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贷款难、担保难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构建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合作机制,向"三农"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其次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特点,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创新性金融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资金短缺、资金非农化与信贷支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支农服务 ,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与农村资金非农化并存的现状出发 ,并结合目前信贷支农服务中出现的资金需求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改革许多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农村信用社有许多缺点。为了避免这些缺点,许多人建议将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但如果再建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容易使农村地区更难得到贷款的支持,所以建议在农村信用社下一步的改革中设立两级的农村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供求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与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解决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农户小额信贷经历了近8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建立供求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农信社、农户及供求结构矛盾方面来分析我国小额信贷供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小企业贷款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指出小企业贷款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而就金融机构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作为我国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村信用社如何面对银行业的全面开放的新挑战,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情.本文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系统阐述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管理体制、市场变化、业务经营和金融环境等方面挑战,并提出具体创新措施,以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兰香 《南都学坛》2006,26(2):102-104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当前国家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正经受着市场的冲击和时代的考验,做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对农村问题的解决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应做到:转变观念,调整战略,拓展农村信用业务;采取措施,化解风险,保全农村信用社资产;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实施农村信用社素质工程等。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小企业发展经验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为之瞩目。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小企业借助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提供的担保支持,可以顺利地从相关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本文从小企业合格性审查、贷款的用途、贷款的偿还、贷款金额和费率、贷款申请程序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分析了普通小企业担保贷款,然后又对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小企业特种贷款项目进行了介绍分析。其目的在于对中国的小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提供一些借鉴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试点改革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全国首轮试点改革省份之一的山东省(泰安市)所属120多个农村信用社的股权设置、法人治理以及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表明:产权改制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明显好转,资本收益显著提高,存、贷款数量大幅度上涨,同时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农村信用社账面不良贷款呈稳步下降趋势;农村工商业的贷款规模迅速上升,而且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农村信用社此轮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体制的改革,总体上讲是利大于弊,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进一步落实“因地、因社制宜”的基本原则,寻求适应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产权体制及运行组织模式;改制后各地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仍存在很大差别,中央银行票据兑付条件应当进一步具体化;地方政府在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方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将税收减免与支持“三农”挂钩是亟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金融扶贫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和政策性银行来实施。甘肃省2012年以来扶贫行动中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参与。本文调查了甘肃省商业银行扶贫贷款的经典案例,以及对扶贫贷款模式分析后发现:商业银行特色产业扶贫贷款效果良好但结构单一,企业带动扶贫模式缺乏长效机制,大型商业银行农户扶贫贷款可持续性差,政府与银行合作管理贷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政府对扶贫贷款全额担保贴息制度不利于农村市场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小企业融资缺口和来源特征的调查分析,小企业融资难存在典型的规模和年龄特征。对小企业初创和当前融资来源以及融资意愿的比较发现,尽管伴随企业成长,融资方式的选择有所扩展,但依然存在深度的融资难问题。对贷款来源的分析表明,基于"硬信息"的小企业贷款技术的发展,大银行对小企业的融资比例超过小银行,但小企业依然很难从大银行获得长期资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高技术小企业的特点 ,结合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不同环境 ,分析高技术小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不同的竞争态势和生存发展状况 ,探讨高技术小企业在网络时代的成长优势 ,思考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规模问题 ,为未来企业组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不同规模银行贷款行为的差异与要素组合和成本差异有关。大银行技术水平和资本/劳动比例较高,规模经济效应使它们选择可依赖资本投入对借款人进行数量评估的交易型贷款。小银行虽然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但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关系型贷款的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因而会经营依赖于软信息做出贷款决策的关系型贷款。鉴于小企业更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此,解决小企业贷款问题需要有与之同步和健康发展的小银行。  相似文献   

14.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但其服务农村经济的职能远未充分发挥,在经营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考察、研究和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模式,对加快和深化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处理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问题、国家政策扶持问题、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等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经济的发展催生小企业的壮大,融资难问题成为阻碍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法律法规完善,需要整体金融环境的改善,需要小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而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的瓶颈.本文通过揭露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提出完善农村金融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混合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何合理确定贷款价格,是当前中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其服务对象是农户及农业生产,而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的担保和保险等中介机构均不发达,员工素质相对不高,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会计数据不准,如果直接使用国外常用的利率定价方法,许多项目无法获得准确数据。在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利率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银行常用贷款利率定价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具体特点设计出一种新的贷款利率定价方法——基准利率加成定价法,阐述其设计内涵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研究对指导农村信用社建立高效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意义重大。国外学者们从市场结构、银企关系和风险管理等不同侧面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定价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许多定价模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贷款利率定价理论体系。国内对贷款利率定价的关注比较晚,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研究很少结合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特征和转轨经济的特殊国情,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进行研究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9.
"信贷+保险"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能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和涉农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满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借款主体、保险公司和政府四方共赢。文中就完善安徽省农村"信贷+保险"运作模式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进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其在旧体制下积压的深层次矛盾不断出现,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信贷业务的发展,已经影响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风险不仅有自身制度的缺陷还有盈利性目标与政策性目标冲突,行业内部体制管理混乱,破产失灵与道德风险,信贷管理落后等,化解这些风险需要通过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调整贷款的比例以及结构,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以及健全监管制度,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等手段抑制风险,以利于农村信用社稳步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