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皇权对三大政治集团的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末年皇权对外戚、宦官和官僚士大夫都加以重用,亦加以防范,基本上形成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的政治均势和相互制衡的政治体系。不论哪一个政治集团侵犯了皇权,都会遭到打击。此时期不仅发生了“党锢之祸”,亦发生了“外戚之祸”和“宦官之祸”。桓、灵二帝基本上可以运作皇权  相似文献   

2.
东汉王朝发展到后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外戚的专横,宦官的擅权,地方官吏的凌虐百姓,使得社会政治陷入极度的动荡不安之中。广大的农民群众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于是不断起义,与地主阶级进行生死博斗,终于发展成为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摧毁了外戚和宦官更迭把持着的东汉政权,为曹操的建立霸业创造了条件,而社会上浮现出这一批热衷于政治的文士,也为曹操的完成  相似文献   

3.
葛承雍在《不应一概贬斥东汉宦官》(《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中说:“近两年来,史学界论及东汉宦官的一些文章,颇见功力。但往往出于针砭时弊的用意,时有贬斥太过,不符史实之处,而且有的文章似乎走向了观点与言词都偏激的极端。”他“不赞成这种研究方法,更不同意由此而得出的结论。”葛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考核制度是人事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督促官吏忠于职守的有效措施 ,是知人善任的基本途径。历代有见识的政治家、思想家往往非常关注职官的考核问题。王符是东汉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其著《潜夫论》中论述的官吏考绩问题 ,提出了很多益人心智、发人深省的见解 ,在我国自先秦至两汉 ,尚无出其右者。本文就王符的职官考核思想作一探讨。一、知贤之近途 ,莫急于考功  东汉末年 ,外戚、宦官擅权 ,吏治腐败 ,阀阅取士 ,察举不实 ,选贡非贤 ,考绩制度名存实废。处于社会下层的布衣文士王符对东汉后期的政治昏暗深恶痛绝。他在《潜夫论·实贡》(以下…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与汉末荆州政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刘表自北军中侯出为荆州刺吏,在军阀混战中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兴平二年(195年),诸葛亮年方十四,随叔父诸葛玄投靠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死,子琮降曹,诸葛亮出山,开始了辅佐刘备鼎足三分的事业。诸葛亮在荆州的十三年,是诸葛亮学习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汉末荆州政权对诸葛亮的成长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一、荆州政权的政治基础东汉末年,在外戚和宦官争斗之后,军阀董卓又控制了朝政,各地或以“勤工”为名起兵,或划地自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是有名无实了,刘表就是在这时出任荆州刺史。当时…  相似文献   

6.
"诸葛之成规"是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也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诸葛之成规"既是承接东汉中期以后士人政治理想,也是刘备、诸葛亮反思汉末政治的结果。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后主逐渐放弃了"诸葛之成规",并以宦官、外戚、东宫旧臣统领蜀汉政权,打破了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赤壁之战即属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表面看来,赤壁之战是封建地主军阀集团之间的一场大搏斗,如果我们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则会看到它是东汉末年社会结构发生局部变化而引起的强烈震荡.而这种震荡的震源,则是来自封建生产关系量的变革.生产关系的量变,不但从经济上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构成,而且由于地主世家与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从政治上影响了东汉封建政治的权力结构,提出了权力再分配的需求,构成了东汉社会结构震荡的深层原因.东汉地主阶级的构成是多层次的,从身份性来说,有身份性的地主世家、有非身份性的豪族地主和一般地主;从其对政权的关系来说,有统治阶层、有非统治阶层.因此,地主阶级内部各种利益集团、各层次之问的斗争也显现出多层面、交插性特点.在统治阶层中有外戚与其它地主世家利益集团的斗争,也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统治阶层与非统治阶层  相似文献   

8.
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李小树东汉王朝是在长期动乱之后建立起来的封建政权。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王莽时期的天下大乱,数十年兵连祸结,留给这个新兴王朝的不仅是“城郭皆空,白骨蔽野”的极端残败凋敝的经济,还有“群雄竞逐,四海鼎沸”的剧烈动荡着的政局①。然而,...  相似文献   

9.
东汉初年,社会矛盾重重,为了稳定新政权,光武帝采取了减轻赋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等一系列措施,使社会出现了生产发展、吏洁清廉、社会安定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政权的稳定,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尤其是外戚、宦官当政后,上流社会的奢侈风和官场上的腐败风愈演愈烈,奢侈风加深腐败风,腐败风助长奢侈风,二者在恶性循环中如癌细胞一样在东汉社会肌体中迅速扩散。最终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东汉政权分崩离析。东汉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不能不引人深思。 一、奢侈之风 东汉初期,由于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动荡不安,社会较…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不少同志把“矫枉过正”视为一条普遍规律,认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其实,“矫枉过正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极端有害的。有必要加以澄清。 “矫”者指纠正,“枉”者指弯曲。矫枉过正的原意是指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又歪向了另一方。比喻纠正偏差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在我国古代,对“矫枉过正”也曾作过肯定的解释。《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述:“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汉书·外戚传下》说:“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似乎“矫枉过正”是一条古今都必须共同遵循的道理。事实上,它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封建社会由贵族分权制向官僚集权制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封建社会,自秦以降共二千余年的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自秦始皇至隋唐末共一千二百年中,分裂时期长于统一时期。其间做到集权于中央或皇帝手中的,只有自秦至西汉宣帝共一百四十余年,东汉光武至章帝六十四年,隋统一至唐中叶玄宗期一百六十年,前后共计只三百六十余年。其余八百余年中,战乱频繁,碉堡林立,群雄蠭起,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或者朝廷失控,宦官、外戚、军阀乘乱轮番割据,俨然独立王国,中央政权有名无实。虽为专制王朝,实际上可称为贵族分权制的统治时期。宋代开始实行了真正的中央集权。自宋至清末九百余年中,历代帝王及其中枢政府掌握了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大权。即使一些权奸、宦官、后妃擅权朝政腐败时,权力中心也没有  相似文献   

