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从宗教文化及其产生背景入手对东西方宗教文化及价值取向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着重阐释了东西方宗教文化及价值取向的深刻内涵——道德与承担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通过重新理解康德和柏拉图的哲学 ,批评其两个世界的划分而转向印度教的“梵我合一” ,从而从基督教转向东方宗教和直觉主义。其意义在于打破了东西方宗教的隔离 ,推动了西方哲学和宗教向东方宗教的交汇。东西方哲学和宗教都应该克服各自的局限 ,为全球时代的哲学重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儒教是一种以敬祖为特征的“民族宗教”,它与敬主为特征的“世界宗教”基督教,有许多宗教功能方面的差异。 “敬祖”是人类在幼年时期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所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类经过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血缘氏族社会的粘合剂。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趋势,“祖”的地位可谓“天上人间”。在西方,萌芽状态的“祖”最终被“主”取代,在东方,萌芽状态的“主”则最终让位于“祖”。东西方宗教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便是“敬祖”导向了“祖先崇拜”,而“敬主”则导向了“上帝崇拜”。我们不妨把东方宗教(儒教)称为“祖的宗教”,而把西方宗教(基督教)称为“主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何玲丽 《理论界》2008,2(3):182-184
婚姻制度与婚姻法生长于不同传统文化的大树上,东、西方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律规制问题上受到不同的民族习惯、风俗传统、宗教渗透、法律观念与传统等的影响,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脉络和轨迹。在这些千姿百态的文化差异中,宗教因素或者可以成为解读东、西方婚姻法律文化差异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澳门存在宗教僵侧,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澳门家教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独特的地方:它保存有中国最为古老的原始宗教遗迹,又是东西方宗教文化交融最早,也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它是研究东西方宗教文化交融史的一个不可分得的范本,它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拟就澳门宗教文化身份的变化问题谈一些看法。在生在群落的精神定位中,宗教们值是民众精神凝聚的核心。澳门的宗教格局经历了从本立宗教门多元宗教演变的过程,这实际上意味着,澳门民众也经历了对不同的宗教价值进行选择和认同的过程。本土宗教的延续和加强…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西方宗教和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宗教和民族文化。东西方宗教和文化领域里的博弈日趋激烈。继承和发展我国追求社会理想的文化传统,保持我国宗教信仰的民族特色,努力实现我国追求社会理想与宗教信仰自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和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澳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澳门这块葡人"居住"的中国土地上,通过长期碰撞和交融后所形成的一种典型的多元性文化."澳门文化"在其历史的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方宗教与中西学校的并存、及在鸦片战争后东西方不同文明的进一步融合与认同,使澳门成为了中国近代一座典型的多元文化型的国际商埠,并为我们今天考察和研究近代以来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实施范例.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小说《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实际上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丰富而隐匿的,应该说《边城》主题具有对话的多样性,即小说从东西方文明的对话角度,从东西方宗教精神,从隐秘的中国现代精神的角度揭示了《边城》主题对话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边城》主题隐秘的对话走向敞开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是比较宗教社会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对东西方的宗教文化分析产生了深远的意义.通过对韦伯作品中基督新教、儒教、道教的跨文化比较,重点分析它们在伦理观上与资本主义经济契合上所具有的差别.反思传统文化与东亚模式、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美学:独立与启蒙的双重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美学:独立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薛富兴东西方大致相同;虽然古代哲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人类审美活动的思考,但作为独立自觉的学科形态,美学的产生则是近代才有的事。在西方,美学的兴起是中世纪宗教衰落的结果;在中国,自王国维、蔡元培和鲁迅等人将西方美学理论系统地...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中文报刊。最初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代表,以宣传宗教,传播教义为目的。至《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办刊宗旨中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传播科学知识成了主要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办刊的活动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继续调整办刊宗旨与方针,不再以宣传宗教,而完全以传播西学为宗旨。而西学也有了扩大,除了科学技术知识,又介绍了大量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传教士们的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原因:其一是为了消除中国人的排外心理,协调与中国人的关系;其二仍然是为了迂回地宣传宗教。  相似文献   

12.
区域振兴,系于教育;教育振兴,政府有责。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版图逐步凸起,东中西并进的局面形成,高校区域合作与发展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高校区域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区域振兴发展总体战略的提出正好为我国高校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使高校区域合作日趋完善,在区域振兴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需要当地政府、市场和区域内各高校相互之间达成共识,找出对策,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推动高校区域合作的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东西方德育内容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和动向。通过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三大德育内容板块的横向比较,以及对东西方德育、社会主义德育和资本主义德育这两类异质性德育的纵向比较,分析当代东西方德育内容的特点,把握今后德育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德育内容的调整创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用情志教育和知的教育、生活本身和生活工具等说法来说明东西方教育的差别,偏好情志教育(即生命教育)。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他在思考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过程中,受到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认识到教育即生命,把生命的教养看作乡村建设的意义之一。把梁漱溟的教育观念放在现当代中国思想史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发现他对教育观念的思考走的是一条生命教养的道路,预示着超越启蒙与救亡范式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说他已经完成了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追求素质是90 年代的世界大趋势。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素质都有激烈的讨论。虽然整体趋势在于强调素质的个性化、人本化、弹性化和多元化,但东西方对素质要求的侧重点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实际上是可以互补的  相似文献   

16.
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5年新加坡独立 ,鉴于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和东西方冷战的制约 ,新加坡采取了追求认同东南亚、认同马来亚、迅速“脱华”的政策。华语虽是新加坡多数民族———华族的母语过 ,但新国家领导人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考虑 ,未将华语定为国语 ,华文华语的使用价值每况愈下。 2 0世纪 90年代后 ,国家重新重视华文教育 ,采取各种措施 ,提高母语教育水平 ,但华族的母语教育前景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17、18世纪时,东西方几乎同步发生了商业革命。西方地中海沿岸首开风气之先,而东方两淮盐业则提供了康乾盛世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并培育出灿烂的盐业文化。西方的商业革命很快转入工业革命,而东方则失去机会。我们应总结历史教训,为21世纪东方世界的腾飞作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意义上,莎士比亚和曹雪芹的作品分别代表着东西方文学的最高成就。两位文学巨匠各自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红楼梦》均被视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灿烂夺目的瑰宝,而他们在这两部不朽之作中所分别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和贾宝玉也因其独特的性格魅力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中两个个性解放的先驱形象。他们的反叛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乃至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8,(1):106-111
“视点西移”指近20多年来《西游记》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由“西域”这个概念扭结起来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领域。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误读,是近百年来《西游记》研究踟蹰不前的根本原因;而纠正误读之后,《西游记》研究打开了相当多的全新领域,一个复杂丰富,舒展有序而又能够融受现有基础资料的成书演化线路也被初步勾勒出来。对于更具文化纵深的进展,我们有理由期待。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earnings inequalities within dual-earner couples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 drawing on household-level panel data from 1992 to 2016. It has three aims: (1) to analyze how the partner pay gap (the pay gap between partners within one household) has developed over time, give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whether the extent of inequality and temporal development vary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2) to explore variation in the partner pay gap by male partners' absolute earnings; and (3)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level determinants of earnings inequalities within couples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ir relevance vari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as well as by male partners’ absolute earnings. We find women earn substantially less than their partners, and our regression results find no indication of a declining partner pay gap. Besides substantial varia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our results also reveal important group-specific variation in the extent of the partner pay gap as well as in its determin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