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来着”在句中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一些学者直接把“来着”叫做“句末助词”或“句末语气词”。我们发现“来着”有用于句中的情况,特别是有能用于定语从句末和中心语之间的情况,这是所有语气词都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我们说这种“来着”不能看作语气词,把“来着”全部划入语气词的做法是不太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义分为两类:一类表弱建议,同时带有无奈意味;另一类表随意.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表随意的"得了"可以与表随意的"好了"互换,而表弱建议的"得了"与妥善处理的"好了"不能互换.语气词"得了"源于"就得了"的简省,演变环境决定了它情态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尹洪波 《江淮论坛》2011,(3):172-176,141
在西方语言学界,语气(mood)是指动词为区别说话人对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事件或状态所持的不同态度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属语法范畴。情态(modality)是一个语义范畴,指说话者对某一命题、事件或状态等的信念或态度。语气是表达情态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非唯一手段。学界对二者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在语气名目下所研究的许多东西基本上都属于情态。汉语“语气词”所表达的不是“语气”,而是“情态”。也许把汉语的句类看作是言语行为(speechacts)类比看作语气类更合适。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以言语行为类型为标准区分句类,比以语气区分句类更具普适性。至于口气,本文认为是超音段(super-segmental)性质的语音特征,如说话的高或低,轻或重,缓或急,严厉或温和等。  相似文献   

4.
汉语史上“无”取代“不”,并最终演变为疑问语气词“吗”,与它们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关。“不”的否定语义强度明显大于“无”,“不VP”远多于“VP不”,而“无”一般不能与“VP”组合成“无VP”。南北朝时期,“乎”、“耶(邪)”等疑问语气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限制了“不”向语气词演变;而入唐以来“乎”“耶(邪)”等明显萎缩,给“无”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语气词не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否定语气词,是俄语所有语气词中最常用的一个。在口笔语实践中не除了表示“否定”这一中心意义以外,还可以与其他语法手段相互配合在具体的句子结构中表达非否定意义.本文从十个方面分析не的非否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汉语常用语气词及语气对应类别表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发生偏误的原因一般来说,对母语是英语或其他西方语言,没有像汉语一样的语气词的语言的外国留学生,他们在学习语气词、对汉语句子的语气进行理解时常遇到很多困难,这学习者感到困难、容易发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语气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不清楚语气词是虚词,它在句子中是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必须和实词结合起来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7.
传统语言研究一般把"哩"字作为语气词来考察,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考察"哩"字的话语功能,"哩"字在话语交际中体现了三种功能,即引发话语标记的功能、表达不同情态的功能和作为焦点标记的功能。从文化的角度着眼,"哩"字的使用体现了一定的等级关系,是一种话语交际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80年来我国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研究的历程,重点考察不同时期学者们主要论著的主要内容,然后,从结构、语义和表达几方面入手,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述”的组合和聚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是语言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有 专名 者”是古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中“者”的词性,语法学家历来说法不一。大致归纳起来,有“指示代词说”“、具有代词性质的关系词说”和“语气词说”三种观点。本文在调查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种成说,并结合当代语法学研究新成果,试图阐明“语气词说”的合理性,并对王力先生有关语气词“者”字的解释作了必要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般将语法成分“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本文认为“了2”应该再分为“了2”和“了3”,带“了 2”的语言片段能被更大的语言片段包容,“了2”不是语气词;“了3”是“了2”和另一个语气词的合音.  相似文献   

11.
表现语气的句调各方言相似,中外各语言也基本一致,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陈述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古今汉语句调也应基本相同.语气词是与句调共同来表达语气的,其字调受句调控制.上古汉语中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与语气词的字调有比较整齐的对应,陈述句用上声字,一般疑问句用平声字,这应为上古字调的反映.上古平声和上声有音高的区别,平声是升调或高调,上声是降调或低调.语气词中没有入声和去声字,入声的缺位是由于塞音尾不利于顺畅表达语气.上古上声大量作语气词则说明其没有塞音尾,上古语气词主要是阴声韵(少数几个为阳声韵)也说明上古阴声韵没有塞音尾;去声问题比较复杂,其性质待考.上古语气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的是该时期的声调状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重要的语法概念和人际功能的体现手段,情态在话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仲裁员可藉此在调解中表达观点和态度,实现不同的人际意义。结合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理论和汉语中情态的特点,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两方面入手,对19场仲裁庭审语料进行研究后得以明晰,仲裁员使用的情态资源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语境依赖性。不同阶段使用不同量值和类别的情态操作语,可增加仲裁员的回旋余地,调解人际关系。同时,超越词汇层面的情态附加语可调节仲裁员对命题的投入度和评价,是仲裁员直接或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立场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现代汉语助词“了”的用法持不同的观点,原因主要是对形式与意义之间的紧密关系关注不够。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对“了”字的用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较为系统地揭示其语义和句法功能。结果表明:“了”作为助词在语义层次表达经验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经验意义涵盖时态、体与结果意义,人际意义涵盖语气类型及语气语势意义,语篇意义指其语体使用特点;在句法层次,“了”可用作“助动词”“谓体延长成分”或“语气词”,有时系不同成分的重合体。  相似文献   

14.
语气词“口览、叻、哩”等的使用是陕北方言选择问句的主要特点,连词并不重要。由于所插入的语气词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陕北方言的选择问句可以表示多种多样的体貌意义。本文对陕北方言选择问句的结构特点及用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情态"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情态的语言资源和行文规范各不相同,在进行情态意义互译时,译者应适当调整情态的语言表达,运用灵活的翻译策略重构原文的情态意义,动态地实现情态表达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6.
范明华 《中州学刊》2003,(3):142-147
“自然”在中国古代文艺和美学理论中是作为一个价值范畴来看待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最高的美。“自然”一词兼具“必然”与“自由”双重含义 ,这是其成为美的主要依据。作为一种美 ,它表现于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 ,简约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是这种“自然”之美的主要特征。同时作为一种创造法则 ,它要求排除一切反自然的人为因素 ,通过去“心”、“物”之蔽消除一切对立和限制 ,以显现出天地万物固有的真实和生命。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助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可以以形式句法为理论工具进行深入的描写和刻画.语义上,认识情态助动词可细分为典型、非典型和边缘三个子类,且其“典型性”与其历时演化方式的特殊程度呈负相关.句法上,在仅表认识情态义的特定句法环境中,典型认识情态助动词“可能、应该1”和有标记的非典型认识情态助动词“会1”的句法特征具有一致性:后接CP子句,且该子句成分前置都属于非论元移位.认识情态助动词在子句成分分布等方面体现出的句法表征差异应归因于其演化过程的特殊性和演化方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司法强调客观、具体和可描述化.同时,强制性的要求现实世界必须符合该“司法规则”,否则,即为其所否定.但是,语言并不是先在的,更不是事实的唯一表现形式,司法单纯地要求事实的语言化和书面化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古代的司法曾经极大的承认并运用情态证据;情态证据的运用也在现代司法尤其是西方司法中广泛存在.情态证据运用是一种对非语言因素的司法回应.情态证据具有即时性、依赖性、难以描述性、特殊效力性和可促成性.情态证据分为语言性情态证据、情感性情态证据和展示性情态证据.在证据归类上,语言性情态证据属于证人证言,情感性情态证据属于物证,展示性情态证据则当然属于展示性证据.  相似文献   

20.
语气词He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否定语气词,是俄语所有语气词中最常用的一个.在口笔语实践中He除了表示"否定"这一中心意义以外,还可以与其他语法手段相互配合在具体的句子结构中表达非否定意义.本文从十个方面分析He的非否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