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动态描写",是指对人物处于活动状态时的描写。它与静态描写的区别就在一个"动"字上。即通过变化着的容貌、姿势、神态等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品质。描写时,要结合中心的需要,随着事件的发展,重点选择好"动"词。  相似文献   

2.
"动态描写",是指对景物处于活动、发展、变化状态时的描写。与静态描写正好相反,这种描写最适于表现那种紧张、激烈、次快、悠扬或烦躁、不安、厌恶等气氛与情调。动态与静态往往交错描写,使景物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栩栩如生,有声有色,充满生机与活力。写好动态,关键是抓住景物发展、变化的差异,用好动词。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是一位以性爱描写见长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在这些情色描写的背后,他对女性形象进行了阳具化、性物化和被死亡化的男性书写,隐藏了他隐秘的厌女情愫.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探讨了诗歌艺术中动态静景描写的艺术手法,并将这种辩证手法归纳为景物描写中的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三种,运用典型诗例揭示了以辩证手法描写动态或静景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其中有着丰富的女性形象描写。物化描写,是希腊神话作为话语,发挥禁止的语言和真理意志等一系列规则的体现。通过这些规则,希腊神话对现实中的女性形象建构,起着规训作用。这一规训的最终结果则是:女性在个体形象建构过程中,对男权控制的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6.
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用法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动量词"把"在北方方言中的使用范围要大于普通话中的使用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二者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动量词"把"在方言中的一些用法就进入了普通话,并且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动量词"把"的在普通话中句法功能变化的描写,可以揭示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所达到的特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是从两方面展开他的理论分析的:一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另一方面,对这种物化现象导致的“物化意识”进行了剖析。我们先来看看卢卡奇是怎样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的。第一,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中对物化现象的分析是从剖析商品出发的。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在他成熟阶段的两部伟大著作中,从分析商品出发,从整体上描写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属于支配形式的地位”,所以“在人类历史每一阶段,没有一个问题不能最终追溯到商品的问题,也没有一种解答不能在解答商品结构之谜中发现。”因此卢卡奇指出商品概念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个经济范畴,这种抽象的经济范畴是资本主义客观经济事实的反映。对待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对我国读者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然而,他的名气斐声本国文坛。他的作品对拉丁美洲和欧洲当代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主要成就在短篇小说,其作品大多是描写动物化的人物故事、神化幻想和心理问题,作品的背景则主要是人世间的幻境,情节充满恐怖,荒唐可笑。但是,这些作品却有着深刻的哲理和现实性。近年来,国内对他的作品正在不断的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
"物化"强调审美创作主客体"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具审美体验意味的重要范畴。"物化"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境界,只有经历了"物化"的过程才能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的"物化"论对主客体平等的思想超越了西方的"移情"说,显示出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动与静是指写作中的表现手法。动,就是对动态事物的描写;静,是指对静态事物的描写。新闻写作要多写动态事物,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新闻写“动”,是把新闻写活的基础。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里藏动。因此新闻写作要完全写动,绝对地写动,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好。反过来在写动的同时,适当地写静,动静相济,不仅可以使动态事物更显其动,而且可以使静态事物本身也具备一种动态,这就叫写静得动,写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现代汉语"动核结构句"和"非动核结构句"为重点,从"形"、"构"、"义"的角度,描写了动核结构句和非动核结构句在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关系方面存在的"同形同构同义"、"异形异构同义"等8种关系.一定的语义变化要求一定的句法形式与之匹配,特定的句法形式承载特定的句法关系与语义关系,因此,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不可能完全做到一一对应,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形式.  相似文献   

12.
阿塔威在《锻炉上的血》里通过情境力量场与种族环境的相互作用,揭示好人是如何变成坏人或恶魔的致因和客观规律。人格毁损情境力量场、生存情境力量场和物化情境力量场相互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路西法效应的多种表现形式。从社会伦理学来看,在社会关系物化、亲情关系物化和生态环境物化的社会环境里,物化者在物化他人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物化,以"去人性化"的形式把生存空间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社会环境和文明退化的求生状态。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物内心情感,思想性格外在物化的直接体现,闻言而知人.文章通过对唐传奇中一些优秀作品在人物语言描写方面所表现出的高超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深化作品主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以供后学者承继、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6,(4):108-110
小说和人物通讯虽然分属文学和新闻两个门类,但是它们同属叙事文体,都以人物形象塑造和事件讲述为中心,都以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为主要表达手法,所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讲述故事和拟题的技巧等都可以灵活地运用到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使人物通讯的人物"活"起来、事件"动"起来、题目"靓"起来。  相似文献   

15.
“动_1 得 名 动_2 ”与“把 名 动_1 得 动_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说明本文描写的是“得”字句的两个小类:“动_1 得 名 动_2”与“把 名 动_1 得 动_2”。我们以其相互转换关系为依据,将两类相关格式分作若干小类并做了详细的描写与语义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本文可以看作是对李临定先生《现代汉语句型》有关细节的补充。需要注意的有两点;(1)“得”后的“动_2”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  相似文献   

16.
萧红走上文学之路后,即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命运.其作品通过描写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不幸遭遇,从个体生命的无保障和生命理想及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揭示出生命的悲剧以及愚昧、麻木的灵魂在物化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文源于道"是一个古老命题.根据对"道"的不同理解,各家形成了其相应的文学观.本文在比较易学、儒学、老庄"道"论的基础上,指出庄子文学观的特质是根于无为、虚静的"境界"之"道",是源自动静与天地同流的"大化"之"道".道"化"生万物,万物"化"而入道,就是"物化".在道的物化背景下观照文学,就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物化文学观".物化文学观,重视文学的道缘与化境,破解文学的僵滞与现成.文学缘道而生,向道而化的本质决定了其重化、求真、尚正的本真品格.这也构成了庄子"物化"文学观与儒家"尚用"文学观及老子"法自然"文学观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交换"与当代人的人性生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人面临人的生命本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当代中国人则因现代性发展的不完全,面临更加严峻的人性生成问题。蕴涵于马克思人性观念之中的人的"本质交换"的生命活动方式是人性生成的基本方式。当代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是人的"本质交换"正、负双重效应的悖论性表现,是人性历史性发展的必然阶段。当代人需要通过现实的本质交换实现人性"物化"向"人化"的转换,走出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同时,作为西方哲学中的一种生命意识,人的"本质交换"观点也是当代中国人人性未来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诗人徐玉诺善于采用类如超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无意识的直觉写作与非物化倾向的心理描写来表达对现实生活、乡土世界或自我意识被摧毁的忧虑,其文本也因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冲突与张力而别具特色。他的一些"梦幻"之作,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主义深切关注与现代主义诗性追求纠结下为新诗文体与效用方面所做的尝试,也为我们呈现了公共修辞语境下诗人是如何曲折出了独有的私人修辞。  相似文献   

20.
互比描 写法     
"互比描写"与自比描写不同的是:它是不同人物在同一阶段或同一情况下的肖像对比描写,属于横比。也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这种描写,可以使人物各具特色,显示差异,是在"同一"之下的"不一",最能揭示人物的经历、思想、情感和品质等的差异。描写时,关键是抓住一个"异"字写出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