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盟历来是福建高度重视开发的传统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订后,福建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东盟已成为福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福建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争取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建人 《创新》2007,1(1):7-11
回顾2006年在中国和东盟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背景下,双方经贸关系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对2007年可能影响双方经贸关系的若干因素作了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对2007年双方经贸关系的走向作了展望,指出在东亚经济合作出现新机遇和世界及东亚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情况下,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将快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士新 《创新》2012,6(5):122-125,128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近年来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正成为东亚地区整合的重要模式。这不仅体现在中国与东盟以及日本、韩国为预防东亚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努力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的进程中,更体现在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双方关系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对构建东亚地区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对支持东盟在地区合作中发挥领导者作用的立场不仅稳定了双方关系,对构建东亚新秩序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求》2017,(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及其城市合作机制建立起来的国际沿海经济带。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各自发展战略目标的创新实践,也是双方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东盟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又面临相关合作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数字治理滞后于合作需要、存在巨大"数字鸿沟"和其他国家激烈竞争等挑战。为此,中国与东盟应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加快各方政策深度对接,共商数字经济合作规划,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区域数字治理,防范和对冲其他国家干扰,提升双方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南太平洋地处中国外交大周边,构建良好的南太平洋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独特的外交环境以及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现状,中国应坚持将南太平洋地区作为"经济伙伴"、"政治依托"和"安全保障"的战略定位,抓住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合作愿望,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尽管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发展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在各自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将会继续得到提升,从而为双方关系持续、稳定、深入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彦  王辉 《学术交流》2004,(12):80-8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新举措。但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亚太经济合作格局的复杂性、东盟区域内部合作的矛盾性、中国与东盟在贸易与吸引外资方面存在的竞争性、双方增强互信的艰巨性以及国际政治及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对其的影响等等。在充分认识困难的基础上,中国与东盟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区域合作形式的关系;中国要认识到帮助东盟发展的必要性,实现双方互惠互利;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其经济的互补性;增进沟通和互信,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协调域内外国家关系,加强中日韩互助合作,最终顺利完成亚洲的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已迈入新时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东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东盟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点地区,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当前,中国与东盟可以逐步实施"一带一路"与东盟共同体蓝图、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各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是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新的增长点,也是推动构建更加紧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有利抓手。中国与东增区在成为合作伙伴的十余年中,双方资源上的互补极大地带动了双方的经贸往来;中国与东增区在基建交通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不仅改善了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吸引力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进了双方人员往来。但与此同时,双方的合作也面临着其他合作伙伴竞争、原生性发展困境束缚以及地区安全冲击的挑战。未来,双方需要通过深入对接各自的发展战略、强化双方的安全合作与人文交流、逐步完善合作的协调机制,保障中国与东增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陆建人  蔡琦 《创新》2019,13(2):45-54
人文交流是发展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基础,现已成为双方关系中继政治安全、经济贸易后的第三根支柱。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在机制建设、文化合作、教育合作、旅游合作、体育合作、科技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果。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合作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强;民间参与度较低,限制较多;教育合作领域有限,层次结构欠合理;人文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足;民众相互了解仍处于较低水平;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有待提高。为改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建议加强交流机制建设、加强相互包容和信任、共同投入资源、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加强民间外交、规范旅游秩序、简化签证手续等。  相似文献   

11.
陆峰 《创新》2010,4(4):30-33
中国和东盟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仅是中国国家整体外交的需要,也是中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与东盟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主要表现为银行边贸结算和互设金融机构。中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机遇,完善合作机制,分三个层次展开与东盟国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  相似文献   

12.
白积洋 《创新》2009,3(11):12-17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如期建成,这是中国和东盟深化合作、建立全面稳定合作关系的重要标志。与欧洲联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不同,中国和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要走出一条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之路,就要整合产业结构,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企业成为经济合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其研究大都集中在与东盟密切联系的地区,例如东北亚(中国、日本和韩国)和"东盟+3"。通过加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从中国—东盟发展历程看,"中国+东盟"合作模式为区域经济合作带来诸多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在东亚不同的经济合作模式,即“10+1”、“10+3”以及“10+6”中的经济利益。分析结果表明,从直接的贸易投资利益、间接的宏观经济利益以及其他经济利益来看,中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利益最大,其次是在东盟的经济利益,而且中国在日、韩、东盟的经济利益都远远超过在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的经济利益。然而,从国家经济安全利益来看,印度、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对于中国的铁矿石进口安全至关重要,而日、韩、东盟则对中国的成品油进口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比研究中国从“10+1”到“10+3”、以及从“10+3”到“10+6”中的经济利益增量以及成本增量,本文认为,“10+3”是对中国最有利的一种经济合作模式,其他合作形式对中国也有重要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应适当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有赖于平衡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周边外交在整个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分别以中国亚洲贸易格局调整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例,论述了贸易、投资如何与安全合作、地区合作相互促进,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快速增进了东南亚、中亚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而投资贸易关系的深化又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日渐均衡的相互依赖阶段。  相似文献   

16.
秦爱玲 《创新》2010,4(5):22-24
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中越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紧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广西作为中国通往越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有着其自身的发展优势。广西政府、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发展对越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目前也是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日关系逐步转寒回暖,无论政治交流氛围,还是经济合作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这离不开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及时调整对日政策,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对中日关系缓和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安倍首相访华及习近平主席出席大阪G20峰会之后,两国政府在努力建设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上达成多点共识。中日双方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平台,进一步致力于深化经济合作,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共同培育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加速东北亚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