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相结合产生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印度大国理念的形成。印度人民党上台以来,改造了印度教传统思想文化,以“大印度主义”为新印度教思想文化特征,努力把印度建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2.
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印度教与印度民族主义相结合产生了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印度大国理念的形成.印度人民党上台以来,改造了印度教传统思想文化,以"大印度主义"为新印度教思想文化特征,努力把印度建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3.
董波 《学术论坛》2012,(11):210-214
口语、文字(书写系统)和高级宗教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发展的三个层次。东南亚可考的语言主要分属南岛语系、南亚语系与汉藏语系。古代东南亚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婆罗米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三大系统。与汉字相伴的是来自中国的儒学和汉传佛教;与婆罗米字母相伴的是源于南亚的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密宗和婆罗门-印度教;与阿拉伯字母相伴的则是伊斯兰教。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基本内容,是将自己多元的基层文化与多种外来较高层次的文化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华人众多,中国宗教文化对华人的影响十分深远,长期以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人宗教文化。华人宗教文化渊源于中国宗教文化,并有所发展。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宗教文化的深厚、博大及其较强的辐射能力。(一)早期移民将深厚的乡土情结与虔诚的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的最初形态。移民是中国宗教文化向东南亚扩展影响力的最重要的载体。中国向东南亚的移民很早便开始了,而大规模的移民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居民,凭着地理优势和舟揖之便,更是率先结伴飘洋过海。…  相似文献   

5.
论东南亚的相对统一性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指亚州东南部地区,在地理上,整个地区被山川、海洋分割,这种特性使东南亚难于出现大一流的政治局面。由于人种、民族、语言、宗教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又形成它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带来了东南亚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并造成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文化类型上的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6.
王善英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8(4):106-110
马克斯·韦伯基于对世界诸宗教伦理的研究目的,在考察了西方的新教伦理和中国的儒教伦理之后,接着考察了印度的宗教伦理,主要是印度教伦理.韦伯认为具有传统主义、仪式主义、拒世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冥思、巫术、偶像崇拜等理念的印度教伦理,没有能像西方的新教伦理那样,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并进而促成其理性主义的兴起,反而对理性主义产生了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教在东南亚濮文起本世纪30年代末,中国广东潮州出现了一个名叫德教的民间宗教组织。40年代后期,德教开始传入东南亚,并迅速兴盛起来,成为当今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宗教社团,其社会作用已引起海外学者的瞩目。德教创立于1939年,创始人为广东潮阳县商人杨瑞德。...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相辅相成.然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从未涉足东南亚,伊斯兰教却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文章以史为基础,指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既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的东进传播,又有郑和下西洋的西进传播;并着重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原因、载体、方式等进行分析,寻求文明传播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姜玉洪  李晓航 《北方论丛》2007,1(2):105-109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总代表着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印度文化是独特的宗教文化,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深刻的内省性、极大的包容性,印度的宗教和哲学密不可分,宗教哲学是印度文化的灵魂。印度文化是印度人的生存方式,是印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运行机制。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将使印度文化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刻。  相似文献   

10.
蒲瑶  彭树智 《人文杂志》2006,(5):124-128
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相辅相成。然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从未涉足过东南亚,伊斯兰教却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40%、超过2亿是穆斯林。文章以史为基础,指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既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的东进传播,又有郑和下西洋的西进传播。着重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原因、载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求文明传播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福建有着悠久的宗教历史和门类繁多的宗教及其流派。目前,除了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宗教和民间信仰。这些宗教和民间信仰,不仅在历史上对福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宗教现象,并对宗教现状进行正确估计和客观分析,把握其发展趋势,这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现阶段宗教进行合理调适,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福建与全国一样,其宗教状况是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密切相关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意义上讲,《因萨蒂经》能使我们了解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以了解到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古代维吾尔人的多元宗教文化、宗教哲学思想、语言以及接受伊斯兰教前夕和伊斯兰教进入时期的宗教斗争。  相似文献   

13.
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古罗马,分别是后世的西亚———东南亚宗教文化圈和欧———美西方文化圈的发祥之地。远在古史传说时代,这里的先民便通过长期的口耳相传,各自创作了下列的伟大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希...  相似文献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多民族共居自治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四大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穆斯林文化——融汇交流之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萨满教、摩尼教、祆教、道教等)在此有着漫长而复杂的传播演化、兴衰更替的历史,形成在多民族共居基础上的多种宗教共存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多民族共居自治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四大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穆斯林文化——融汇交流之地。宗教做为文化交流的晴雨计,在新疆有着漫长而复杂的传播演化、兴衰更替的历史,并且最终在本地区形成多民族共居基础上多种宗教共存的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段后才出现的社会现象,最初的原始宗教观念是原始人类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在自然力面前束手无策而产生的。从原始宗教开始,人类社会宗教的发展经历了氏族—部落宗教→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这样一个演进的过程。新疆地区的宗教大体上也是沿着这一轨迹传播、发展的。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新疆宗教的历史和现状的概略论述,以展示出自古迄今该地区宗教的轮廓,从而便于我们对新疆纷繁复杂的宗教情况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和认识。 1、原始宗教观念的出现,古代的萨满教和祆教。  相似文献   

16.
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儒家文化思潮的浸润与影响,产生了中国伊斯兰思想文化,使中国伊斯兰教具有自身的特色,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国家和地区伊斯兰教的特点。一方面它仍是伊斯兰教,虔诚的穆斯林们照样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遵守宗教功课,其表现出的浓烈的宗教感情与宗教气氛和其它国家的伊斯兰教并无二致。另一方面它又适应中国的国情,具有中国或西北地区所特有的其些宗教观点、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和礼仪方式。伊斯兰教同民族问题紧密相连。我国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可、塔塔尔、  相似文献   

17.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8,21(4):17-22
关于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中印西方学者已提出种种意见。此外,佛教在印度从未成为一统天下的宗教,在与婆罗门教互争雄长的过程中从未获得过压倒性的优势,这是佛教最终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之一;佛教虽然是作为反婆罗门教的“异端”出现,但其主要教义却出自婆罗门教的思想,后在发展过程中为争夺信众又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许多东西,这更成为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在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时,随着对外扩张的开展,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统治集团内王朝思想的出现,遂分裂为什叶和逊尼两大派,逊尼派为正统派,是个多数派。苏非派也属于正统派。苏非派的宗教神秘运动,“几乎与伊斯兰教产生的同时出现”。①而“有组织的苏非团体於八世纪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领土上出现,大概首先在库发和巴士拉。九世纪下半叶,苏非运动的中心是巴格达。此后,苏非派的学说传播在北非、西班牙、中亚细亚和伊朗、印度,最后传播到东南亚”。②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者认为,印度传统文化有利于印度的社会转型,譬如,印度文化中有许多适应现代社会的哲学精神,包括惯于争鸣的宗教传统,容忍异端的价值体系,立足世俗的公共理性,质疑一切的证辩精神等等.本文从深入解析印度式民主的文化渊源,以及深受印度教影响而形成的"印度价值观"入手,探讨这些相关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能否为印度带来软实力的问题,以便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中印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传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达摩西来,一苇渡江,于是,禅宗的真谛便从印度传到了中国。而被尊称为六祖的广东人惠能(638~713),以一首传遍天下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又把这印度土产的宗教,变成了真正的中国式的宗教——禅宗(南宗禅)。于是,惠能得五祖弘忍衣钵,往岭南教化众人,弘扬佛法,其时为唐高宗咸亨、上元年间(674~675)。 湖南毗邻岭南,历为古佛教胜地。南宗禅的产生和传播,对湖南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