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从确保本国远东地区安全的角度出发,日本政府多次向日本提出缔结苏日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均遭拒绝。在日军于1938年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遭到苏军的沉重打击后,被迫表示愿与苏联改善关系。1939年9月15日,苏日签署了关于停止苏蒙和日“满”军队之间的一切军事行动协定。1940年7月27日,日本确定了“南进战略”之后,开始向苏联建议缔结中立条约。日本主动提出原本拒绝的建议,反使急欲保障东线安全的苏联处于有利的地位,苏联当然愿意接受。这样,苏日两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按国际惯例,一个主权国家同另一个主权国家签订彼此认可的双边条约,第三国本不应指责,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是该条约不损害任何第三国的利益,而苏联与日本的签约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试论《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签订,是二次大战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远东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抗战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着重就后者谈谈粗浅认识.(一)“条约”是苏日两国对抗与妥协的产物.苏、日两国原有日俄战争的宿怨,又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矛盾是尖锐的.二次大战爆发后,苏联一直担心受到德日法西斯的两面夹击,力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求东西边境的安全,这是合乎情理的.日本法西斯侵略成性,在侵略中国的同时,积极准备向苏联进攻.为此,于1938年7月和1939年7月它先后挑起了试探性武装进攻苏联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但都遭到失败.尤其是诺门坎事件,竟发展为苏、日两国间激烈的局部战争.日军死伤多达2万人.在诺门坎惨败之后,日本当局认识到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更加感到必须充实对苏战备,因而急欲解决中日战争.”日本陆军内部,“北守南进论”也开始占主导地位.有人主张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切断苏联对蒋介石的援助而结束在中国的战争.各种方案妥协的结果,决定采纳在政治上靠拢程度较轻微的中立条约案”.1940年7月,日驻苏大使东乡向苏联提出了这一方案.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如何评述这一条约,它对战后中国政局和中苏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一条约作一些评析,求教于学界同仁.一、中苏条约是雅尔塔协定的翻板,是一个不平等条约1945年2月上旬,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罗斯福、邱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就最后打败德国、战后欧洲的重建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在雅尔塔会议上,远东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当时苏联是掌握很大的主动权,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斯内尔所说:“1945年春夏各种道路都向斯大林开放着:他可以与日本打交道,以在满洲和朝鲜的让步作报酬;他可以仍旧在远东中立,直到美国遭到重大牺牲,然后以最大的力量进入太平洋战争.”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当时就认为:“俄国在军事上能够击败日本和占领萨哈林、满洲、朝鲜和华北,在美国军队可能占领这些地区之前.”美国政府的决策者是清楚地看到了这种形势的,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取得苏联在政治上对  相似文献   

4.
王惠宇 《河北学刊》2006,26(6):226-228
本文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与日本缔结中立条约的过程中与中国东北抗联的关系,剖析了1940年底东北抗联进入并滞留苏联境内的原因,解析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消极影响。由此认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所谓“战略转移”,并非是主动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调查、整理、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的国家.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甲午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所表述的"人云亦云"的对日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日认识的水准.以"新形式"向历届办法进行挑战的日本使臣,在李鸿章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同时也对以后的交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但中国人民从未承认这个不平等条约。收复包括台湾在内的失地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否定《马关条约》对中国政府的约束力,将对日清算追溯到1895年,坚决反对战后国际共管台湾,驳斥美国部分人士染指台湾的设想。中日间军事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国民政府难以派军队攻克台湾,如何收复台湾考验着蒋介石的政治智慧。在开罗会议中,蒋介石促成美、英支持中国在日本战败后收回台湾,而台湾的军事由占领军负责。日本突然宣布投降打乱了美军占领台湾的计划。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恢复对其行使主权,不但以“盟军代表”身份接收台湾军事,更是以中华民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台湾行政。“中国代表盟军占领台湾论”完全是对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策略的无知。  相似文献   

8.
1988年第5期《书林》以《蒋介石营救加伦》为题,摘录了《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有关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的回忆,其中一段为:“他(指加伦)回国后,一度任苏联远东军司令,后因军事机密为日本间谍所窃,被斯大林治以死罪。蒋公(即蒋介石)接得驻苏大使杨杰之报告,想保其性命,乘孙科因外交问题以特使身份赴苏时,嘱其转达斯大林,请派加伦将军至中国做他的私人顾问。斯大林告诉孙,加伦已被枪决。”无独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最近披露的俄国档案文件显示,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承诺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地面部队,但没有说明出动的时间和方式;毛泽东想及早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在三八线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担心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拒绝出动空军;中国志愿军毅然出动并独自与美韩军队作战后,苏联空军也随即投入了战斗,不仅保护中国领空,而且越过鸭绿江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关于苏联空军参战,斯大林坚持不变的原则是:无论是否越过鸭绿江,苏联空军只在后方活动而绝不进入前线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