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初创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同时也是青年价值观变化最快、最深刻的时段。该文聚焦于“后一代”青年特性融入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背景,分析其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结构的嵌入性。近20年来,青年在接受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创造其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主导价值观被青年所认同与接受的同时,也将更多吸纳青年价值观中具有活性的成分.从而使社会主流意识因为得到青年文化的反哺而走向年轻。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当代中国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外来多样而复杂的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从而会产生所谓的文化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野下,当前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核心价值观情况如何,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发生的嬗变及其成因必需引起重视。本文认为采取多样化的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人们手中财富的日益增加,各种思维和文化不断转变和重叠。由于社会的转型和价值观的改变,当代中国青年的流行风气和竞争文化正发生着改变。其中也有青年的竞争文化正悄然异变,传递着令人担忧的信息。究其原因,如何构建正确财富观,还青年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和竞争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当代青年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价值观是青年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反映。它尤其表现在青年关于自身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是青年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价值观是青年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时代的发展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一向是变革的动力。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他们身上通过并实现的,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对青年价值观研究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社会行动理论对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有所帮助,并以此为视点对青年价值观进行解读,阐述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已有的制度价值和生活方式正经历着一场突变。现代唯科学主义和“逻格斯中心主义”认识理性造成的知识信念与价值信仰的冲突.现代经济理性和市场经济运作的总体化扩展或挤压,导致青年物质性价值和精神性价值的紧张,青年目的性价值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歧异性所导致的青年文化系统本身的整合缺失,青年文化的转型需要以新的理念和后现代方法去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媒介信息包围是影响当代青年次文化的重要因素。它促进着青年世界观和深层价值观的形塑,并对多元文化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以风靡全国的“电视秀”为代表的通俗文化的崛起,更使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界、政界所关注。在循规蹈矩的学校教育和极具颠覆的媒介通俗文化的夹裹中,青年媒介素养教育理性的价值取向和感性的实践活动显得愈加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7.
当下"佛系青年"现象成了一个被过度解读的标签,背后映射出部分"90后"的价值观正从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追求以自由为核心的幸福价值观。让"佛系青年"成为"奋斗青年",呼吁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明确奋斗目标,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重塑奋斗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青年承担了文化传承重要主体的历史责任。通过文化传承保存延续和发展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青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文化安全的角度考察高校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青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刻性和紧迫性。在文化安全的框架下,通过传承教育、认同教育和认知教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改变,共同促进和成长,有利于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使我国的文化特质免于消失、消亡或同化的威胁。青年也认识到自身的文化安全属性,主动承担起实现我国文化安全主体和重要载体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理论资源和青年价值观养成的精神渊薮。在实践层面,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关系却存在诸如单向度强势传播效果不彰、从受众角度思考不足、全球意识不深、双向合力不强等症侯,无法有力回应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断裂和紊乱问题。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应采取融合发展的立场,通过传统文化的日常生活化、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化、引导和塑造青年消费文化等路径,提升对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塑造力,进而实现对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幸福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对上海青年幸福感的实际研究发现,5年内上海青年的总体幸福感基本稳定在7.07分(满分10分)左右,除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背景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青年自身的先赋因素(性别、出生年代、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和获致因素(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单位类型、婚姻状况、收入水平)都对青年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中国青年文化经过了由文化迷惘、文化盲从到文化反省、文化自觉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体现、红色文化的兴起与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及社会主义产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青年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选择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出现服从与反思、解放与迷茫、理性与矛盾勾勒的变迁图景,也反映出新时代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向。新时代的青年文化景观既具有青年文化的预见性与超越性、进取性和建构性、理想性和生活性等共性特征,又突出表现为雅俗共赏、进退有度、家国兼顾的时代特性。新时代,应注重从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的统一、独立思想与过硬本领的统一、青春热情与社会担当的统一几方面入手,突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责任引领在青年文化引导上的关键作用,推动青年文化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开启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兴起是文化“快消”现象的重要推手。文化“快消”行为又促进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两者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作为自媒体的使用主体——青年群体在自媒体传播方式的情境下不仅享受着快速高效传播的便捷,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文化“快消”的盛宴中。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入手,对自媒体加以规范并充分利用,引导和推进青年群体自觉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碎片化”时代下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包括知识爆炸式增长、社会思潮多元化、快餐文化风行、传播手段多样性等,其发展态势影响了青年主体与文化的群像特征,包括加剧了青年的圈层主体性、导致了青年文化碎片化、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组织及活动载体。研究提出了高校青年文化建设在“碎片化”时代下转型与重构的五条路径:围绕“立德树人”,发挥共青团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文化自信”,整合碎片化的信息与资源;深入基层,针对性渗透到青年文化的每个角落;创新整合及碎片重构,搭建大数据下的“智慧团建”;发扬先锋模范作用,培育示范性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对于新形势下使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近10年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对青年有较大影响的思潮主要有新儒家思潮或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实用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历史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此外还存在诸如后现代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反全球化思潮、消费主义思潮等对青年影响力稍小但绝不容忽视的思潮。当代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了青年的信仰和价值观,导致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变迁,影响青年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而在这些过程中青年接受社会思潮影响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青年思想引领主要有思想绝缘法、对象研究法、武器强化法和能力培养法。现有关于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的研究存在着过分侧重定性研究和消极影响、到底如何影响是"黑箱"、研究成果呈现结构失衡等缺陷,需要针对这些缺陷寻找相应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6.
In youth studies, a clear distinction is made between theories on youth in transition and theories of youth culture. Whereas theories and research on youth transitions often use quantitative data – (and therefore need to operationalize their ‘variables’) – cultural studies uses various qualitative methods, alongside a more elastic definition of, and conceptual approach to, young people’s socio-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The argument made in the present article is that we need a theoretical renewal in youth studies that will enable us to thoroughly explore class, gender and ethnicity in light of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social and cultural posi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need to elaborate our conceptual tools to captur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of social identity among youth and in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aim is to reintroduce three central concepts in the renewal of youth studies, that of identity, subculture and resistance. Furthermore, it is imperative that connect and create links between these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youth in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17.
形式多样的青年亚文化形成了当代文化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景观,给主流文化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同时,媒体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看待青年亚文化的直接印象。通过对网游族、粉丝群体及愤青三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的重新解读,可以为客观看待青年亚文化提供一条路径,进而为更加全面分析当代青年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的网络社会既给青年人寻找自我、建构身份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自由、文化自主的新天地——青年文化的"自我空间"。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遵循"快乐至上"原则的空间里,青年人主动将自我符号化,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自主权,通过创建微电影、微小说等微美学文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网络社会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与表现、宣泄与满足。他们在"自我空间"里呈现自我、形塑自我的同时,也进行着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青年的文化认同问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等多维视野和知识学架构来把握。青年事实性文化认同中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建构性认同中的关系性特征是当前青年文化的重要议题,当代中国的青年文化认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并不存在各种青年群体共有的、贯穿诸领域的实质性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