;大革命时期,他是国民党“左派”领袖;抗日战争初期当上国民党副总裁。叫嚷“革命的往左边来,不革命的快走开去”的是他,高喊“人人抗战、处处抗战”,甚至不惜焦土抗战的还是他。也就在这同时,配合蒋介石杀害革命人民,投降日寇,帮助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仍然是他。他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绝妙的反动政治投机分子,典型的汉奸、卖国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4.
父母双亡的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了比自己大七岁的孙中山之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给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密函,甚至从事秘密运送枪支弹药之类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相似文献   

5.
到过南京中山陵的人如果细心点且又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就会发现宏伟壮观的中山陵缺少孙中山先生的墓志铭。何以竟会出现这样的憾事呢?说来也是有些缘故的。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开,天下哀悼,山河同悲。灵柩暂放于北京西郊碧云寺。两年后,北伐成功。南京国民党政府即筹划为国父孙先生营建陵寝,拨出大笔专款。年余后,中山陵竣工,它占地干余亩,陵墓形如倒扣的洪钟,气势雄伟庄严。  相似文献   

6.
君云 《当代老年》2006,(3):54-55
中山陵的“博爱”二字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其由来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有着一段渊源。1906年9月,在友人引荐下,于右任与孙中山相识相知。自此,于右任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成为孙先生的亲密战友.  相似文献   

7.
为中国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这句话是孙中山说的,指的是与他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陆皓东。 孙中山出生手广东香山县翠亨村,陆皓东和他是同乡,两人自少年时代就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他们曾经结伴到香港求学,双双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又一起到天津向李鸿章呈上孙中山写的雄心勃勃、匡救时弊的《上李鸿章书》。他们也曾携手去北京考察,切身体会到皇朝的腐朽。  相似文献   

8.
迪夫 《炎黄世界》2011,(8):32-33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中,我国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把他历年来创作的分散敬立于国内外大型的10多尊孙中山像按原尺寸复制集中,分别在广州辛亥革命纪念广场、中山市翠亨孙中山故居展出。人们在瞻仰孙中山先生光辉形象的同时,也发现曹崇恩教授对创作孙中山像情有独钟,是目前国内创作孙中山像最多的雕塑家了。  相似文献   

9.
张建 《当代老年》2014,(7):37-37
毛泽东一生留下诗作无数。其中,《沁园春·雪》饱含怀古励今、气吞山河的豪气,是其代表之作。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准备从陕北东渡黄河。当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时,联想到当时的革命形势,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当时,这首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毛泽东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期间,毛泽东拜访了不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其中,就有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和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后又因民主言论而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的柳亚子。  相似文献   

10.
明同  日娣 《炎黄世界》2009,(2):64-67
孙中山基金会与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2008‘天下为公’两岸行”,是一次高品位的学术交流之旅。广东派出的学者19人,与台湾方面的学者真诚地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其中的焦点是:孙中山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孙中山是不可替代的两岸民族振兴、促进统一的共同旗帜。 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破例在中央党部大楼亲自会见广东交流团全体人员,他坦然地说:“你们是第一批进入中央党部的大陆客人。”  相似文献   

11.
肖自强 《老年人》2004,(5):36-37
陈赓和宋希濂都是从湖南湘乡走出去的战将,陈赓是共产党的大将,宋希濂是国民党的“鹰犬将军”。两人虽然走过的人生道路不一样,但相互真挚的情谊却延续一生。1923年初冬时节,当时的长沙育才中学的考场上坐着两个穿青布衣衫的青年,稍高的是宋希濂,略矮的是陈赓。听说孙中山派人在长沙招考一批有志青年到广州受训,两人不谋而合,在考场巧遇。因同为湘乡人,他们一见面便觉得格外亲切。不久,两人都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招考的人对他们说,广州是革命根据地,由孙中山领导,革命政府欢迎你们去,只是眼下经济拮据,路费需要自筹。于是,陈赓和宋希濂联络了…  相似文献   

12.
<正>汪逆遇刺,弹留后脊汪精卫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时间较早,又因谋刺摄政王被捕入狱,几乎丧生,名声远播国内外。他一直看不起上台较晚的蒋介石,曾成立"国民党改组派"反蒋。直到1931年底汪蒋合流,蒋主军,汪主政,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  相似文献   

13.
吴志菲 《老年人》2010,(2):38-39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一生多次到过香港。香港是他年轻时的求学之地,也是他革命思想萌芽和革命事业发轫之地。可以说,孙中山的一生与香港有着不解的情缘。  相似文献   

14.
“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的知识及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在漫长的革命、流亡与从政生涯中,孙中山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15.
胡文 《炎黄世界》2013,(6):23-23
1955年3月15日,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卫立煌,从香港抵达广州。此前五年,他一直在香港过着隐密的生活。卫立煌原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名卫兵,后来成为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曾任第一、二战区司令和中国远征军司令等要职。  相似文献   

16.
陈树人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又是国民党元勋。他追随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出生入死,历任广东省代省长、国民政府秘书长等高层职务,却无心功名利禄,致力绘画,自谓“艺术为国魂,推陈出新,予将以此为终生责任”。  相似文献   

17.
鲁南 《老年人》2010,(4):36-37
1924~1927年,在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孙中山先前提出并力主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苏联政府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给予中国革命以援助,同时,还先后派遣130名军事顾问到中国直接参与和指导革命。  相似文献   

18.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其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与苏联打得火热。为“纪念”孙中山,也为了更好地“支援”中国的革命。苏共决定在莫斯科开办一所以孙中山命名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年秋,学校开学,首批有三百多名中国学生入学。学校开办时,全称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孙逸仙大学”或“孙大”。1927年,国共分裂后,又改名为“中国孙逸仙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相似文献   

19.
一代伟人的历史见证──瞻仰上海中山故居刘宝彬上海的香山路(原名莫利哀路),远离繁华闹市,幽深而宁静。半个多世纪前,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女士曾在这里居住。今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这是一幢深灰色的西式小楼...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失败前后,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发生了巨变,从认为共和建立则革命使命完成,到最终服膺于苏式"党国"模式。这两个不同的孙中山,究竟是孙自身的突变和断裂,还是历史和现实逻辑的必然结果?辛亥百年,传媒热心,带动相关领域之外的很多朋友也来关注辛亥革命、民国肇建。而关注辛亥革命、民国肇建,自然会关注在此一而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