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西民间印染的主要工艺及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湘西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勤劳、聪慧、朴实、强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及民族审美意识。在众多的传统工艺及图案中,都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潜在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工艺品,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是对一组价值艺术品的总称,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它包括的种类很多,有染织、服饰、雕塑、编织、纸工艺、民间绘画等。工艺品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其创造性和艺术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成果。湘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这些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内容丰富,大多工艺产品都是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而进行加工创造的。如根雕、石雕、竹编、棕编等。  相似文献   

3.
田茂军 《民族论坛》2008,(11):24-25
<正>银饰是湘西曲族人民最为喜欢的传统民间工艺品,银饰的加工是湘西地区传统的手工技艺。在四月八的节日里,苗族妇女必穿盛装,盛装必佩戴银饰。银饰从佩戴形式来看,可分为头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脚饰、手饰等不同部位饰品,每一部位的组件又有多种形式。银饰都是本土苗族银匠精心设计并加工制作而成,体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美学意韵,成为民族的外在标示与独特的徽记。  相似文献   

4.
晓阳 《民族论坛》2009,(1):28-29
<正>2008年12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据此国家标准,普洱茶必须是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而按照国家质检总局今年5月发布的公告,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普洱、西双版  相似文献   

5.
正苗族锉花,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锉出具有纹样图案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是用凿刀锉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湘西苗族锉花,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着锉刀下的湘西风情。  相似文献   

6.
踏虎凿花是湘西苗族人民用心灵和挫刀创造出来的具有湘西特色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凿刻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纹样图案的民间手工艺,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文章从踏虎凿花的背景分析切入,对踏虎凿花的传承谱系与发展加以深层探究,通过对踏虎凿花几代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介绍以及对其代表性作品题材、工艺特征进行描述和解析,展现踏虎凿花艺术在纹样、构图、内容、应用等方面的演变历史,探索其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为泸溪地区踏虎凿花的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踏虎凿花是湘西苗族人民用心灵和挫刀创造出来的具有湘西特色的艺术,它是以独特的工具和加工工艺在纸上凿刻出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纹样图案的民间手工艺,传承着苗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文章从踏虎凿花的背景分析切入,对踏虎凿花的传承谱系与发展加以深层探究,通过对踏虎凿花几代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介绍以及对其代表性作品题材、工艺特征进行描述和解析,展现踏虎凿花艺术在纹样、构图、内容、应用等方面的演变历史,探索其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为泸溪地区踏虎凿花的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初生公牛犊肉及其副产品的加工和利用做了探讨。公牛犊肉可作为肉制品的原料向,尤其与猪肉配合使用,效果更好;一个初生犊牛可采集无菌血清800-1300ml;从犊牛第四胃中能提取皱胃酶,促进乳业的发展。小牛胸腺、肾脏、睾丸、皮等资源也可利用。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微量矿物质添加剂预混料制作的原则、配方、配制技术及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0.
湘西民间谚语与传统社会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军 《民族论坛》2005,(6):37-38
美国语言学家拉·兹古斯塔在《词典手册》中论述民间谚语时说:“谚语的主要特点,在于表达某种积累起来的经验,或者概括化的观察,或者给人以忠告,它通常以隐喻的方式表达这种意思。”湘西民间谚语丰富多彩,涵盖了土家族、苗族、白族、汉族等民族各个方面的生活。从内容上看,可以分时政谚语、生活谚语、农事谚语和风土谚语四大类。时政谚语主要表达了湘西人民的时政态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性,表明了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时政的评价。生活谚语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从总体上看,…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13,(8):63-63
经过现场考察、专家评审等程序,日前,湖南省发改委正式公布湘西地区开发第四轮拟定省规划产业项目189个,其中湘西自治州产业项目44个、张家界25个、怀化57个、邵阳55个、永州8个,项目涉及工业、农林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物流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湘西背篓     
黄青松 《民族论坛》2007,(11):34-35
<正>放眼湘西,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湘西背篓了。如果说青山绿水是湘西写在蓝天白云下琅琅上口的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精灵。(一)在湘西,背篓是人们劳作的最基本的工具。山多、山高、山陡,背篓一上肩,山多不要紧,这山爬了爬那山;山高不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在解决蒙古族人民吃炒米难的工作上已取得很大进展。截止去年11月中旬,全区糜子生产已超额完成1981年糜子收购计划;并积极改进炒米供应和加工工艺,努力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以糜子为原料的炒米,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主食之一,尤为广大牧民所必需。在五十、六十年代,内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机械加工企业根据国际标准偏差加工工件,由于受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工艺能力下降,工程等级降低,不能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而配合尺寸公差中心范围加工法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笔者论述了机为加工的质量特征分析,通过实例论证了配合尺寸公差中心范围加工法与传统加工方法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蓝印花布是湘西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遗产,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永放光芒的艺术珍宝。湘西蓝印花布作为我国民问印染的一种加工工艺,由于蓝白分明、花纹清新、运笔自然,朴素美观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蓝印花布,具有丰厚的本土性,浓重的民族色彩,正如湘西人的朴素平淡、纯洁自然而又使人觉得古朴清雅,韵味无穷。湘西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印染技术之一,据史料记载,蓝印花布是宋元“药斑布”、明代“浇花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蓝印花布“以布抹灰药而青,候干…  相似文献   

16.
湘西女人     
彭学明 《民族论坛》2007,(11):32-33
<正>走进湘西,湘西女人是最让人牵挂的。湘西的女人朴实、土气,一如山里的一颗石头或山花,没有丝毫人为的雕琢和装饰,不管风怎么吹日怎么晒雨怎么淋活计怎么磨,湘西女人就是水灵灵的、绰约约的,洋溢着最为引动人心的生命气息。如果你有时看到一个或两个不怎么引动人心的,一打听,保证不是湘西的,那是外地来这里  相似文献   

17.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湘西人家     
<正>(一)湘西,在沈从文的笔下是一幅风景画,在黄永玉画中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地方。这里的山水比别处明秀,这里的女子比别处清纯,这里的歌声比别处甜美,这里的美酒比别处醇厚。天高,云淡,山远;水田,木屋,炊烟。一个个村落傍水而立,一条条小路伸向云端。  相似文献   

19.
王晓华 《民族论坛》2008,(10):57-57
湘西纸扎最早出现在唐初,清末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时期。湘西纸扎造型生动,色彩鲜明,形式独特,一切真情美意物化其中。本文结合湘西纸扎艺术的历史源流和发展过程,探析湘西纸扎独有的美学品格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蓝印染,是湘西民间传统而古老的印染技艺。在土司王朝统治湘西的800年里,民间印染工艺与湘西人日常生活紧密相伴。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加快了湘西的发展进程,中原汉族文化技术的进入也加快了湘西印染工艺的发展进程。到19世纪下半叶,整个湘西的染织行业,从业人员达到数万人,这个时期成为湘西民间染织行业的鼎盛时期。经过历史的洗礼,如今,湘西是湖南省唯一完整保留民间蓝印染工艺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