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稿不同意则鸣所说的凡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就是“向唯物主义进攻”,“倒退到主观唯心主义那里去了”的观点。 作者说:用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来取代以至否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是不科学的。在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1980年第二期则鸣同志在“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中,提出“只有在人们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或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的观点,这是一个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认  相似文献   

3.
《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发表了《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一文后,一些报刊发表文章,围绕“认识的源泉”问题开展了百家争鸣。对立最为鲜明的两种观点是:有的同志认为“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甚至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一些同志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说“客观实在才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似乎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从表面上看,这是关于“认识源泉”的争论,仔细一想,不止于此,这个争论关系到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区别等问题。因此,这个讨论很有意思,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问题,讨论正在深入展开。在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才能划清同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界限。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个命题,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对“实践第一”观点的曲解。现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期望指正。  相似文献   

5.
认识源泉的双重涵义沈晓珊对认识的源泉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是大家非常熟悉又普遍接受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实践不是认识产生的源泉,认识对象才是人们认识产生的源泉,实践是人们的认识产生的途径。对于...  相似文献   

6.
张华金、马积华同志在《关于认识源泉的几点看法》(《文汇报》80年7月25日)一文中,既承认“物质第一性的原理作为认识论的根本或首要前提是决不能忽视的”,又认为认识源泉“具体指的就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这个动态因素,而不是指离开人类实践活动而存在的那个世界本源或认识客体”。他们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同时也是认识的最终泉源。对此,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进一步商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则鸣同志的《再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五期又发表了一组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我赞同姚伯茂同志的观点。这里,再补充几点看法。 第一,“认识源泉”是什么? 有的同志认为:“认识源泉指的就是认识的本原,认识的客观内容是哪里来的。”这种把认识的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是近些年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的哲学著作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否定列宁在这部书中做出的卓越贡献,认为把认识的本质了解为反映乃是直观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基本特征,《唯批》没有超出这一点。受其影响,国内有的同志也提出:“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从这一见解出发,主体势必被理  相似文献   

9.
积累是否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这是关于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中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大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另一种观点只承认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不认为它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持以上不同观点的同志,对其观点所作的论证又各不相同。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笔者曾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1期上发表《也谈认识的源泉》一文,认定“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这一命题实质上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源泉观,而只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源泉观。不久前,褚静宇、王之璋同志撰文(见上海《社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出了理解现实的人和人与现实生活世界关系的新的世界观,对此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生存论转向”等观点;其二,认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与核心,马克思哲学并未超越“本体论”,而是开创了本体论的新视阈,对此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观点。就后者而言,对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建立起自我本体论存在着相互抵牾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仅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或核心界定为实践还不够,实践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过程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则鸣同志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载《社会科学》80年第2期)反对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指责它导致唯心主义的产生,其论据是不足的。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们的观点是和《驳文》截然相反的。关于什么是实践,《驳文》说:“有人要我们来回答什么是实践,如同要我们来回答‘什么是吃饭’,‘什么是穿衣’一样地  相似文献   

13.
我觉得我们与则鸣同志的分歧,集中在三问个题上。本文想就这些分歧的问题发表点肤浅的看法,向则鸣同志和其他同志请教。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命题,是水火不相容的吗? 则鸣同志认为,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水火不相容的,而与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路货色,所以,他认为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就必须批判“实践是认识的唯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宣扬“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以此来搅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达到转移和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目的,把人们引入不可知论的死胡同。近年来在有的书刊中也可以看到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就有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认为则鸣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驳过了头。他说:则鸣的文章只把“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属于方法或条件(当然是极重要的条件)性质的作用”而否定了“只有实践……才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道路”和“社会实践在  相似文献   

16.
在实践唯物论的讨论中,有的论者断言实践观点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实现了本体论的转换,即从传统物质本体论转变为实践本体论”,唯有实践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我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抬高实践,贬低辩证法。针对这种错误倾向,本文着重论述:离开辩证法,就没有科学实践观,并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辩证法和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本质特征,只有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结合,发挥整体功能,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方法…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有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一切唯物主义派别都主张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这种观点是不能令人同意的,因为它把不同派别的唯物主义认识泉源观混为一谈。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泉源观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泉源观有着质的区别。认识泉源观的发展同历史的发展是一致的。“每一时代的理论的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955年版,第23页)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上海《社会科学》发表了我的《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并就认识的源泉问题展开了讨论。后来我在出差途中又读到了刘奔同志《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以下简称刘文,载《哲学研究》八○年第九期)。刘文的主旨是探讨“究竟如何理解认识的来源问题以及认识来源问题和真理标准问题的关系”。刘文岂只是对则文“不敢苟同”,而且认为“则鸣的观点并没有超出直观唯物主义”,“由此可见,不懂得实践的特性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会闹出多大的笑话”。鉴此,我写《再驳》以回答刘奔同志。  相似文献   

19.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哲学界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关于实践的定义众说纷云,有十几种之多。在这些不同观点的论争当中,大家都使用了“客观”、“物质”和“客观世界”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不相同。例如,有的同志把“客观世界”理解为实践主体(人)以外的“外部世界”或“自然界”;而有的同志则认为实践的主体(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应包含在“客观世界”之内。很明显,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引起对实践概念认识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弄清“客观世界”、“物质”概念,以及它与实践概念的关系,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