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更多的是存在于国家层面特定目标的行政动员和资源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的群体发展状态是否还可以用“运动”来概括需要作进一步探讨。青年群体发展状态是社会发展状态的组成部分,分析青年发展状态其实质是要得出对于社会状态的判断。以国家导向规定青年运动的方向和结构有利于青年群体与社会的强力整合,社会因此而提高其现实发展目标的效率。存在的问题则在于。青年群体的权利诉求易于被湮灭在“高度角色化”和“被神圣化”之中。  相似文献   

2.
青年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是处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处于青年期这一阶段的社会族类的一种特定的认识,是一个被特定时代赋予一定期待的群体。社会学把“青年”看作是社会化的一定阶段,认为“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具有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典型时期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意识相背离所产生的“偏离”现象的对比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青年群体的发展状况、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青年群体的“偏离”现象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下,青年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引起了全国更广泛的关注。青年农民工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他们与这个社会的融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对于这一群体怎样健康成长,最终实现与这个社会融入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青年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浅析,并试图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力求为青年农民工开创一条最佳道路,缓解当前城乡冲突,以实现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微博忙人”现象的流行,是社会现实和网络传播的合谋:即空虚浮躁的社会心理、网络恶搞的泛滥及微博的普及;从传播的内容来看,被赋予了现代生活元素,反映了当前青年群体中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文化。从这一网络现象的流行机理、传播内容分析入手,可见当前青年群体讲求个性创新、崇尚“娱乐至上”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应该理性地认识和看待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以更好地把握青年的成长特点和思想趋势。  相似文献   

5.
宋洋 《公关世界》2023,(2):39-41
“躺平”“内卷”“佛系”都是近几年的高频网络用词,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流传更为广泛。这些词语表达的内容与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体现了当代青年群体亚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激烈的竞争,青年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是理所当然地选择“躺平”,还是陷入无穷无尽的“内卷”,这种普遍的矛盾心理由多方面因素造成,虽然年轻人在面对朋辈压力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改变欲望,但是选择应对压力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无论是“躺平”还是“内卷”,都要积极地关注青年人群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谩骂。帮助青年人建立正确的三观体系才是消除这种负面情绪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金色年华》2010,(7):2-2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今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青年一代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五一”期间,《壹百度2:人生可以走直线》一书,虽未正式上市,却已在京城各大书店抢先预订。这本书收录了百度CEO李彦宏先生给年轻人的29条职场阳光法则,为青年群体指引一种简单、质朴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7.
一、理论分析框架对如年代以来有关青年发展(包括总体的和某一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调查数据做一深层次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年发展过程中的倪离现象虽然仍然存在,但与80年代不同,青年的偏离并不构成青年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相反,盼年代的青年更主要地是表现出与业已更新了的社会主文化的一种“亲和”。在社会的不断青年化和青年的不断社会化过程中,青年与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和状态。青年激进行为的退场与社会对青年指责之声的相对减少并存。青年发展的这一客观状况启示我们,应当从新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发展。…  相似文献   

8.
“偏离”与“整合”──论青年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经济秩序、组织导向力量的集中表达,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是对社会现实的正面映视。它规定、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而青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的副文化,是青年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处于被动、从属的位置。但基于它的文化超前性、“边缘性”等特点,因而它总是着眼于创新、反叛。因此,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总处在矛盾冲突和双向互动过程中,即既存在着青年文化对主导文化‘偏离”,又存在着主导文化对青年文化的整合。一、社会“整合”与青年“偏离”历史创…  相似文献   

9.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半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的二元城乡结构长期没有改变,这一过程有长期延续甚至固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群体内部对于自己半城市化状态的认知度、容忍度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已经与农村社会和乡土文化疏离,他们更缺乏社会归属感,而对目前的“半城市化”状态也就更不能容忍。如何更好、更快地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问题是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杜敏 《当代青年研究》2017,(5):78-83,114
"斜杠青年"是一种符号化标注,表征同时拥有多重职业、追求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青年群体。在我国"斜杠青年"的产生是产业结构升级、组织结构权变性调整以及青年思维方式变革等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斜杠青年"的发展具有双重效应,既有对职业尊严感和劳动创造性的不断找寻,又存在变得全面而平庸、自由时间被挤占的风险。"斜杠青年"不仅是部分青年群体职业发展的现实状态,也是部分青年群体未来职业发展的备选方案,代表着一种职业发展新趋势,要从政府、教育以及青年自身三方面共同着力,推动"斜杠青年"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两岸青年交流也呈现出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的趋势,同时也存在着注重形式、交流动力不足等问题。对台湾青年群体政治意向调查显示,“去中国化”教育以及媒体乱象造成的青年认知混乱是当前两岸青年持续合作最主要的障碍。两岸青年交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合作最终取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和理性化,构建文化认同机制、共同参与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是未来两岸青年持续合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断演变为一场具有传染性的全球社会危机,对世界青年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2011年9月爆发的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成为危机时期经济与社会互动发展的佐证。本文以世界青年人的发展为视角,以“占领华尔街”运动为对象,分析青年发展要素提出完善青年政策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前,青年发展从社会空间的视阈进行系统研究还几近空白。从当代青年发展的现状来看,其社会空间挤压已经成为值得高度重视的现实困境。青年发展研究向社会空间视阈转向,研究青年发展社会空间挤压的生成逻辑和主要特征,重新审视青年群体社会空间和整个社会空间的结构关系,再构青年发展社会空间的新秩序是青年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大课题。因此,要不断探索和建构促进青年群体科学发展的社会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保障青年发展社会空间的安全有序。  相似文献   

15.
“街角青年”作为城市青年边缘群体的客观存在已经无可置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谁,而是要为“街角青年”的正常社会化与正常社会生活出计献策,帮助“街角青年”走出街角,参与到主流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6.
社会青年化既是对青年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甚至引领者这一现实的一种归纳和描述,也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但对青年在当今社会群体结构中的比重、青年群体的“社会功能”、青年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的考察却显示出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社会青年化”的趋势远远没有充分展开,“社会青年化”的现实不容乐观。促进“社会青年化”,需要贴近青年,转变观念;需要完善政策,强化保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日本的青年研究成果为参照系。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平台对青年现象的起源与发展、意义与本质做若干探索性的思考。以代际现象呈现的青年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社会的近代化需要有超越个人经济利益、家族与阶级利益的具备社会公共性质的年龄群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超越现存社会构造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就是青年现象。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现象,青年的诞生与发展、青年作为代际现象的存在意义在于其时代的公共性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共性的理解、即全社会最大利益的需求的认识,形成了还未被经济利益、阶级构成、职业分工所分割化的、作为历史主体的青年一代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8.
青年政治素质的养成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在家庭、社会团体中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下进行.青年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性情张扬并充满活力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关系国家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未来.其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青年时期.学校作为青年时期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场所之一,其教育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理念均会影响到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采用Ologit回归分析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阶层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年人群其幸福感越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整体上对青年人群幸福感的影响有限;主观阶层和对未来阶层流动的期许对青年群体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而青年群体对自身过去阶层流动的感知对其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青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影响更大,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婚姻非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青年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进步。正确认识培育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理解青年是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和远大前途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源泉。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青年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