12.
王符论政     
王符论政王步贵王符论政,重在衰世,要在贤才,贵在批判。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将具体而深入地揭示王符论政的一系列观点的精辟见解。东汉后期,大地主、大商贾的势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外戚宦官轮流执政,政治腐败,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都十分突出,而且越来越激化。笔者在拙...  相似文献   

13.
傅绍磊 《兰州学刊》2011,(12):81-85
在唐代后期宦官势力不断膨胀进而形成专权的政治背景下,出身低微、没有强大外戚势力的后妃的皇子更能够得到宦官的广泛认同、支持,从而在皇位继承的过程中取得优势。生母出身高贵的穆宗能够即位则与当时宦官内争激烈的政治背景有关。后妃与唐代后期皇位继承的关系折射的是宦官在唐代后期皇位继承过程中的影响。以"泾师之变"为界,拥立拥立生母出身低微、缺乏外戚势力的皇子即位有着不同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也论曹操     
曹操是中国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五十年代,郭沫若曾为其翻案,在学术界引起一番争鸣。近年来,又有学者旧话重提,发表不少卓见。对此,笔者也不揣浅陋,谨呈拙见以求就教于方雅。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祖曹腾为汉宫中常寺,历顺、桓、灵三朝,封费亭侯,迁大长秋,是东汉末年权势显赫的大宦官。父曹嵩为腾养子,曾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和太尉,是桓灵两代权倾朝野的大官。出身在这样家庭的曹操,二十岁即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  相似文献   

15.
西晋末年,巴蜀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武装斗争,其领袖为巴氐李特兄弟。巴氐原居巴西宕渠(今四川达县、大竹间),东汉末年徙居秦州略阳一带。西晋末年,关西大乱,饥疫连年,居住在略阳、天水、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的汉、巴、氐、叟族人民十余万口先向汉川一带流亡,后来又大批入蜀,“流移就谷”。李特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东汉末期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仲长统在哲学层面对谶纬迷信之学予以猛烈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救世主张。他以"存亡迭代,政乱周复"的历史观作为理论根基,以"损益兼行"作为具体的操作原则,以"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天人观为价值追求,提出了抵制任人唯亲、选贤举能、以刑助德、打击豪族、恢复井田制度等思想,对匡正汉末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仲长统的救世主张最终没有得以落实,但其以儒为宗又兼含儒道的特质符合汉末的思想发展趋势,他对于入世与出世的纠结也成为中国古代末世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诗人的生命意识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风神萧散、超设放旷、唯情适性的时代,然而,这又是一个最浓于悲愤的时代。士人们以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去关注社会、体悟自然、表现自我,抒写他们胸中的愤激与怅们,失意与哀伤,从而形成了一代悲凉慷慨、哀怨感伤的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绝唱。“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代士子的悲歌浩叹?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轮流千政,使传统的读经致仕之途被阻塞,不少女子久游不仕,思乡、怨望之情不能自己,而已入佳之人也常常抱怨政治的坏乱,有些士子干脆拒绝出仕。《后汉书》、(全后…  相似文献   

18.
肖航 《北方论丛》2012,(3):68-71
东汉中后期,重要政治人物胡广作为"天下中庸"的典型,后世多将其视为小人之中庸的代表。胡广与宦官丁肃联姻、与外戚梁氏周旋等这些为后世诟病的史实,在当时实际情况下实为保全实力之举。而他对党锢名士的提携保护、对现实政治的匡扶,对朴素扎实文风的提倡、对东汉各种制度的创作整理等事迹则充分体现了他君子之中庸的政治品格。这种"中庸"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大智慧与大境界,是在风雨如晦的情况下获得生存并力图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论外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戚政治与宦官政治是中国宗法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两个毒瘤.外戚政治是由于后妃参政而引起的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式.外戚,按照正史后妃纪,传及《外戚传》的记载,其成份是指皇室的外姓亲属,以及后妃系统的亲族,还包括皇家公主的夫族.实际上,她(他)们是一个直接依附于太后、皇后或皇帝宠妃的裙带政治集团,史称为戚党,又称为后党.这种裙带集团还包括着依附外戚的私门宾客、官吏僚属.由于皇帝女宠或临朝干预政事,外戚集团得以入参大政,这是封建王朝宫廷政治的必然产物,一般都称之为外戚政治.后妃通过外戚专权用事,外戚攀龙附风仰仗后妃权势而入参政治;外戚政治是后妃参政的延伸,两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七月十二日,广东史学会举行了关于曹操评价问题的第三次讨论会,环绕着曹操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讨论了如何以唯物史观来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内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统治阶级人物。一种意见认为:在黄巾起义以前,宦官外戚集团与豪门大族、中小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曹操站在反宦官方面,有其一定的进步作用。后来这种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